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萨拉·路易斯
很幸运,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画家伊丽莎白·莫里的作品回顾展,从她身上我学到了很多。馆长罗伯特·斯托尔从她一生的作品中挑选出了展出作品,我最喜欢她20世纪70年代的画,画中的一些图案和元素又出现在了她后来的作品中。伊丽莎白·莫里的一些早期作品,如果你不知道那是她的画,也许就猜不出是她画的。我问伊丽莎白·莫里对那部分作品的看法,她说有些作品画出来并不是她想要的样子,其中就有一幅完全没达到想要的效果,她就把画扔进了工作间的垃圾桶,莫里的邻居看到了这幅画,觉得很有价值,于是就收藏了起来。
听到这里,我改变了自己对成功和创造力的看法。成功的作品是实现自己想法的成果,不过富有创造力的精湛作品总是更受欢迎。那问题就来了,怎么打破常规,把成功的作品变成杰作?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答案是珍惜我们创造“差点儿成功”作品的天赋。
我开始明白这一点是在5月的一天,那天天气寒冷,我去位于曼哈顿北端的贝克尔运动综合中心看一队大学弓箭手训练。我想去看弓箭手面临的矛盾,即要准确射中靶子,就需要让瞄准点略微偏移目标。我站在训练场里看教练指导女子弓箭手们练习,因为不需要瞄得太准,她们兴致高昂。一位弓箭手左手拿着黄色翎羽的箭,右手拿着吃了一半的冰淇淋蛋卷。弓箭手们要去草场,从我身边走过,微笑着打量我。她们互相交谈,说的都是数字和角度,我猜那是瞄准的位置。我站在一位弓箭手的身后,教练站在我们中间,观察队员们的射箭过程,随时准备指导她们。靶子离弓箭手75码(约68.58米),就是一条胳膊跟一根火柴头长度的比例。弓箭手还要拿着50磅(约22.68千克)的弓,我真不知道怎么才能射中10环。我记得那位弓箭手先射了7环,然后是9环,又射了两个10环,下一箭都没射到靶子上。没射中反而激发了她的顽强意志,她射了一箭又一箭,训练了3个小时。训练接近尾声时,有位弓箭手太累了,四仰八叉像只海星一样躺在草地上,望着天,寻找艾略特在诗歌中所写的“这个旋转世界的静止点”。
在美国文化中,像射箭這种看似不专业的运动很少见。弓箭手顽强训练,3个小时保持射箭姿势只为射中靶心,瞄准要有偏差,但可以从偏差中取得优异成绩。我从这少见的训练过程中发现了成功和精通的区别。
成功是射中10环,要精通射箭技艺需要持之以恒,否则就是白费工夫。精通不代表卓越,也不代表成功。我把成功看成努力后的一瞬间,它是世界授予你的标签。达到精通不是单纯地实现某个目标,而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如何达到精通?如何努力前进?答案是珍惜“差点儿成功”的作品。多少次,我们认定一件作品是经典,甚至是大师级作品,但其作者却觉得那作品有诸多瑕疵,毫无希望,是未竟之作。换句话说,就是“差点儿成功”的作品。伊丽莎白·莫里坦诚接受她的早期作品,这让我惊讶。画家保罗·塞尚经常感觉作品没完成,世界名人创新创业演讲会把没完成的收起来,想着以后再画,但他一生只完成了其中的百分之十,署上了名字。塞尚最喜欢的小说是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无人知道的杰作》,他觉得自己就像小说中的主角一样。作家弗朗茨·卡夫卡觉得自己的作品都太不完美,要求死后把自己的日记、手稿、书信甚至是草稿通通烧毁。卡夫卡的朋友没有照办,正因如此,我们现在能够读到卡夫卡的《失踪者》《审判》《城堡》三部长篇小说遗作,其中,《城堡》一点儿都不完整,在叙述中突然停止。
追求精湛之艺,就是永远努力,试图接近完美。米开朗基罗祈求:“主啊,恩赐我,我想完成在自己能力之上的作品。”米开朗基罗正如亚当。在西斯廷礼拜堂的作品《最后的审判》中,亚当向《旧约》的上帝伸出手指,但没有碰到上帝的手。
不是取得成功使水平精湛,而是不断努力使技艺纯熟。逾越现实和心中所期待之间的差距,让我们不断进步。放弃不完美的作品,坚持事业,让我们不断提升。有数不清的发明家和企业家就是这样达到巅峰的。不屈不挠的极地探险家本·桑德斯告诉我,他的胜利不是源自成功的激励,而是一连串成功前的失败给予了他动力。
在已经很优秀的情况下依然不断努力,我们会更快成长,这是艾灵顿公爵告诉我们的哲理。他说他最喜爱的曲子总是下一支,是他还没创作完的曲子。成功前的“不成功作品”能促使我们的技艺日益精湛,其部分原因在于越是精通于某件事情,就越清楚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做了什么,也就是达克效应。《巴黎评论》采访过詹姆斯·鲍德温,他的回答也体现了这一点。“您认为知识增长会带来什么?”他答道:“会让人发现自己所知甚少。”
成功固然可以激励我们,“差点儿成功”更可以鞭策我们不懈探索。有个鲜活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即奥林匹克运动会银牌获得者和铜牌获得者的区别。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托马斯·吉洛维奇教授带领他的团队研究其区别,发现银牌获得者垂头丧气,铜牌获得者却更为欣喜,因为铜牌不是第四名,能拿到奖牌。银牌获得者的沮丧会使其在以后的比赛中全力以赴。在博彩业中也能发现类似的道理。20世纪70年代,英国博彩业深受诟病,业者抓住人们的心理,增大“差点儿中奖”的彩票发行量,使人们买得更多,这被称为令人心跳骤停的彩票。
“差点儿成功”有推动力,是因为它改变了我们看问题的视角,让我们感到离目标更近了。让你想象下周美好的一天,你会大致描述一下;让你想象明天美好的TED演讲,你可能会更加具体、更加实际地描述出来。这就是“差点儿成功”的力量,让我们关注当下,解决困难,攀登高峰。杰西·乔伊娜·柯西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以三分之一秒的微弱差距在七项全能赛中惜败摘银,她丈夫预测这将使她在今后的比赛中更加坚韧顽强。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乔伊娜勇夺七项全能金牌,以7291分的成绩创下世界纪录,该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达成目标、完成任务并不意味着成长,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要继续奋发努力,我们才能成长。我站在这里思考如何达到“差点儿成功”,如何利用“差点儿成功”,我相信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做,那就是要在已经很优秀的情况下依然不断努力,使自己更快成长。在印第安的创世神话中有故意不完美的情节,也是这个道理。在纳瓦霍文化中,工匠会故意将纺织品和陶器做得有残缺,这是他们的习惯。织工或者陶匠故意将图饰做得有缺憾,这不仅使自己有路可退,还为继续织布、制陶留下缘由。大师达到的是概念上的目标,因此大师跟专家不同。纳瓦霍的工匠是大师,他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东西。
想到这里,我明白了射箭队教练在训练结束后对我说的话,他的射箭队员没有听到。他说他和同事们从未觉得射箭队做得够好,从未觉得瞄准技术足够好,射箭姿势练习足够多。射箭队员们必须坚持不懈,在“差点儿成功”中坚韧不拔。教练并不是在抱怨,而是间接告诉我,他知道射箭训练永无止境,要持之以恒。
我们在未完成的想法中不断塑造自我,即便那些想法就代表着曾经的自己,这就是掌握纯熟技艺的动态过程。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可以得到从未想到的结果,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伊丽莎白·莫里看到自己的早期作品时会微微一笑。
即便我们创造出乌托邦般的完美世界,我相信仍然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完成任务是一个目标,我们希望目标不是终点。
谢谢大家!
★【语文与人生】总有一座伫立的灯塔,能在大海中给我们指引方向;总有一盏明亮的烛光,能在人生低谷时照亮前行的路;也总有一些昂扬的文字,给予我们积极向上的力量。先哲有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生的意义在于自我目标的实现,在于个人理想的成功!接受不完美、差一点成功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大智慧,也是激励自己不断拼搏的永动机;接受生命中的遗憾与不完美是一种达观。面对人生中的种种不确定因素,我们需要的是底气和从容。
★【文本聚焦】作者是怎样论证“接受差点儿成功”的?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