慷慨高歌送君去知己天涯若比邻

2020-05-22 12:49刘秀芬
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 2020年3期
关键词:蜀地王勃长安

刘秀芬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一带)人。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十几岁便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后为沛王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唐高宗斥逐,遂漫游巴蜀。后返长安求补得虢州参军,又因私杀官奴再度被贬,其父受累被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至交趾探望父亲,次年返回时渡海溺水受惊而死。王勃为“初唐四杰”之一,尤工五言律诗,其诗开初唐新风。

这首诗大约作于高宗乾封(666-668)年间,是王勃为送别一位到蜀地任县尉的杜姓朋友而作,是其游蜀之前供职于长安时所作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蜀州”,一作“蜀川”,治所在今四川省崇州市。

首联起笔雄伟,境界开阔。“辅”,护持,拱卫。“三秦”,今陕西关中地区,古属秦国。项羽灭秦后分其地为雍、塞、翟三国,称为“三秦”。“五津”,今四川省从都江堰市以下到犍为县的一段岷江中,当时有白华、万里、江首、涉头、江南五个渡口,合称“五津”,这里是泛指蜀地。关于首句诗的理解分歧较大,主要集中在对“城阙”的不同理解上,除了作“京城长安”理解,还有两种说法:一说指“成都”,一说指“三秦”外围的许多城市。从语境和全篇结构来考虑,“城阙”应指长安而不指别处。因为这是一首赠别诗,起首就由离别处的长安城阙引到行人要去的“五津”是大有深意的,这不但写出了作者与挚友分别时的复杂感情,而且上扣题目,下启各联。同时,“城阙”和“五津”写出了广阔的空间和遥远的路程,与下面的“海内”“天涯”相应;而“望五津”又暗示两地虽远,却能相望,又与“若比邻”照应。全诗上下一脉相通,一气贯注。如果说“城阙”指成都,那首联只是对蜀地风物形胜的概括,别时的情意就没有这样深厚,上下呼应的内在关系也没有这样严密。另外,起首不写送别的场景,只描绘行人要去的地方,也不大合乎写诗赠别的习惯。若把“城阙”解作“三秦”外围的许多城市,则更近乎玄虚了。“三秦”可算京畿,说它护持、拱卫着长安很好理解,如果说“三秦”之外又有许多城市拱卫“三秦”,这个弯子就叫人难转过来。

这一联上句点明送别地点,为倒装句式,意为辽阔的“三秦”之地拱卫着京城长安的城垣宫阙。下句写诗人透过迷蒙的风烟遥望蜀州,指出友人前去赴任的地方——蜀州。上句实写近景,下句虚写远景,虚实结合,笔法多变,增加了画面的深度和广度。下旬着一“望”字,将首联出现的两处地点安置在一幅画面之中,给读者创造了一个雄浑迷离的艺术空间,为送别安排了一个典型环境,饱含着诗人对远行朋友的惜别之情。

颔联紧承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并没有详写分离时候的千头万绪,而是点到为止,留下令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在微微透出离别之意时,他轻轻宕开一笔,转而安慰杜少府: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外做官的人,这次离别不过又是一次宦游他乡,所以不必难过。明明一个在长安任职,一个要到蜀中任职,诗人却不说“异”而说“同”,主要是为了减轻朋友的悲伤,情感可谓细腻体贴。

颈联意态雄健,格调高亢。“海内”,指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中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天涯”,指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之意。诗人化用了曹植的诗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赠白马王彪》),表达了对朋友分别的认识。但曹植句强调志在四海,王勃句强调朋友之间重在知心。意为朋友之间只要心心相连,哪怕一在天涯,一在海角,也如同邻居那般亲近。这两句诗胸襟开阔,气势豪迈,对仗工稳,凝练自然,使人振奋、昂扬,所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尾联以宽慰作结,语调诙谐。“无为”,不要。“歧路”,岔路口。这两句意思是请别在分手的岔路口上,像多情的年轻男女那样,彼此泪落沾衣,伤心地哭泣。弦外之音是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应当为儿女情长所束缚。我们可以想象,杜少府听了诗人这略带调侃的安慰后一定会破涕为笑吧。

关于送别的诗句,自先秦时就有,如被王士稹推举为“万古送别之祖”的《诗经·燕燕》,这首诗中的“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与苏武诗三首》中的“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徘徊蹊路侧,恨(liang)恨(惆怅貌)不得辞”,等等。而王勃这首詩没有出现此前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没有沿袭传统送别诗凄楚伤感的格调,而是独标高格,呈现出了一种新的气象,表现出了一种乐观豪迈的精神,体现了诗人旷达开阔的胸怀,所以成为万世不朽的送别名篇。

王勃是初唐一位有意识地改革诗坛弊病、提倡刚健诗风的诗人。他不满初唐宫廷诗歌的“骨气都尽,刚健不闻”,于是“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就拿他的这首五言律诗来说,的确使人耳目一新。后来,这种诗风蔚为大观,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风格。像王昌龄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柴侍御》),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二首-其一》),等等,抒发离别之情皆旷达豪放,气象浑厚,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情相似,可谓一脉相承,异曲同工。

猜你喜欢
蜀地王勃长安
水VS火
长安欧尚X7PLUS
蜀中九日
蜀地房屋花样多
西游新记 2
一字千金王勃
民国时期蜀地孟学概论
王勃一字千金
宋祁入蜀路线考述
水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