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洪
(河北省沧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061000)
大部分皮革产品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胶粘剂也是有机废气(苯、甲苯、二甲苯、正乙烷、二氯甲烷等)的来源之一。这些有机物毒性较大,含有这些有机溶剂的胶粘剂在产品制造、使用及废品处理过程中持续释放有害废气,对皮革企业、废旧产品回收企业工作人员及皮革产品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威胁。
在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地表水资源主要用于农田灌溉使用,同时为保障农业及各方面用水需要,通过建造建造闸坝对尚有水资源进行拦截,造成下游水位逐渐降低,常常出现断流问题。
与此同时,工业企业污水超标排放也使得水体遭到污染,也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价值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滞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上游来水水质差等问题,都威胁着河流生态环境的安全,使其自净能力逐渐丧失。
2018 年献县首要大气污染物出现频率较高的是O3和PM2.5,其次为PM10,NO2、CO 和SO2出现频率最小。其中,O3、PM2.5、PM10三种大气污染物出现的频率总和超过了95%,而NO2、CO 和SO2出现频率总和不到5%(图1-1)。
根据首要污染物分布特征,5 月至8 月首要大气污染物O3的比例均超过70%,其中,6 月O3作为首要污染物的比例为100%。1 月、2 月、3 月、11 月和12 月的首要大气污染物为PM2.5,2018 年冬季献县发生了两次外来沙尘暴入侵,除了沙尘暴气溶胶外,地处沿海的献县还受到海盐气溶胶(粗模式)的影响。冬季供暖期,有大量人为气体污染物排放加之献县冬季特殊的气象条件(山谷风和海陆风),使得污染物不容易扩散,出现了长时间段的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重度污染,而在4 月PM10出现所占比例为50%。
2018 年献县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月平均变化特征如图2-1 所示。从图2-1 中可见:首要大气污染物出现频率最高的O3月变化趋势呈单峰倒“V”型,1 月浓度值最小,6 月浓度值最大,与首要污染物月分布频率相似,月浓度最大值出现在频率最高的6 月。夏季高温导致VOCs排放量显著增加,加之夏季光照强、光化学反应活跃,致使O3污染严重。
PM10和PM2.5浓度值月变化趋势相似,呈双峰型,最大值均出现在11 月,最小值出现在8 月。春季多风,气象条件有利于颗粒物扩散,故颗粒物在维持在低浓度,但大风天气又容易使尘土飞扬,直径较大的PM10的浓度有所升高,首要污染物由PM10转变为PM2.5。夏季降水增多,对大气中污染物起到了很好的湿清除作用。11 月后进入采暖期,燃料燃烧造成的粉尘、废气排放量仍然很大,污染物集聚在近地层不易扩散,造成颗粒物维持在高值区。
NO2呈双峰型变化特征,但其月变化较为平缓,最大值出现在11 月,最小值出现在7 月。已有研究表明,在人为源排放占主导的地区,NO2浓度一般在冬季出现最大值,而化石燃料燃烧以及机动车排放是NO2的两大污染来源。
图1-1 献县首要大气污染物频率累计图
CO 和SO2月变化趋势呈典型单峰U 型,从1 月开始波动下降,到7 月达到最低,然后开始上升至12 月达到高点。2018 年CO 和SO2日均浓度值均未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浓度限值。
图2-1 献县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图
断面是衡水市入沧州市的省控断面(市界),位于东经116°05′03″,北纬38°12′01″。由于河床较窄,此段河面常年断流。从2011-2016 年数据来看,京开路桥断面的水质为劣Ⅴ类。详见图3-1-1 至图3-1-3。
图3-1-1 桥断面2011-2016 年COD 变化趋势
图3-1-2 桥断面2011-2016 年各年氨氮变化趋势
图3-1-3 桥断面2011-2016 年各年总磷变化趋势
由图3-1-1—图3-1-3 可见,桥断面主要污染物COD 浓度在35--119mg/L 之间,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 类标准值-0.125--1.975 倍,超标率为83.33%,其浓度值近六年总体呈下降趋势;氨氮浓度在0.5--21mg/L 之间,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 类标准值-0.75--9.5 倍超标率83.33%;总磷浓度在0.281-2.96mg/L 之间,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 类标准值-0.298--6.4 倍,超标率为83.33%。
随着城市规模扩张,合成革生产过程中废气排放,以细颗粒物、臭氧为主的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大气污染呈现出“冬有PM2.5,夏有O3”的总体特征。工业企业污水超标排放也使得水体遭到污染,也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价值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滞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上游来水水质差等问题,都威胁着河流生态环境的安全,使其自净能力逐渐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