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玉
摘要 介绍4种常见桑树病害桑疫病、桑褐斑病、桑炭疽病、桑黄化型萎缩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为生产上防治相关病害提供参考。防治桑树病害应选栽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科学合理地选用化学药剂。
关键词 桑树;危害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88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2-009-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20.02.005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of Several Common Mulberry Diseases
LIU Lan-yu(Yishui County Natural Resources and Planning Bureau,Yishui,Shandong 276400)
Abstract The harmful symptoms,occurrence rules and control methods of four common mulberry diseases introduced,including mulberry blight,mulberry brown spot,mulberry anthrax and mulberry yellow dwarf disease,which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control of related diseases in production. Selecting resistant varieties,strengthening cultivation management and selecting chemicals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we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ntrol mulberry diseases.
Key words Mulberry;Harmful symptoms; Occurrence regularity; Control methods
桑树是蚕桑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作为最早栽培的药用植物与经济林木,桑树在疾病防控、环境绿化及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桑树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多种病害威胁,真菌、细菌、放线菌、线虫及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均有可能引起桑树病害。为确保桑树正常生长发育,桑树病害的有效识别与及时防控尤为重要。笔者对4种常见桑树病害——细菌病桑疫病、真菌病桑褐斑病和桑炭疽病、病毒病桑黄化型萎缩病的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为生产上防治相关病害提供参考。
1 桑疫病
桑疫病,又称桑细菌病、烂头病、桑黑枯型细菌病、桑缩叶型细菌病,是一种由细菌感染的桑树病害。该病害在各大蚕区都有发生,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四川各地更为普遍而严重。
1.1 危害症状
桑疫病有黑枯型、缩叶型和断柄型3种病型,3种病型在发病症状上都有各自的特点(表1)。但这3种病型在空气湿度大时,发病部位能产生黄色珠状菌脓,为病原菌和桑树汁液的混合物。
1.2 发生规律
高温多湿有利于病原繁殖,日照不足和连续阴雨也是桑疫病发生的有利条件。桑园地势对发病也有一定影响,靠近海边、丘陵谷地和招风处的桑园,枝叶容易相互碰撞,发病较多。桑树栽植过密,有利于病菌的传播扩散。桑园管理粗放,树体抗病力弱,易感病。
1.3 防治方法
桑疫病防治以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为主,使用较抗(耐)病品种。加强桑园的治虫工作,夏秋季采叶时要摘叶留柄,以减少伤口发生。生长季节及时剪除病部,特别是夏伐后要加强桑园的清洁消毒,剪下的病枝病叶要带出桑园集中烧毁。
在病害发生期用0.1%硫酸铜溶液进行防治,还可交替使用盐酸环丙沙星或盐酸恩诺沙星,浓度为100 mg/kg,每隔7 d用药1次,连续防治3次以上。喷药时重点喷洒枝条中上部,叶片正反面都要喷到,以早晚用药为好。
2 桑褐斑病
2.1 危害症状
桑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很少寄生在新梢上,嫩叶发生较多。病斑中部散布白色或淡红色粉质块,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及其产生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同一病斑的正反两面都可产生。湿度大时,病部吸水膨胀,导致叶片腐败穿孔;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病斑中部往往开裂。新梢、叶柄染病时病斑呈暗褐色,稍凹陷。
2.2 发生规律
低温多湿有利于桑褐斑病的发生。早春多雨,桑园湿度大,发病重。一般地势较低,排水不良的桑园发病较重。栽植过密,通风透光性差的桑园发病较重。冬季未进行清园、施肥、刷干的桑园,褐斑病发生较重。
2.3 防治方法
合理采叶收获,注意通风透光,雨后注意桑园的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减少发病条件。随时收集病枝,特别是冬前落叶要彻底清除烧毁或作堆肥,消灭越冬病原。发病严重的桑园,秋蚕结束后,喷0.6%~0.7%的波尔多液或冬伐后全面喷洒5波美度石硫合剂1~2次,可杀灭枝干、地面上的病菌。发病初期,当每株桑树有几片病叶,每病叶有2~3个褐色病斑时,应立即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隔10~15 d喷施1次,连续2~3次。此外,25%丙环唑乳油、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剂对桑褐斑病有比较优异的防治效果,与其他药剂相比效果极显著且药效稳定,并对家蚕安全无毒。
3 桑炭疽病
3.1 危害症状
桑炭疽病主要为害枝条基部老叶,病斑形状因品种不同而异,但叶背叶脉变红是主要特征。发病初期叶上散生黄褐色或红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或近圆形病斑,呈暗红色,病斑部正反面均可散生由棕褐色到黑色的小颗粒。病斑扩大相连,导致叶片呈枯焦状。
3.2 发生规律
桑炭疽病一般7月开始发病,8、9月扩展渐多,直至落叶。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展。在发病季节,若雨量多,使病斑上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而造成病害流行。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桑园,特别是夏秋季雨后积水的桑园,叶发病率高,危害重。
3.3 防治方法
加强桑园肥培管理,多雨时注意开沟排水,秋旱及时灌溉,增施肥料,防止桑叶硬化。秋季及时收集病叶烧毁或沤肥,冬季落叶前将病叶集中烧毁。夏伐后喷4~5波美度石硫合剂进行树体消毒,减少菌源。在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药时要特别注意喷湿枝条中下部病叶的正反两面。
4 桑黄化型萎缩病
4.1 危害症状
桑黄化型萎缩病是一种病毒性病害,属于全株型病害,在夏伐后高温季节表现更为明显。从整株的病情发展来看,先由单枝发病,逐步蔓延至全株。其发病情况一般可分为初、中、后3个时期:发病初期,一般从一枝或少数枝条的顶端叶片先表现黄化、瘦小并稍向叶背卷缩,而枝条下部叶片正常生长,形成上小下大的宝塔状;发病中期,多数枝条表现症状,病叶更加黄化瘦小,明显向叶背卷缩,节间变短,腋芽萌发,生长出较多的细小侧枝,果桑病枝上无花椹;发病后期,叶片黄小、卷缩病状更明显,腋芽不断萌发,细枝丛生成簇。
4.2 发生规律
桑黄化型萎缩病的媒介昆虫是凹缘菱纹叶蝉和拟菱纹叶蝉。桑树经媒介昆虫传毒后,一般要经过20~300 d的潜伏期才能表现症状。一般在夏季或早秋感染,当年即能发病,部分枝条表现症状,第2年全株表现出明显症状。中晚秋感染的桑树,一般当年不发病,第2年夏伐后才表现症状。夏伐过迟,夏秋叶采摘过度等均易损伤树势,导致发病率增高。
4.3 防治方法
建立无病桑苗培育基地,培育无病苗木。夏伐不宜过迟,对幼龄桑树应尽早夏伐,并合理采用夏秋叶,秋叶适当留养。在6月中下旬检查桑园,彻底挖除病株,对发病重的病株应及时挖除。在桑树生长期内,用土霉素、四环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可采用打洞注药的方法,一般中干桑每株约需注射10 000单位的土霉素稀释液30 ml左右。消灭传毒昆虫:菱纹叶蝉卵孵化盛期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5%吡虫啉乳油2 500倍液,隔30 d喷施1次,防治1~2次。
5 结语
目前,桑树病害防控主要采用种植抗性品种及施用化学药剂的方法。抗病性品种的选育存在周期长、产品性质不一定能完全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等缺点。化学农药的长期施用易导致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农药残留还会对养蚕及果桑食用安全带来威胁。绿色环保、无毒无害、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不仅符合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也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所以应加大对桑树内生菌防治桑树病害的研究,以期有效防控桑树病原菌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苏振国,江秀均,陆鹏飞,等.桑褐斑病在桑园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J].蚕业科学,2017,43(1):163-166.
[2] 黄云.桑园主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农业灾害研究,2015,5(9):1-2,18.
[3] 王泽林,曹宁宁.桑树常见病害的防治[J].江苏蚕业,2015,37(1):25-28.
[4] 江秀均,柴建萍,占世丰,等.桑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以离体叶片接种测定致病性的方法[J].蚕业科学,2015,41(1):37-41.
[5] 刘永光,田国忠,王洁,等.山東蚕区桑黄化型萎缩病病原物的分子鉴定[J].蚕业科学,2009,35(3):463-471.
[6] 陈青,袁斌,张建宏,等.桑褐斑病化学防治药剂筛选及综合防治对策探讨[J].农药,2006(7):484-485.
责任编辑:郑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