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乡村治理研究

2020-05-21 21:26李蓉铁建设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村民党员建设

李蓉 铁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西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扶贫标准,积极创新举措,狠抓责任落实,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精准扶贫在提高农村贫困人口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也对乡村社会治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从海西州乡村社会实际出发,如何将脱贫攻坚政策与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机结合,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贫困乡村治理体系,不仅关系着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也是巩固提升农村脱贫成效的关键因素,关乎着党和国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一、近年来安康村乡村治理的探索实践

柯鲁柯镇安康村于2003年3月建制,位于德令哈西22公里,镇政府以西4公里处。全村耕地面积105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22公顷。共有169户654人,非户籍23户89人,少数民族41戶162人,占总人口的24%。目前,现有村党支部1个,委员3名,交叉任职2名。党员26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7名,女党员5名。自精准扶贫开展以来,2016年,安康村因村施策,种植了8公顷藜麦,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6万元,改写了集体经济为零的历史。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45元,同比增长8%,全镇99户贫困户实现脱贫。2019年,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260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398余元。截至目前,99户脱贫户均达脱贫6项指标。房屋均达安全住房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达10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适龄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通过几年努力,安康村综合治理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等涉及民生的工程深入实施,平安创建工作不断推进,农村大局稳定和谐,正在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迈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民生进一步得到保障

近年来,安康村探索出“党支部+公司”发展模式,整合扶贫产业资金和浙江援青资金成立了德令哈康永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服务村级产业发展。2019年,将市级产业发展资金100万元投入至德令哈国有资产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分红收入8万元。省级扶贫产业资金50万元,投入德令哈光伏光热产业园,分红收入5万元。村集体藜麦种植收入为12.2万元,农机租赁收入为3.8万元,村集体土地租赁收入为6.8万元。截至目前,德令哈康永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固定资产达50余万元,累计收入35.8万元,为群众分红15.8万元,切实做到了为民谋福利。

(二)以党员为模范,带动提升村民素质

村“三委”以村党支部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每名党员主动联系四户群众,采取入户宣讲、田间地头宣讲和集中宣讲等方式,不断推动乡村治理工作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1.抓制度,强化外在约束。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要求每家每户认真学习,遵照执行,以此来不断规范村民的言行举止,引导广大村民争做“四有”新人。

2.抓载体,提高活动质量。通过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四世同堂和谐家庭”“民族团结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优选先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感受到正能量,从而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

3.抓依法治村,确保社会稳定。为提高村民的法律素质,深入开展科技防范、维护稳定、防灾救灾和社会保障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相关普法教育活动,为乡村治理暨平安建设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4.抓风气,推进移风易俗。通过《村规民约》制度,从源头上杜绝不文明行为的滋生。同时,村“三委”班子成员争做移风易俗带头人,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并与所有农户签订了乡风文明承诺书,努力营造良好的村风。

(三)依靠群众,提升人居环境水平

1.实施村级绿化工程,村级绿化面积实现全覆盖。积极协调德令哈市政府相关部门增设村民文化活动室、活动广场、农家书屋,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2.持续推进“大干一百天,村貌换新颜”活动。及时制定了环境卫生目标责任制度,与村民签订门前“四包”、家庭“三包”责任书,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3.加强综治网格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平安家庭等活动,建立了治安巡逻队,对重点人员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监控。形成以驻村民警为中心,村干部为纽带,群众为基本防控单元的点线面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络,实现了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全覆盖。

4.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成立了安康村民事调解委员会,通过设立举报箱、投诉电话,畅通了村民诉求渠道。

(四)健全机制,促进村务民主建设发展

按照村务管理“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三务公开”的各项工作制度,推行村务公开制。严格执行上级财经纪律、财务制度,定期把村民最关注的重大事项、财务收支等状况在公开栏公布。如:土地种粮补贴、村民分红、建房审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计生养老、合作医疗保险等。让村民及时了解村里的工作动态、家底情况,提高村民参与村级各项建设的积极性。

二、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近年来,柯鲁柯镇安康村在加强乡村治理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尽管乡村治理能力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呈现向好发展态势,但在诸多因素的叠加下还存在一定困难,所肩负的责任重大、面临的问题多,可谓任重道远。

(一)村级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1.村党支部党员老龄化。目前,安康村党员队伍人才流失严重、干部队伍“青黄不接”、老龄化已成为难以克服的问题。全村党员有26名,其中,35岁以上党员20名,占党员总数的77%。60岁以上党员6名,占党员总数的23%。缺乏奋发有为、敢于担当、愿意做群众工作的年轻党员。

2.创新意识还不够强。由于村党员干部外出学习考察机会少,具体工作的业务知识及农村实用科技等技能方面的培训不多,致使村党员干部能力素质提高不快,在开阔眼界、启迪思路上具有一定局限性,基层组织开展工作的创新空间很小。

(二)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一是中青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大多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女性较多。他们接受学习科技的能力比较差,思想观念落后保守。大多数村民参与意识不强,对村里的事务管理参与程度水平较低,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导致乡村治理目标的实现难度不断增加。二是村综治网格员、民兵治安联防队员文化水平较低,无法适应新时期信息化社会治理工作,镇村两级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缺少专业法律人才,在开展调解纠纷时无法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有效调解。

(三)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难

目前,安康村文化及生活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可以满足要求,但其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较低,发挥作用不大。绝大部分文化活动场所形同虚设,存在活动室、图书室、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闲置的情况。环境整治工作中没有充分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给乡村治理的长效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三、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的建议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把村党组织建设放在首位,大力推进村党支部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推行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通过派驻第一书记、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等措施,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不断强化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整合使用基层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的力量,统筹机构编制资源,设立综合性机构,实行基层服务扁平化和网格化管理。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2.注重本土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激励机制,把那些熟悉农村工作、热爱基层工作和踏实肯干的本土人才吸收到基层干部队伍中,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活力。同时,加强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实践锻炼,进一步提高待遇水平和工作保障,让基层党员干部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二)不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

健全村民委员会配套组织,选齐配强村民小组长,切实提高村民委员会在宣传教育、发展经济和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社会管理、公共事务、民生保障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履职能力。认真推动“三议一表决”“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议事制度落实,提高民主协商议事水平。认真落实《青海省村务公开条例》,规范村务公开内容、形式、时间和程序,实现村务事项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强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践。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三)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

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全面落实“七五”普法规划,积极开展落实普法责任制、深化“法律七进”、创建法治文化、送法进村入户等活动。与“以案释法”涉农主题宣讲紧密结合,广泛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在乡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2.建设法治乡村。努力构建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步伐。大力推广“枫桥经验”“老马调解”工作模式和方法,深入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指导律师进村入社,深入开展法律服务活动,把法律服务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打通法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进乡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继续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制度,从源头上预防重大矛盾纠纷发生。

3.建设平安乡村。不断巩固和发展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发挥好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充分依靠群众参与治安防控,逐步形成邻里守望、互防联动、协作共防、覆盖全域的群防机制,织就严密的“群防群治網”,推动形成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同时,深入开展平安村组、平安家庭等各种形式的基层平安创建活动,依靠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为平安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四)大力发挥德治教化作用

1.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农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2.完善村规民约的制定和修改工作。探索完善村规民约组织实施方式,构建教化与引导、激励与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在解决农村法律、行政、民事纠纷等领域突出问题中的独特功能,弘扬公序良俗,使其成为“三治”融合的有效载体。利用广播、短信、公开栏、微故事、口袋书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村规民约》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入脑入心。

(作者单位:中共海西州委党校)

猜你喜欢
村民党员建设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党员之家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9514.8万 北京市党员总数:240.8万
寒露
非暴力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党员标准是什么?
正式党员人数减少至3人以下的党支部是否要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