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兴博
摘要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乡村规划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抓手之一,应以城乡要素流动环境塑造为目标。构建了乡村规划中“四要素、两驱动、两方向、三塑造”的城乡要素流动系统,以江苏省涟水县大东镇瓦滩村为例,按照城乡要素流动现状分析、确定城乡要素流动的规划目标、塑造城乡要素流动环境的逻辑进行了城乡要素流动视角下的乡村规划实践,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规划提供一种视角和理念。
关键词 城乡要素流动;乡村振兴;乡村规划; 瓦滩村
Abstract The key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lies in promoting the free flow of production factor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ural planning, as one of the grasp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e should aim at shaping the flow environment of urban and rural factors. This study constructed the urbanrural factor flow system of “four elements, two driving forces, two directions and three shaping” in rural planning, taking Watan Village, Dadong Town, Lianshui County,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rural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rural factor flow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rural factor flow, the determination of planning objectives of urbanrural factor flow and the logic of shaping urbanrural factor flow environment, it provided a perspective and concept for 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Urbanrural factor flow;Rural revitalization;Rural planning;Watan Village
我国乡村衰落的直接原因是长期的乡村生产要素流出[1],乡村振兴一方面要通过乡村内部要素重组与整合,使乡村内部具有活力与稳定性,另一方面要挖掘乡村资源要素形成自己的产品或吸引力,对城市有要素价值输出并与城市实现互动。塑造城乡畅通的要素流动环境,保障乡村外部的要素流入、乡村外流要素回流及城乡间要素相互流动是其实现的动力[2-3]。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抓手的乡村规划,理应注重对城乡要素流动环境的塑造,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提高乡村各类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
我国长期的乡村规划呈现出三大特征,其一,乡村规划“运动化”,从2005年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催生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而催生的村庄环境整治规划及美丽乡村规划,更是一种迎合乡村政策的规划运动;其二,乡村规划“城市化”,城乡规划市场化下城市规划师主导了乡村规划,乡村规划长期成为城市规划的延伸[4];其三,乡村规划“空间化”,各类型的乡村规划更倾向于将乡村作为一个空间容器,进行各样以整治和美化为核心的物质空间设计和改建思考。鄉村规划缺乏对乡村实质的关注,对于如何在规划中塑造城乡要素流动的环境,更甚少有研究,这是亟待丰富的领域。笔者在江苏省涟水县大东镇瓦滩村的规划实践中,尝试从城乡要素流动的视角进行规划的编制研究工作,探讨在乡村规划中城乡要素流动环境的塑造,以期为乡村规划编制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视角。
1 乡村规划中的城乡要素流动系统构建
1.1 “四要素”
对于城乡要素的内容没有确切的范畴,纵观各专业视角,人口(劳动力)要素、资本(资金)要素、土地要素是焦点,另外涉及文化要素、信息技术要素、物质要素等。鉴于乡村规划的空间属性,在乡村规划中涉及的城乡要素流动指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转移,不发生在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暂不纳入本研究的讨论范畴。土地要素虽然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讨论较多、影响较大的一类要素,但鉴于现实中土地要素流动主要是发生在不同主体之间,而非城乡之间,并且土地在城乡之间的流转也不在当前的政策范畴,因此在本研究中土地要素不作讨论。据此,在乡村规划中涉及的城乡要素流动主要为人口要素、资本要素、文化要素、物质要素四大类。
1.2 “两驱动”
针对人口要素、资本要素、文化要素、物质要素,每一种要素的流动都存在市场力量与政府行政两种驱动力,政府扶持、市场驱动共同提供了保障要素流动的背后支持。在现实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要素流动的自由性与可持续性需要以市场为主要驱动力,政府扶持作为保障。在两个驱动力中,政府驱动力是助燃器,市场驱动力是持续的燃料,二者缺一不可。正如在乡村资源要素被抽空流入城市后,政府行政扶持下输入资金、物质等方面背后,很难形成真正的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更难以助长乡村的长足竞争力[2,5]。
1.3 “两方向”
每一类要素都存在着来源于城市的要素流入与面向城市的要素输出两个方向,无论依靠政府行政的扶持还是市场力量的驱动,如果乡村面向城市的出口匮乏或者乡村从城市的要素吸引力不足,要素转移的整个过程只是单向的进或出,都会造成市场萎缩及政府支持的乏力[6]。过去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是为了改变乡村要素被城市吸走的局面,重视通过城市对农村的扶持、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使城市要素被动地从城市流入到农村,而忽视乡村要素面向城市的有序输出,其内在潜力难以发挥。面向城市的要素输出,一方面是为城市系统提供支持与补充,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城市要素回流。
现实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来源于城市的人口要素流入(包括乡村人口回流)越多越有益,面向城市的人口要素输出则越少越有益。资本要素流向农村利于活化乡村运行机制,激发乡村内部结构有机调整和生产力有效布局,来源于城市的资本要素流入越多越有益,面向城市的资本输出在现实乡村发展状况下并不具备条件。现实来源于城市的物质要素流入是农村生活条件提升的保障,但大量的物质要素流入对于自我稳态的乡村体系不利,因此对来源于城市的物质要素流入不作要求,而面向城市的要素输出如乡村农产品等越多越有利于乡村的经济发展。当前乡村存在一定的城市文化的过度导入,如乡村规划的“城市化”将城市住宅搬入乡村,同时由于乡村的封闭性,乡村文化输出不足,乡村文化面向城市的输出能带动乡村的产业整合以及吸引资本要素流入,因此,来源于城市的文化要素流入不作要求,面向城市的要素输出越多越有益(表1)。该研究中对乡村要素流入与输出的要求是建立在乡村规划编制的分析之中,通过简化作为乡村规划编制研究的分析框架。
1.4 “三塑造”
长期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与乡村间的要素自由流动存在体制壁垒阻碍[7-8]。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需要在城乡差异中寻求自身的立足点,以此在市场体系中形成乡村的话语权,形成区别于城市的乡村价值,吸引城市要素的流入[2]。乡村规划的实质不在于对乡村进行表象上的美化,而是要通过促进城乡之间要素的流动实现实质性的内生“造血”。乡村规划中要塑造有利于乡村振兴的城乡要素流动的环境,重点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规划中重视和强化市场的力量,减少对要素配置直接干预,使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9];二是整合鄉村资源,通过挖掘乡村相对城市具有稀缺价值意义的要素,建立适合城乡发展的产业纽带,得城市和农村之间产生内生联结的需求和动力[10];三是加强物质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打开乡村的开放性,让乡村农产品能够有效输出(图1)。
2 江苏省涟水县大东镇瓦滩村的实践
2.1 实践地区情况
大东镇位于江苏省淮安市下辖的涟水县,瓦滩村位于大东镇的东南侧,坐落于327省道97 km处,距大东镇区3 km。东接涟水县的黄营乡,南邻小李集工业园,西、北接大东镇的其他村庄(图2),面积4.33 km2。在《涟水县大东镇总体规划(2014—2030)》中,将瓦滩村定位为旅游型村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建设融乡村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村,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涟水县大东镇优化镇村布局规划》中,将瓦滩村位于高效农业区内(特色农业区、集建区、工业区、高效农业区、花卉农业区、畜牧养殖区)。
此次规划是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及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要求、江苏人居环境实践背景下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此次规划研究中,项目组与东大镇相关领导、瓦滩村相关领导组成工作规划组,对村庄进行了现场踏勘,实地考察调研村居民点、综合环境、建设、设施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集中座谈。
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在于促进实现乡村的振兴,此次规划研究中,始终本着促进乡村与城市之间要素自由的目标而进行,围绕“人口”“物质”“文化”“资本”四大要素流动的目标制定规划,确保乡村城乡要素有序互动下,产业发展、经济收入、社会组织等方面完成重构,促进乡村振兴[11]。
2.2 城乡要素流动现状
2.2.1 人口要素:顺应城镇化趋势的单向输出。
在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聚的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的人口要素单向面向城市输出,城市吸走了乡村中的青壮年。瓦滩村共15个村民小组,农户720户,2 835人,18岁及以下年龄人口、60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比超过50%,中间年龄段特别是19~40岁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年轻人基本外出打工,空巢化严重(图3)。
2.2.2 资本要素:非持续的政府性资本要素流入。
大东镇为农业主导型乡镇,万滩村现状产业以一产为主导,目前无成熟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乡村生态旅游为主,起步晚、未成体系、发展受阻。因此,来源于城市的资本要素流入不足,主要来源于城市反哺乡村的资金输入,自上而下的垂直行政拨款以及行政直接关联的经济组织的收入,缺乏外界的市场投资行为,资本要素的现状驱动力主要是政府。
2.2.3 物质要素:面向城市的物质要素输出滞后。
新的327省道从瓦滩村北部穿过,南部有北朱线穿村而过,对外交通的畅通,加之现代快递业的迅速发展,物质要素的流动相对其他要素较为畅通,特别是来源于城市的物质要素的流入已基本无障碍,面向城市的物质要素输出则相对滞后,表现在村庄农特产品向外输出不足。因此,需要强化一产的延伸配套产业,将农特产品进行初加工之后向外销出,增加乡村物质要素的向外输出,激活乡村的农业潜力(图4)。
2.2.4 文化要素:来源于城市的文化要素流入主导。
与村庄的普遍情况相似,瓦滩村除了延续它农业生产服务基地的职能外,越来越强调它的现代居住社区功能[8],在瓦滩村域的北部建设了具有现代居住社区功能的新农村区域,面积1.66 km2,占乡村总面积的38%。统一规划建设的新农村区域无论从住宅形式还是功能布局都展现了城市生活方式向乡村的延伸。随着年青劳动力进城务工将城市生活文化带入乡村,未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其他区域建筑自建翻新也受到了城市生活文化的极大影响,建筑风貌从20世纪80年代灰白色墙面、双坡悬山青瓦屋顶、木质门窗构建的传统江南风格逐渐转变为面砖贴面、琉璃瓦屋面、塑钢及铝合金门窗构建的现代风格。与以城市生活文化为代表的来源于城市的文化要素流入相比,瓦滩村并未对村庄文化进行挖掘,以物质、活动为载体的文化行为输出甚少。
2.3 城乡要素流动的规划目标
根据瓦滩村城乡要素流动的现状,确定在此次乡村规划中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的主要目标:①促进人口要素回流,利用回流人员对城市人的消费习惯和方式及需求的了解,发挥乡村自治中“能人”效应,挖掘乡村旅游消费资源,吸引城市人口的消费型短期流入;②促进资本要素实现多元化,通过整合乡村资源,建构产业体系,促进资本要素流入由政府行政驱动所主导转向以市场力量驱动为主导;③物质要素流动要通过一产产业链的延伸,实现以特色农副产品为主的面向城市的输出;④促进文化要素在乡村文化、乡村生态环境方面实现输出。
2.4 基于城乡要素流动环境塑造的规划作为
2.4.1 重视市场力量,根据人口外流情况客观定位村庄。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村庄收缩是必然的,并非所有村庄都有必要进行物质空间的建设和美化,根据村庄的人口外流情况判断村庄的发展趋势是乡村规划的基础。规划对村庄人口的外流情况及人口结构进行分析,瓦滩村青壮劳动力外流严重,60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比超过50%,青壮年劳动力不足,村庄如果延续这种趋势,人口无法回流的情况下将逐渐衰败。
规划一方面顺应这种趋势,在村庄定位上确定村庄的功能重在为城市提供生态休闲功能,由传统的种植业逐渐转型成特色村庄旅游(瓦滩村发展定位:大东镇宜居宜业的新农村,涟水县生态美丽新乡村,淮安市农家田园旅游村,以美丽乡村规划为契机,以村庄乡土自然环境为底蕴,以乡村产业发展为依托,以知青文化、民兵文化和田园生活为特色的乡村文化为核心吸引力,打造生态居住、文化体验、田园度假为一体的特色美丽新乡村),确定“尊重自然、有机更新,立足农业、发展农业”的整体思路,即尊重既有村庄格局,尊重村庄与自然环境以及农业生产之间的依存关系,不大拆大建,重点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有针对性地发展旅游业。
另一方面,规划预留、畅通人口流入流出通道。顺应城镇化的趋势,在不对乡村人口严重外流进行干预的大前提下,不对因人口外流空置的村宅进行拆并,村宅保留以为外出人口城镇化失败返乡回流留有余地。规划将瓦滩村由传统的种植业转型成特色村庄旅游业,暂不对村宅进行拆并,将传统民居改造成商住混合的民居,除居住功能外兼顾商业功能;有特色的民居则弱化传统居住功能,主要承载特色农家乐、特色产品售卖和展示、旅游接待、高端民俗等功能。
2.4.2 构建促“资本要素”流入的产业体系。
产业作为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能够有效地将城市和农村中具有同類属性的经济活动集合起来,产业是城乡要素流动的载体,建立适合城乡发展的产业纽带利于从根本上联结城市和乡村[10],促进城市“资本”要素流入。规划梳理和整合瓦滩村优势资源,打造自身品牌特色,完善产业链。第一产业结合现有农田种植区域,发展种植业,注重田园乡野景观处理,注重种植业与三产田园观光旅游发展相结合;第二产业结合现有养殖池塘、种植果园发展产品包装、销售等延伸产业;第三产业基于淮安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市场大背景,结合自身旅游资源条件,依托现状农家乐,在整体设计村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重点打造生态田园农家乐产业。在建立产业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产业空间布局。
2.4.3 挖掘文化资源及规划吸引点,唤起城市需求。
乡村赢得城市主体在精神上的关注以及行动上的向往,是吸引城市要素流入的路径。乡村输出的是对城市而言具备稀缺价值、体现农业产业和乡村社会正外部性的要素,瓦滩村有竞争力的输出最主要的是乡村文化与乡村生态要素,通过生态、文化要素的输出对现有城市化世界、城市文化语境给予有益的补充,通过商品化的消费过程为外部要素的流入提供保障。村庄未来的发展聚焦于创造让城市居民向往的乡村社会的农业、生态文明,进而产生消费和要素流入。
规划对瓦滩村民兵知青及农业文化、乡土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挖掘,确定四大主题定位“特色农业、农家旅游、知青民兵文化、乡野生活”,唤醒人们对乡村这种失落文化的记忆,打造休闲旅游功能,吸引城市人口短期流入。规划了休闲娱乐体验区、生态民居体验区、乡村生活体验区,为城市提供生态休闲旅游的功能。休闲娱乐片区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大地景观为本底,引入各类旅游要素、开展生态休闲体验活动;生态民居体验区依托现状民居、水系、田园的格局,增加旅游服务设施,成为供游客居住体验的片区;乡村生活体验区依托现有林地、水系密集区,成为供游客休闲、游憩体验片区。在公共服务设施布置上,规划了旅游服务中心、宾馆、特色产品售卖点、停车场等对外服务设施(图5)。
2.4.4 加强基础设施环境规划,撬动乡村的封闭性。
针对瓦滩村市政设施较为薄弱,供水设施年久失修,无雨水管网、边沟等设施,暴雨时道路积水严重,无污水管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周边河道,环卫设施不完善,垃圾乱扔乱堆的现状,规划结合实地条件,因地制宜地畅通了村庄道路系统,进行了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配置,提升了与现代产业融合相衔接的农村硬件基础设施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让“城市的要素下得去,让农村的要素出得来”,使原有封闭、自我循环的乡村体系通过流动与重组成为开放式的经济社会空间(图6、7)。
3 讨论
(1)该研究中提出的城乡要素流动系统是基于乡村规划中而言,对其他领域而言,此系统的全面性可能存在不足。基于城乡要素流动视角的思考作为一种研究思路运用到乡村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提供一种规划编制的思考视角或规划理念。在实际中,仅靠乡村规划不可能将乡村振兴中所涉及的所有要素涵盖,也不可能仅依靠乡村规划编制就能塑造一个城乡要素流动的完美环境。
(2)在国土空间规划的体系下,乡村规划有新的释义,一
是县(市)域层面的乡村规划,如近期出现的县域乡村振兴规
划,主要管控村庄增长边界;二是乡村的整治与建设落地,仍要落实到单个乡村规划中表达,仍然不可规避地需要考虑促进城乡要素的流动,促进乡村的振兴与发展。该研究可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乡村规划编制提供视角和思路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温铁军,杨殿闯.中国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的负外部性及化解机制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8):23-29,86.
[2] 赵晨.要素流动环境的重塑与乡村积极复兴:“国际慢城”高淳县大山村的实证[J].城市规划学刊,2013(3):28-35.
[3] 赵群毅.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与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9(6):47-52.
[4] 黄经南,敖宁谦,张媛媛.基于“三生空间”的乡村多规协调探索:以武汉邾城街村庄体系实施规划为例[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7,9(4):72-84.
[5] 谢培秀.城乡要素流动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6] 郑风田,杨慧莲.村庄异质性与差异化乡村振兴需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1):57-64.
[7] 史红燕.英、美、日经济结构转换时点的比较分析——兼评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2(4):55-59.
[8] 陈小卉.当前我国乡村空间特征与重构要点[J].规划师,2007(8):79-82.
[9] 叶裕民,焦永利,朱远.统筹城乡发展框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路径研究:以成都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5):118-127.
[10] 涂妍,王明亮.统筹城乡产业: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载体[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6):中彩10-中彩11,中彩16.
[11] 杨伊宁.乡村治理视角下的村落变迁[D].南京:南京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