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昌贵 乙常青(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横沟中学)
“孤”,是古代诗人摆脱不了的精神困境,也是他们独立不羁的精神品格的真实写照。请看古诗歌中“孤”之美。
诗句写的是黄昏所见:万物均有依托,唯有空中那一抹孤云,无依无傍,在昏昏暝色中渐渐飘向不可知的远方,诗人不禁感慨;何时才能见到它的残光余晖呢?恐怕是不复再见了吧。可见诗人年老迟暮,预感生命无多的心境。
“孤帆” 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告别好友之后,不忍遽然归去。却呆呆地伫立江边,看友人扬帆远去了,于是再登楼远眺,只见长江如带,一泻千里,友人之帆顺流而下,越去越远,渐渐消逝在蔚蓝色的天幕下,只见长江滚滚东流。通过这幅意味深长的图景,可以体验到作者对孟浩然有多么深厚真挚的友情。
诗人到了晚年,身体衰弱不堪——右臂偏枯,耳朵失聪,还患有慢性肺病。亲朋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消息断绝,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漂泊度日,没有一个安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怨愤之情,不言自明。诗人叙述自己的身世,写得凄凉落寞。
前句写远景,写“河”, 抓住自上(游)而下(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动人的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后句写近景,写“山”。塞上孤城,“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的远大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万仞山”与“孤城”相对照,一极高,一极低;一极雄伟,一极孤小。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戍卒们日夜守卫在这一万山重围的“孤城”之中,是多么闭塞、气闷、孤危啊!出塞者面对这片荒山,怎不感到自己远离亲人的孤凄呢?
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国学大师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故用“大漠”。边塞荒凉,烽火燃起的那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用“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将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
诗人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含蓄地写出了作者凄凉的心情。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在芙蓉楼上遥望江北那一片楚山,令人感到孤独,“平明”承接上句的“夜”,写出了离别的仓促,夜晚同来,黎明分手,来不及在此地漫游,是令人遗憾的。“楚山孤”这个景象,既写出了楚山的孤耸,又写出诗人因友人离去,而产生的孤独心情,可谓情景交融之笔。
诗句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些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诗人手指着天上,心也飞到了天上。他指着天上飘浮的云对丽亭说:我就像这片云,聚散屈伸(展舒),一任秋风。孤云,象征漂泊,也象征高洁。漂泊人所难堪,高洁则可自慰。茫茫尘世无诗人立足之地;浩荡青天,却那样广阔无垠,任我纵横驰骋。卷舒一任秋风,固然意味着听天由命,身不由己;却也逍遥自适,无拘无束。诗中出现了这一片“孤云”,现实的处境,理想的升华,全都融会其中,境界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