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不要放春秋假?

2020-05-19 15:22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寒暑假研学学期

事件概述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广东的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提交了《关于落实大中小学春假、秋假的建议》。黄细花建议,将春假设立在“五一”前后、秋假设立在“十一”前后,假期可以设计为十至十五天左右,配合推动职工带薪休假,以便父母和爷爷奶奶带着孩子旅游度假。

随后,教育部在官网上就此事给出了回应,文章如下: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和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均对大中小学放春、秋假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了小学和初中的课时总数和各年级周课时数,划分了每学年教学时间和学校机动时间,学校机动时间两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对普通高中教学时间、社会实践和假期作了相应规定。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考虑到各地和学校的地域特点、办学条件等存在一定差异,教育部賦予地方和学校合理而充分的教学管理自主权。在保证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完成好正常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各地可以结合实际,对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做出具体安排。2016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

根据上述规定,各地在保证中小学校完成国家规定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结合实际创新课程实施举措,积极探索安排春、秋假,特别是把春、秋假安排与开展游学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浙江省杭州市自2014年起在全国率先进行中小学春、秋假试点。浙江省嘉兴市自2015年起,推行普通高中“学段制”的教学安排,各高中学校在原有寒暑假的基础上,增加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近年来,北京市也通过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推行中小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开展一周左右的研学旅行等。

由于学校假期调整涉及社会、家庭等方方面面,从近些年探索情况看,大部分地方在实际操作中均持积极而谨慎的态度。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春秋假,还需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深入评估。教育部将认真研究意见建议,会同有关部门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出台相关政策规定。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多维解读

角度一:春秋假“做什么”比“放几天”更重要

学生们如果能够好好地利用春假、秋假增长学识,广博见闻,将会对自身的成长大有裨益。

利用假期游玩,需要带着计划性和目的性。从教育规律上看,将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实现知行合一是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此,通过春秋假期让学生们带有目的性地出游,有利于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角度二:放不放春秋假应采取审慎性原则

由于学校假期调整涉及社会、家庭等方方面面,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持积极而谨慎的态度。一方面要广泛征求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学生、家长和老师等群体的真实诉求,吸纳更多的民意并达成共识;另一方面,要采取边试点边评估的办法,对试点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要尊重地方自主的权利,由各地和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防止“一刀切”所带来的风险。

角度三:春秋假应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各项工作整体协调,做好衔接

中小学放春秋假要与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相衔接。如今的寒暑假,对很多中小学生来说已经成为“第三学期”,各类培训班是他们假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习成为他们假期生活的主要内容。很显然,春秋假不应成为寒暑假的翻版,让中小学生真正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这才是放春秋假的意义所在。

除此之外,家长的带薪休假制度也要跟上春秋假的节奏,社会的各种教育功能机构要配套建设。这样,学生的春秋假才更有价值,才能让孩子欢心,家长安心。

时评精粹

教育部的回应很明确:学校假期调整涉及社会、家庭等方方面面,应持积极而谨慎的态度。在全国范围内增设春秋假,恐怕不会那么快落实,而其最终决策的过程,也会牵涉到更多部门,需要更漫长的调研和试验。

尽管全国范围内增设春假、秋假没有时间表,但不少地区、学校早已先行先试。然而,对一件事,要看到其利好,也要看到相应的付出。对学生来说,春假、秋假也许没有想象中那么美;而对家长、教师而言,春假、秋假更是一个让人倍感纠结的问题。

很多大学生因“别人家的学校”设置春假而钦羡不已,却很少注意到,相关高校的学生并不会因为多了几天春假,而减少整体学习的时间。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在设置春假的同时,还坚持实施“国际小学期”制度。本科生在校期间要修满一定学分,而“国际小学期”利用的是通常学校的暑假时间,时间长度接近一个月,因为以来自境外大学的外教授课为主,学习强度相比平时有增无减。春天多休息几天,夏天还上一个“学期”,这笔账很划算吗?

如果春假、秋假从个别学校的尝试,成为普遍性的制度,一学年由三学期、四学期组成的制度也会相应固化。这恐怕不仅是学习时间长短的问题,还是学习节奏变化的问题,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需要重新适应。一年四个学期,是不是意味着四次期末考试?学习的周期缩短了,对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要求也相应地提升了。

在大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的当下,设立春假、秋假,其意义自然不容抹杀。然而,设立春秋假的立足点,不应该是简单地放假,而是让学生更有效率地成长成才。哪怕多放三五天假,并不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应当看到,让学生更好地分配学习时间、增长本领,才是制定假期规则的根本目标,也更能取得社会共识。

在社会关注中小学生减负、狠抓大学教育的当下,探索新型教学日程,应坚守教育规律。对劳逸结合的学生来说,利用增加的假期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再利用灵活的学习时间接触新的知识,确立自己奋斗的新目标,就很“值得”;而如果只把假期增减视为数字变化,恐怕就是缺乏深入思考的折腾。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9年11月11日)

猜你喜欢
寒暑假研学学期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陪娃写作业,就像渡了一次劫
论寒暑假的关系
热胀冷缩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八年级上学期易错题
寒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