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存
“先生”一词作为称谓,随着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为广泛的指示对象。在春秋战国时期,“先生”主要用来指代父兄或年长而有学识的人,如《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马融注:“先生,谓父兄。”《孟子·告子下》:“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赵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至汉代,“先生”的称呼更为宽泛。可以指称老师,《礼记·玉藻》:“(童子)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先生,从人而入。”孑L颖达疏:“先生,师也。”可以指以相面、卜卦、卖唱、行医等为职业的人,《史记·淮阴侯列传》:“(蒯通)以相人说韩信日:‘仆尝受相人之术。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除此以外,文人學者可通称为先生,妻子可称丈夫为先生。道士、先祖、致仕之人等也可以被称为“先生”。但是,以上这些对象通常都是男性,女性不能被称为“先生”。
据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考证,将女性称为先生这一用法,大体上跟中国现代史同步。目前最有说服力的权威文献是毛泽东1936年9月18日写给宋庆龄的信,里面称呼宋庆龄为“庆龄先生”。周恩来总理在邀请宋庆龄参加开国大典的信中,也称她为“宋先生”。事实上,许多与宋庆龄同时代的知名女性,也经常被称作先生,如何香凝、许广平、冰心等。纵观这些被称作“先生”的女性,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她们身上的一些特点: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都曾为文化事业做出巨大贡献,都享有崇高的社会威望。称呼这些杰出女性为“先生”,一是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表示民众普遍的敬重之意,二是语用层面的考量,表达说话者的敬仰之情。
(选自《咬文嚼字》2016年第8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