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幼松,李雅坤,闫 辉
(华南理工大学 土木与交通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E-mail:cthyan@scut.edu.cn)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10 年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5%以上,并随着“十三五”规划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1]。目前,建筑业企业生产方式粗放、工人技能素质偏低等竞争力困难尚未解决,建筑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在国家大力支持民企发展的背景下,对建筑业国企和民企的竞争力进行度量比较,探索建筑业国企和民企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将为建筑业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提供参考价值。
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可分为度量和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两个层面,即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适合的计算方法将指标合成为度量分数来评价竞争力的强弱,或通过计算竞争力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找到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及其对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国内外学者大多参考Porter 教授的钻石理论模型[2],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等相关方面分析建筑业企业竞争力。赵智敏等[3]设计了规模、人力、融资、工程管理、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盈利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粗糙集评价法计算竞争力评分;孙慧等[4]从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创新能力、偿债能力4 个方面评价了我国上海市土木工程建筑企业的竞争力情况;张欣莉等[5]运用投影寻踪法从市场、规模、财务、资源管理和技术5 个能力度量了建筑业上市公司可持续竞争力;陆宁等[6]构建了经营与资产规模、盈利与融资能力、员工构成、科技进步、精神文明与管理水平五能力的建筑业企业竞争力评分排名指标体系,运用欧式距离法进行实证分析;Deewong 等[7]研究发现泰国建筑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为资源、运营、市场、人力和政府;Ruslan 等[8]从企业经营绩效、产品优势、市场资源、管理水平和劳动力素质5 个方面设计了一套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图形评价模型。
从相关研究发现,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多停留在度量层面,而对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明显不足。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虽覆盖了多种要素和指标,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广为接受的建筑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上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钻石理论模型未将竞争力结果和原因进行区分,导致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缺少更科学的理论支撑,各指标也缺少合理的分类依据[9]。相比之下,金碚[10]的因果理论模型区分了竞争力因果而弥补了钻石模型的缺陷。刘炳胜等[9]、张帅[11]就借鉴因果理论模型深入探究了建筑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或多元回归法合理辨明了关键影响因素与竞争力的相关关系。本文将借鉴因果理论模型,从竞争力结果和影响因素两个角度构建中国建筑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建筑业上市国企和民企竞争力进行度量与比较,并进一步探索两类企业的各竞争力构成要素的相关关系,以丰富建筑业企业竞争力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在中国建筑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因子分析和多元回归的方法进行竞争力度量与比较和关键影响因素探究,实证样本选取建筑业上市公司的股市基础数据。
依据因果理论模型,指标体系构建应分为竞争力结果和影响因素两类,但金碚[10]仅将市场占有率划分为结果指标而牺牲了全面性,所以两类指标应适应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合理成分,以求全面性和科学性。
(1)竞争力结果指标。由于大量研究尚未遵循因果理论模型,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结果指标尚处于不清晰的状态。根据对IMD 世界竞争力报告、刘炳胜等[9]、金碚[10]、吕文学[12]等学者和报告的归纳总结,可知企业竞争结果主要表现在企业盈利效率、企业市场优势和企业创新效率3 个方面。其中建筑业企业建设工程项目的周期较长,产品很难快速进入并占有市场份额[12],所以其市场优势主要通过相关承包资质等级和工程项目获奖等专业性壁垒获取。
(2)竞争力影响因素指标。建筑业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多且分散。通过梳理相关文献[3~8,11~14]的研究成果发现,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规模、运营、融资、研发和人力能力5 个方面。
本文从上市公司年报中获取数据,将上述文献中的共性指标作为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依据,建立了如表1 所示的建筑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1 建筑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建筑业企业竞争力进行度量。该方法可将多个相关指标降维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主因子,它们代表了原始指标的大部分信 息,并以原始指标线性组合的方式呈现:
设有p 个指标组成的随机变量X=(x1,x2,…,xp),主因子Fi表达式为:
式中,aip是原始指标的因子载荷量,且仅在一个公因子上有较大载荷,可依此赋予主因子合理的经济意义。分析时一般可按特征值大于1 的原则确定主因子个数(m<p)。以选取出第i 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bi(1≤i≤m)作占m 个主因子方差贡献率之和为权重可构建综合因子F,它代表全部原始指标的综合分数情况,表达式为:
本文将按照因子分析法原理确定全部原始指标的主因子,根据式(1)、式(2)计算各主因子Fi和综合因子F,并以分值高低评比建筑业国企和民企竞争力的强弱。其中,F 和Fi分别从整体和各自的经济意义上解释了建筑企业竞争力。
本文采用多元回归法探究建筑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多元回归法是一种探索多个变量之间数学关系式的统计分析方法。本文参考刘炳胜等[9]、张帅[11]对变量的处理方法,借用因子分析法将竞争力结果指标降维为单个指数竞争力Y,将竞争力影响因素分别降维为规模能力、运营能力、研发能力、融资能力、人力能力综合因素X1~X5。以Y作为被解释变量,以X1~X5作为解释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方程为:
式中,回归系数αi(1≤i≤5)反映了第i个影响因素Xi对竞争力Y的回归影响;ε为被解释变量的预测误差(扰动项)。αi显著的解释变量与竞争力之间存在有效的回归关系,可判断为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αi数值越大,说明第i个解释变量对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越大。
本文的观察期为2014~2018年。截至2020年1月,上交所和深交所建筑业上市企业共94家。因上市公司年报仅披露至2018年,本文剔除了2018年以后上市的新疆交建、豪尔赛、中铝国际和交建股份4家企业,选择剩余的90家企业作为样本。其中国有企业39家,共计190个样本;民营企业51家,共计206个样本;总样本容量为396个。收集这90家建筑业上市企业的股市基础数据,整理出396个研究样本的评价指标数据,部分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企业评价指标数据
根据表2 数据计算所得的主因子方差贡献率和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 和表4 所示。
表3 方差贡献率
表4 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
表3 中前5 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满足主因子提取条件。根据表4 中原始指标对各主因子的载荷分别赋予各主因子经济意义:主因子F1主要 解释了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利润率,可称为盈利因子;主因子F2主要解释了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可称为财务因子;主因子F3主要解释了研发人员比例、研发资金投入比率、工程奖项数和授予专利数,可称为技术因子;主因子F4主要解释了大专以上员工比例,可称为人才因子;主因子F5主要解释了每股净资产、企业资质和技术装备率,可称为规模因子。
建筑业企业竞争力因子分析综合分数F 的表达式为:
建筑业国企和民企的主因子F1~F5和综合因子F的计算结果见表5。因建筑业国企和民企样本数量不相同,故使用两类企业样本的平均值进行强弱比较,结果表明建筑业国企和民企竞争力存在明显的强弱差距。
表5 建筑业企业竞争力计算结果
在各主因子上,建筑业国企在财务、技术、规模因子上分别强于建筑业民企1.83、2.14、2.15 倍,在盈利、人才因子上分别弱于建筑业民企0.61、0.16倍。建筑业国企在财务、技术、规模因子上的分数差距均在2 倍左右,竞争优势明显。建筑业民企虽在盈利和人才因子比建筑业国企强,但相对比其他3 个主因子,分数差距并不大。在综合因子上,建筑业国企与建筑业民企的各样本间整体竞争力的倍数位于0.89 倍至3.40 倍的区间范围内。从两类企业的平均值上看,建筑业国企的平均竞争力得分(0.1723 分)高于建筑业民企(-0.0989 分)2.74倍,该值位于区间前26.29%的位置,说明建筑业国企竞争力相对于建筑业民企竞争力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我国建筑业企业的发展存在突出的“国强民弱”现象,且因差距较大,该现象预计短期内很难改变。
考虑我国的政治、市场背景,作为国民经济主导力量的国有企业普遍具有优越的发展资源。特别在以工程招投标为主要交易形式的建筑市场中,相比于建筑业民企,建筑业国企不仅自身的经营规模、组织管理水平、施工技术经验、融资渠道等受到业主更广泛的认可,而且外部建筑市场也在准入制度、财政补贴、建筑工业化的政策支持等多方面更倾向于国企,因此建筑业国企在财务因子、规模因子和技术因子上得分也理所应当地高于建筑业民企。同时,国有企业规模庞大但产值利润低下、人才激励不足的问题也同样存在于建筑业中,从而导致建筑业国企在盈利和人才因子上处于弱势。相比之下,建筑业民企因较好的人才优势、获利水平而更具有经营活力。
建筑业企业的竞争力结果和影响因素的主因子提取情况如表6所示。其中,4个竞争力结果指标共提取出两个主因子,特征值均超过1;规模能力、运营能力、研发能力的第一个主因子特征值均大于1,第二个主成分特征值均小于1,故仅提取一个主因子;融资能力和人力能力仅包含一个指标无需进行降维处理。
表6 竞争结果和影响因素主因子选取情况
分别将国企和民企建筑企业竞争力Y、各影响因素X1~X5的值带入式(3),计算结果如表7 所示。建筑业国企和民企竞争力具有不同的关键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建筑业国企竞争力与规模能力具有最强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48;与融资能力和运营能力具有相对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60 和0.159;与研发能力具有相对较弱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083;与人力能力的系数显著性p 值达0.164,未通过5%的显著检验,该因素与竞争力存在极弱的相关性。建筑业民企竞争力与运营能力、规模能力、人力能力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327、0.310 和0.254;与融资能力具有相对前3 个因素较弱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31;与研发能力的系数显著性p值高达0.962,远超5%的显著标准,该因素与竞争力几乎不存在相关性。所以,按照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建筑业国企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依次为规模、融资、运营、研发能力,建筑业民企的关键影响因素依次为运营、规模、人力、融资能力。
表7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规模能力、运营能力和融资能力作为两类企业竞争力的共性关键影响因素,其在建筑业企业发展与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建筑业国企普遍存在的“大锅饭”管理体制、人才危机,导致人力能力的竞争优势缺失,已经无法为竞争力提升做出有效的贡献。建筑业民企竞争力的提升尚未受到研发能力的有效影响,同时建筑业国企研发能力因素的影响程度也屈居最后一名,说明整体建筑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的发展并不乐观。在建筑业大力发展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的大趋势下,建筑业国企和民企都有必要加大研发的资金和人才投入,不断加强工程建设装配式技术应用、提高BIM 技术对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集成管理、积极发明或引进绿色建材,坚持把科技创新水平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发挥出研发能力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本文借鉴金碚教授因果理论模型,在区分竞争力结果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建筑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2014~2018 年共90 家建筑业上市国企和民企股市基础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法进行了竞争力度量和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探索。结果表明:整体上建筑业国企竞争力比建筑业民企强2.74 倍,存在突出的“国强民弱”现象;影响建筑业国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依次为:规模能力、融资能力、运营能力、研发能力;影响建筑业民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依次为:运营能力、规模能力、人力能力、融资能力。
根据研究发现的竞争力情况,建议国企和民企从各自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出发,制定差异化的竞争力提升战略;也可通过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将国企的竞争优势和民企的活力元素相结合,实现两类企业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融合性共赢;政府也应加强建筑市场中对支持民企“28 条”政策的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2019 年12 月4 日)),给予建筑业民企更多的市场空间,减轻企业经营负担。从而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发展质量,帮助建筑业国企和民企协调发展,共同为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有效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