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梅
一、国家战略呼唤
西宁推进湟水河治理的自觉
西宁要抓住历史机遇与沿线省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原则、加强落实,做好“四个坚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对自身优势、功能定位、发展思路等进行再梳理再聚焦,破解发展质量不高、生态环境脆弱、增长方式传统、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突出困难和问题,形成更加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城镇体系和生态体系。黄河在青海省内干流长度约1694公里,每年向中下游地区输出约264.3亿立方米的清洁水源。湟水河是黄河的第三大支流,是黄河在青海境内最大的一级支流,其水质直接影响着黄河上游的水质质量,对维护全国水生态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湟水河是西宁人的母亲河,更是城市灵动的纽带,为了让湟水河“退黄变清”,西宁市通过多项治理举措,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得到改善。开展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工作,对促进黄河上游生态文明建设事关重大。西宁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举全力打好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以水污染治理为重点、推进集中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综合运用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和污水资源化及水环境监管等多种手段,努力使湟水流域生态系统山美、水清、林绿、田秀、湖静、草青,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切实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西宁贡献。
二、西宁推进湟水河治理的生态共建
随着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生态共建,建设具有景观功能的城市是未来发展的一大必然趋势,而且对城市景观建设进行生态化的处理,可以为水体修复奠定基础,给人们一片纯净的水源。
(一)多元修复的生态共建
湟水河水环境的治理最主要的方法仍旧要以控制其污染源为主要的整治思路,只有从源头上改善了水质环境,减少污染水环境物质的排放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控制,才能实现水环境整治的最佳效果,也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和控制水体的污染程度,实现水体的最快恢复速度。其二,在城市水环境整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从主体上去进行水环境的治理,更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来帮助城市水环境的修复、改善和提升。比如,可以建立多元化的生态系统,使其形成生態链,有效地改善水环境,还可以对水体进行充氧来进行水质的修复等等,多元修复也是提高水体修复技术的一个重要思路。其三,从城市水体资源及河流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城市的河流都处于滞流状态,而这种因为生态基流不足等等原因所形成的水流缓慢,甚至滞流现象,是造成水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它的滞流使水体自身失去了自净能力,继而出现一连串的水环境问题,所以要想改善水质,治理水体,就必须从改善水循环开始,可以通过海绵工程雨水径流或者为河流填充再生水等等方法,来促进水体的有效循环,提高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达到水体的根本改善。
(二)水生态修复
1、两岸造树林。河岸上应尽可能留出空间,种植树冠较大的树木,逐步形成林带,地面则铺上草坪,贴岸的树冠还可以伸向河道上空。这样可以起到以下作用:大树扎在土壤里深而密的根须与草坪能够形成一个土壤生物体系,可以增强生态功能;岸边的林带草坪与河道组合,可以有效地改善地区的温度、湿度与舒适度,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墙上攀绿藤。西宁市城市化地区的部分河道,由于整个地区水面积的严重不足,为了确保水安全,提高河道汛期的蓄水量,不得已加高加固了防汛墙。弥补的办法是,在墙的陆域一侧种植绿色的爬藤植物,从下爬到上,到了顶以后从上爬到下,一直到水面;有条件的地区,可在防汛墙的两面依墙分层建一些条式和点式的花坛,种上灌木或花草;硬质结构的直立或斜坡式护坡,宜种植一些垂枝灌木。
3、水边栽植物。水边是水生态系统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尽可能构建挺水植物多样性的环境。在种植方法上,一般可以直接栽在河边的滩地上、斜坡上,也可栽在盆、缸及竹木框之类的容器做成的定床上;直立式防汛墙的下面,在不影响河道断面的基础上,利用河底淤泥在墙边构筑一定宽度并有斜坡的湿地带,创造挺水植物生长的条件。
4、水流多样化。新的河道治理理念,要求在基本满足行洪需求的基础上,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宜深则深、宜浅则浅,形成河道的多形态、水流的多样性。水流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阶段对水流的需要;河道的多形态、水流的多样性本身是水系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城市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修复水生态系统,就是要通过人的努力,连接河道、湖泊中产生者―消费者―还原者的生物链,并积极地、经常不断地进行必要的干预,促使其达到平衡。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包括复合型生态浮岛水质的改善、多级复合流人工湿地异位修复、城市黑臭河道原位生态净化、景观河道生态拦截与旁道滤床技术、生态护坡技术等等。
在进行生态浮岛水质改善时可以利用水生植物等,对水体中的氮、磷进行清除,达到提高水体清洁透明度,改善水质的目的。比如,水面养萍草。水面上的植物有两种,一种是根在水里的浮水植物,如水葫芦、水葫狸等;另一种是根在河、湖底泥里的浮叶植物,如荷花、水鳖等。水下种水草。实践证明,水草茂盛的水体,往往水质很好,而且清澈见底。人工种植水草,也是修复河道、湖泊水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多级复合流人工湿地的构建与修复可以有效解决传统人工湿地中冬季处理效果差以及脱氮效果差等等问题,保持水质的稳定性。水中建湿地。河流、湖泊中的湿地,是修复水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手段,也可以称为土壤生物工程,国内外有些中、小城市甚至用来处理城市的生活污水。河道与湖泊的治理中,在基本不影响行洪和槽蓄功能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保留和建设一些湿地,一切都要因地制宜。另外,湿地也是水景观中不可多得的重要一笔,它充满了野趣、野味和自然气息,是人们回归自然的一种象征。对城市河道黑臭现象的改善,需要进行其生态净化集成修复技术的运用,它可以将运用动力设备(增氧机),只要控制好增氧机与生态浮床的间距,就能够消除其负面作用,将其沉淀与吸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保持水体的澄清度。还可曝氧放细菌。人们肉眼看不到的细菌、真菌、放线菌、土壤原生动物等生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不断地将水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成无机物质和水,它们需要充足的氧气,所以,应尽量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曝氧,通过增加水体中氧气的方法来促使好氧细菌的生长繁殖,以达到增强和加快分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目的。
(三)生态护岸的合理构建
在进行河道综合治理时通常都会建设生态护岸。传统的做法往往忽视生态,把河坡搞成直立式,或用块石和水泥板覆盖河坡并勾缝,其实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破坏了生物的生长环境。从修复水生态系统出发,有条件的河坡都应植上草坪或灌木。护坡上的草坪和灌木所起的作用很大:草坪和灌木与土壤形成的土壤生物体系,同样可以像两岸的树林与草坪一样,起到减少有机物对河道、湖泊的冲击和营养化程度的作用,有些灌木的根须还能够直接伸到水体中吸收水中的营养成分;河坡是水域向陆域的自然过渡带,草坪和灌木与土壤的结合,改善了温度、湿度,提供了食物;河坡植草坪(或灌木),在稳定边坡、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改变了护坡硬、直、光的形象,给人们以绿色、柔和、多彩的享受。而且,现阶段常见的护岸体系大多由砌石等材料组成,具备一定的抗冲刷能力,具有一定的防洪作用,但是这种护岸体系却切断了水陆两地生态系统的联系,降低了水环境的生态功能。所以,构建生态护岸时,应秉承生态化理念,对水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使河岸在具有防洪功能的基础上也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目前,应该根据具体的河道情况选择相应的护岸形式,提倡建设生态护岸的陡坡式、直立式、缓坡式。水生态修复。
扎实推进湟水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水资源节约、水堤防建设是主要“抓手”,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高发展的核心要义,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试金石”,是推动形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力。
(作者单位:西宁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