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承
摘要:城市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在汛期时地下水很容易会对地下车站结构形成影响,造成渗漏水或积水等问题,会对地铁工程正常使用以及乘客乘车体验造成负面影响,所以需要做好地下车站结构防渗漏控制研究,以防造成重大渗漏事故。本文将着重对地下车站结构防渗漏控制方式展开研究,并会针对渗漏问题提出几点辅助建议,期望能够为城市轨道交通正常使用与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防水层 地下车站 辅助措施 结构防渗漏 城市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的出现与快速发展,实现了对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缓解,不仅为民众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同时也会对城市综合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为深度挖掘轨道交通潜在价值,对城市发展形成有效促进,领域学者加大了对城市轨道交通,尤其是地下车站结构防渗漏控制方式的研究力度。通过研究发现,地下车站结构渗漏问题成因较为复杂,会受到设计方式、材料质量以及地质条件等多项因素影响。
一、地下车站结构防渗漏控制措施
(一)防水层部分
目前较为常见的防水层渗漏问题,多是因为施工不规范所造成的。例如,没有在无水条件下实施防水作业、防水层施工完成后没有及时展开防护等,均可能会对防水层止水功能发挥形成干扰,甚至会造成破坏防水层的状况,会直接增加渗漏问题发生概率。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在具体展开防水层施工时需要做好现场管理,以便通过精准化管控,为防水层施工提供可靠保障。
具体管控如下:①实施基层处理时,应保证基层表面结实程度,应按照设计要求对其平整度以及强度展开管控,可通过对2米长靠尺的运用,对凹凸面展开测量,确保其误差可以被控制在5毫米以下;②保持基层表面清洁程度,保证其表面光滑性,确保表面不存在松动以及裂缝等问题,要通过抹平压光处理手段做好表面处理,确保表面砂浆可以得到及时清除;③保证表面干燥性,确保施工可以在污水环境中展开,可通过对烘干法的运用,对局部潮湿部位展开处理,保证其含水量可以被控制在9%以下;④注重施工验收,要在全部验收无误之后再展开防水施工,以为后续施工奠定良好基础;⑤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施工设备以及机械控制,避免出现对防水层产生碰撞的状况,应禁止设备从防水层上通过,避免防水层受到破坏。
(二)围护结构部分
在围护结构中,灌注桩桩间和地下连续墙接头均是容易发生渗漏的部位,需要展开妥善处理。其中在实施接头处理时,需要先运用专业清扫工具对接头展开清理,再运用新老混凝土对接缝处实施封堵,进而达到良好防渗效果;而在实施灌注桩间处理过程中,需要对桩间转速、旋喷桩定位以及垂直度等部位施工展开严格控制,应及时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位置展开调整,从而实现对结构止水能力的切实强化。
实施地下连续墙相邻幅连接时,可选用方式相对较多,像H型钢、接头管等都包含在其中。通过对多个车站连接方式的研究发现,H型钢连接方式应用效果最为理想,因此建议使用此种方式。
(三)混凝土部分
就作用与功能角度而言,防水层所起到的防水功能相对有限,车站长期防水还需依赖混凝土实现。为此,在完成防水层施工后,需要做好混凝土施工质量管控。由于地铁工程多分布于市区内部,车站结构施工所使用混凝土材料多以商品混凝土为主,所以整体质量问题发生可能性相对较低,在施工时需要重点关注混凝土浇筑施工。在实施防水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振捣施工以及浇筑施工予以高度关注,应通过分段、分层次施工方式,将每层施工厚度控制在35厘米左右,以便通过层层监控的方式,保证整体工程施工质量。在进行振捣施工时,需要将混凝土内气泡全部释放出来,以便保证混凝土密实程度。如果施工地位钢盘布置较为密集,此时可通过对细棍的运用完成震动处理。
完成混凝土施工后,需要按照混凝土实际情况及时展开养护。在水化热效应作用下,混凝土表面水分会出现快速挥发现象,此时为避免其出现干燥性收缩问题,需要及时洒水,并在其表面覆盖袋装水或塑料布实施养护。
(四)施工缝部分
在对施工缝实施处理过程中,首先需要从施工缝最低处右或左5-10厘米位置开始,实施倾斜孔钻孔,直至钻至结构体厚度一半深为止;其次按照由低到高顺序,按照20-30厘米的距离展开钻孔,并在最高处实施二次止水针头埋设,要按照施工缝位置确定止水針头埋设位置,应保证破裂面和钻孔的交叉,以求获得最佳注射效果;最后展开注浆堵漏处理,且要及时做好整圈闭合处理。要在完成灌注后去除止水针头,再对孔洞实施封口胶填充。
二、结构防渗漏辅助建议
通过对地下车站结构受力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裂问题展开控制是极为必要的,是提升车站止水性能以及防水性能的有效手段。在保证车站正常使用以及结构受力不受影响的基础上,需要通过设置防渗漏辅助措施的方式,为车站使用提供可靠保护。一方面,对结构裂缝展开处理。因为受到气候、材料以及环境等因素影响,结构很容易会出现裂缝现象,所以在实施车站装饰之前,需要对车站结构展开全面检查,通过对渗漏部位展开堵漏处理的方式,保证结构性能;另一方面,设置排水槽。因为受到荷载震动以及土地压缩变形等影响,车站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与不均匀沉降问题,其变化量主要会集中在诱导缝之中,会引发渗漏问题,所以在实施车站设计时,需要对诱导缝处防水止水带、钢筋布置情况展开综合分析,应进一步增强混凝土浇灌施工中的振捣密实程度,并要在诱导缝位置设置排水槽,确保在出现渗漏问题时,可以通过对排水槽的运用,将渗漏水引入到车站两侧隔离墙之中,进而为车站正常使用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此外需要对垂直电梯坑积水展开处理,应在增强电梯地面钢架玻璃结构防水性能的同时,做好井道钢筋混凝土设计与施工,降低结构开裂问题发生可能性,可通过对排水泵等设备的运用,做好坑内积水排除处理。
结束语:
为保证结构防渗漏控制质量,在具体实施控制过程中,需要按照渗漏水部位特征以及工程结构特点,通过综合性分析与考量,确定最终防渗漏施工工艺以及所使用施工材料。应通过对防水层、施工缝等部分渗漏问题的妥善处理,达到理想化防渗漏处理效果,从而为轨道交通运输创造出更加优质的地下车站环境,确保轨道交通作用可以达到最大限度发挥,进而为城市交通建设与发展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伍兴文.城市轨道交通大型地下空间结构抗震性能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15).
[2]刘小玲,薛亮.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控制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9(8).
[3]薛怀祖.基于主动控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J].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