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东川,邹 瑞,刘 晋
(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我国应急管理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源头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生产技术的落后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对“单项灾害治理技术”的研究逐渐引入“应急管理”概念[1],持续到举国抗击非典以前,这一期间都处于应急管理的萌芽发展时期;到2003年SARS事件爆发,关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措施的研究被学者们广泛关注,重新开启了对应急管理领域的探索;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对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再次深入,该领域的研究也由此进入兴盛时期;到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成立,从时间层面开启了应急管理领域研究的新纪元。
2000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收录的应急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文献超过4 000篇,但大多数是对应急技术的研究,鲜有相关的综述类文献,存在的少量综述类文献中多以阅读归纳模式进行总结,受限于该模式易过多注入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学者们很难对应急管理领域整体的研究进程有准确把握。为了规避上述问题,本文利用CiteSpace文献分析软件从发文数量、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研究热点突现四个方面对2000—2018年CNKI收录的4 706篇应急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理清近年来我国应急管理研究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该研究结果不仅能为学者们掌握应急管理研究前沿的动态提供便利,而且能为政府部门制定工作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应急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本文使用的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为一款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是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文献分析类软件,它能通过可视化的手段来对所研究的文献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2-3]。
在数据采集方面,本文检索资源库为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应急管理”为主题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共检索出4 926篇相关文献,除去会议报道、书评、验收报告、征稿启事等相关性较小的文献,共筛选出4 706篇相关文献。
在数据提取方面,本文使用的软件版本为CiteSpace 5.3.R4(64-bit),时间跨度为18年,时间切片为1年,聚类词来源为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作者关键词[author keywords(DE)]和增补关键词[keywords plus(ID)],节点类型分别为keyword和Institution,其他设置为默认项。
发文数量能够从侧面反映研究领域的学术热度。一般来说,某领域的研究热度与发文数量呈正相关的关系。2000—2018年间我国应急管理研究领域的发文数量统计结果,见图1。
图1 2000—2018年间我国应急管理研究领域的发文 数量统计图Fig.1 Statistical chart of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articles in the field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from 2000 to 2018 in China
由图1可见,2000—2013年期间,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的发文数量处于稳步上升阶段,表明学者对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热度逐年上升;2014—2018年期间,该领域发文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且个别年份出现轻微负增长的现象,反映在此阶段我国应急管理研究正由兴盛逐渐走向成熟,对该领域的研究也日渐趋于稳定。
通过比较核心期刊文献数量与普通期刊文献数量可见,在总发文数量超过1 000篇的年份中,核心期刊文献数量占全部期刊文献数量的百分比维持在20%左右,且近年来核心期刊文献数量的占比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应急管理研究的热度虽然持续,但文献的整体质量有所降低。
关键词是论文中出现频率最高、同时也是最核心的词汇,对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该领域各阶段研究的重点[4]。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并截取关键词知识图谱数据,生成2000—2018年间关键词前十位的统计结果,见表1。其中,聚类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词词频的多少,节点越大,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5]。
图2 2000—2018年间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研究文献的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Fig.2 Keyword co-occurrence knowledge graph of the published articles in the field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from 2000 to 2018 in China
表1 2000—2018年间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前十位统计结果
通过对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和统计结果进行解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应急管理研究进行总结。
2.2.1 应急管理基础性研究逐渐深入
综合图2和表1可知,我国学者们对应急管理的研究以“应急管理”、“突发事件”为中心向周边扩散,并集中在对“应急预案”、“应急救援”、“应急决策”等层面的研究。具体表现在对概念的研究逐渐加强,例如对突发事件的定义(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取得了一致的观点;同时,学者们还就“应急管理”、“应急预案”等核心概念的界定基本达成了共识[6]。以上基础性研究划分出了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对象及边界,为今后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2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逐渐完善
在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方面,与建国初期“政府应急为主体的单一灾害管理”体制和改革开放到2003年“非典”事件发生前的“由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牵头协调”的应急管理体制不同[7],我国在经过“SARS”、“汶川大地震”等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后,为了发挥政府部门在救援中的重要作用,政府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基本形成了以“国家行政机构为主体,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众协同参与”的应急管理体制新模式,这一体制不仅仅强调政府在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安全生产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民间救援组织等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寄予了期望[8]。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未来在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方面,适当缩小治理范围,成立社区应急体系,并放大治理权限,充分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民众应急意识,提高群防群治、自救互救的水平,逐渐引导政府应急管理功能向服务功能转变。
在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方面,我国目前遵循突发事件预防与准备、预警与监测、救援与处置、善后与恢复四项原则[9],从灾害事故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三个阶段进行控制与处理。虽说目前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对灾害事件的预警与监测、救援与处置、善后与恢复上,以形成“事故发生—事故救援—灾后重建—问题整改—事故发生”的反馈机制,但对应急管理的研究仅仅从事故发生后的应对措施和救援手段着手,并未全面理解应急管理的全流程。未来对应急管理的研究应强调多从灾害事件的预防与准备阶段入手,以防灾、减灾、救灾技术对整个应急管理运行机制作出补充。
整体来说,我国应急管理机制框架已经建成并且能够涵盖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其内涵也与众多发达国家保持一致,能够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维护国家安全。
2.2.3 应急管理模型研究取得了突出进展
得益于前人在应急管理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学者们对应急管理的研究逐渐向更深层次领域过渡,突出表现在近十年来对应急管理模型的探讨异常活跃,尤其在应急救援、应急物流和应急决策方面,研究学者在突发事件发生的各个领域构建起了应急管理的模型。如王伟[10]在我国旅游应急管理领域提出了包括预防与监控、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评估三方面内容的旅游应急管理模型;叶贵等[11]指出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方法在建筑安全领域的应用较广泛;李翠梅等[12]在水资源领域提出了基于多目标的城市水资源应急管理模型;朱朝阳等[13]在电力供给领域提出了PPRR(Prevention,Preparedness,Response,Recovery)应急管理模型等。另外,一些学者以突发事件发生时间为划分依据,建立了四阶段模型[14]、4R模型、“五位一体”等应急管理模型。
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对把握研究领域现阶段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生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并在时间线上进行显示,见图3。图3中网络聚类模块性指数Q为0.42,大于0.3,说明聚类划分出来的结构是显著的,也验证了该图谱聚类效果良好、结果科学可靠。
图3 2000—2018年间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Fig.3 Keyword clustering knowledge graph of the published articles in the field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from 2000 to 2018 in China
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将4 706篇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整合,共识别出10个聚类方向,分别为应急管理、应急决策、环境应急管理、应急、应急预案、自然灾害、美国、应急救援、应急指挥、应急物流,10类聚类信息代表21世纪以来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具体分析如下:
(1) 应急管理(#0)和应急(#3),主要是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研究者多从政策视角即公共管理视角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进行探讨,梳理出应急管理的整体框架,夯实了应急管理领域研究基础。针对这一研究方向,目前学者们重点对政府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的应急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15],并总结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04年应急预案的建设;第二阶段为2005年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第三阶段为2006年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第四阶段为2007年应急管理法制建设。
(2) 应急决策(#1),是应急管理的核心,是一个多阶段、多主体、多层级的动态演进过程。对应急决策的研究主要指综合多方面事故信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有效地作出各种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正确决策,从而采取各种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降低突发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的资源损失或消耗[16]。针对这一研究方向,目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决策机制研究和模型构建方面。
(3) 环境应急管理(#2),主要指针对环境灾害(石油、危险化学品、生物、放射性物品的泄漏)采取的应急管理[17]。在职能责权中主要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针对这一研究方向,目前研究者重点对环境风险评价与事件预防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危化品的危险源辨识、事故树、道化学和泄漏扩散模型等方法。
(4) 应急预案(#4),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各国在应急管理中普遍运用的政策工具。针对这一研究方向,目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偏向于应用研究,具体表现在对各个行业领域和事故发生类型的应急预案制定。需要指出的是,从文献角度分析,我国在应急预案制定方面逐渐趋于“同质化”,缺乏综合协调和相互衔接。未来的研究方向应更多以方法、技术应用创新对应急预案制定作出补充。
(5) 自然灾害(#5),是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的一种形式,应急管理中的自然灾害研究强调的是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和控制手段。根据目前我国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可分为对地震、洪涝、泥石流等灾害的应急管理研究。
(6) 美国(#6),作为单独聚类进行分析,源于其在应急管理建设方面对我国积极的借鉴意义。凭借其对森林火灾、洪水以及各类恐怖事件的处理经验,加之其强大的科技、经济实力,美国的应急管理水平一直处于国际前列。针对这一研究方向,目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了应急管理组织评估模型[18],探索了社交媒体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19-20],并开发了基于语义计算的应急管理Web应用程序[21]。我国国土面积与美国相当,且容易发生自然灾害,两者之间众多的相似之处为我国借鉴美国的应急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通过借鉴他国应急管理的经验并将其因地制宜地应用到本国已逐渐成为学者们的重要研究方向。
(7) 应急救援(#7)、应急指挥(#8)和应急物流(#9),主要是针对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救援与处置阶段的探讨,指在事故或灾害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的破坏力和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对所需的物资、资金、人力、信息和制度等资源,实施以追求效率、效果、效益、公平(“4E”)为目标的动态管理活动[22]。通过优化应急响应阶段的应急救援能力及应急资源配置模式来为应急管理决策者提供科学、高效的指挥依据。
对某一学科或领域研究前沿的识别与追踪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学科研究的最新演化动态,同时预测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探明该领域在下一步需要重点探索的问题。学术界普遍认为:某一关键词汇在某一时间阶段突然的变化,代表某一研究领域的转变方向,其中关键词突现性的数值越高,表示该关键词在该时间段内出现的频次变化率越高[23-24]。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2018年间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突现检索,Term Types选择Burst Terms,得到2000—2018年间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研究文献所有关键词的突现时间及其突现强度分布,并筛选出近三年有突现的关键词,整理出13个关键词,并按突现强度排序,见表2。通过对表2中关键词进行分析,可对我国应急管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预测。
表2 2000—2018年间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网络突现词信息表(近三年)
由表2可以看出:
(1) 应急决策以15.669 9的突现强度位列关键词统计表中第一位,其突现时间由2015年持续至2018年,至今仍然为我国应急管理领域学者们的研究重点。针对应急决策研究这一方向,比较典型的研究有应急资源调度及分配、应急储备库选址、应急响应与预警等。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逐渐完善的背景下,有关应急决策的研究能够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支撑,未来在该方向上的研究将会继续成为一大研究热点。
(2) 有关应急管理领域大数据的研究从2015年开始突现,突现时间持续到2018年,突现强度为12.784 2。在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有关大数据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的构想由来已久,但第一篇建设性文献则要追溯到2015年,马奔等[25]在充分理解大数据的应用框架后,提出在应急管理的事前准备、事中响应和事后救援与恢复的每一阶段都可以引入大数据的应用,并且每个阶段对大数据的应用程度也会因其需要应对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而且大数据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应急管理效率,节省应急成本和减少损失。尽管其构想仅仅为大数据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实施建立了框架,并未指明其在防灾减灾中的具体应用,但这一构想为学者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目前学者们已经利用大数据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应急救援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利用探讨的结果来构建灾害情报体系,实现灾害事件的信息化,以此形成风险灾害危机管理体系,最终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总的来说,应急管理引入大数据是一项大胆且兼具创新的构想,其目的是构建面向情景的多因素分析模型,研究国家安全事件的时空本体建模与数据集成方法,为国家安全决策和应对提供系统的支撑[26]。倘若能够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将可为国家总体安全贡献巨大的力量,但与此同时,大数据应用到应急管理领域也需要政府部门作出相应的政策上的调整,无论从大数据战略、大数据开放政策和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形式等方面,政府部门都应该作出部署与探索。
(3) 情景,主要指情景构建技术,从2014年开始突现,到目前其仍然是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前沿。研究情景构建,是基于风险管理思想,针对常规管理模式无法应对的“小概率、大后果”破坏力极强事件,为应急工作提供先导和目标。其发展内涵与国家应急管理部将“防范与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作为部门根本任务相一致,其工作原理可以归纳为:基于可能的突发事件情景和后果分析,研究需要紧急处置、减轻后果和预防准备的关键节点,合理选择应急处置“机会窗”与分配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提前做好应急策划、准备策略以及能力建设的一套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法[27]。在如今巨大灾害难以预测和治理的情况下,构建相对应的情景模式能够理清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保证生产的安全运行。目前,学者们已经在井喷、洪水、地震、管道泄漏等领域对情景构建技术进行了探索,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关各个灾害情景的构建研究将会成为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4) 评价指标体系,从2013年开始突现,突现时间持续到2018年,是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的技术支撑。随着研究学者对应急理论认识的加深,从系统的角度,全方位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来指导应急工作,是应急管理研究的重要分支。在该研究方向,学者们多以行业为背景(石油生产、建筑施工、化工生产等),系统性地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全方位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作出技术补充。
(5) 整体性治理,从2016年开始突现,但政策落地要定位于2018年3月,由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机构由以往的枢纽型“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正式发展为综合型“政府组成部门”。应急管理中有关整体性治理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以公众需求为治理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治理手段,以协调、整合和责任为治理机制,跨越组织功能边界,在政策、规章、服务、监督四个方面,对治理层级、功能、公私部门关系和信息系统等碎片化问题进行有机协调与整合,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破碎走向整合,为公众提供无缝隙、非分离的整体性服务,进而实现国家治理的包容性、整合性[28]。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集中在综合性治理方法的探索方面,要求既要与传统的常态应急管理手段区分开来,又要摸索出一条专业化的应急管理新路径,是未来应急管理研究的重要抓手。
(6) 有关卫生应急和食品安全的研究从2013年开始突现,截止到目前仍然为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前沿。2013年H7N9禽流感事件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在社会安定、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的大环境下,在生产安全越来越规范的大前提下,病毒感染和食品卫生事件将会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不可忽略因素。如2013年H7N9禽流感事件、2014年非洲埃博拉出血热疫情、2015年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2016年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事件、2017年复苏的H7N9疫情、2018年和2019年非洲猪瘟。每一项公共卫生应急事件若大面积爆发,都极有可能发展为“巨灾”。为了更好地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卫生灾害事件,国家成立卫生应急办公室,指导卫生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未来在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中,有关卫生应急和食品安全的研究将会成为学者们的重点研究方向。
为深化机构与行政体制改革,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成立,反映了政府从整体性和协同性两方面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虽然从发文数量上来看,对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热度有轻微的下降趋势,但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安全保障,未来对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会是学术界的一大研究热点。
综合分析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整体规划,目前学者们对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以应急决策、大数据、情景构建和卫生应急等为研究重点,以协同治理、整体性治理为基本路径,在强调传统生产安全的同时,尝试将情景模拟、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并通过提高群体的灾害风险认知[29]、建立多元化应急管理策略、构建智慧城市等手段,达到国家整体安全的目的。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对应急管理框架和体制机制的研究已经日益成熟,未来应该强调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对该领域研究的内容和主题进行宏观规划,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防灾减灾中的技术性问题进行微观解决,多学科相互交叉、文理并重发展将是我国未来应急管理领域研究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