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是国家的核心产业,其发展壮大既影响国家经济建设,又关乎国家安全建设,因此,军工行业的准入机制有其存在必要性。2018年,武器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与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进行合并,军工准入机制由过去“军工四证”简化为“军工三证”(即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认定、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许可审查)。“两证合一”虽然降低了“民参军”门槛,但从实效分析,“军工三证”准入机制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问题分析
一是审批周期过长,影响部分技术先进性保持。“军工三证”审批流程并不简单,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证书审查周期为7~9个月,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书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许可证书审查周期为10~12个月,证书办理有先后之分,粗略算,审批时间约2年,与当前科技进步速度脱节。
二是认证机构变化,降低行政审批运转效率。2018年“两证合一”后,由于过去两个部门长期采用不同的体系标准,办事流程也不尽相同,如今也依旧是两套标准在展开工作,对申报单位而言,部分内容交叉重复,另外,由于人员来源于不同单位,内部运转理顺和功能部门整合需要进一步论证尝试。
三是保障政策差异,形成军地企业发展鸿沟。目前,民企取得市场准入资质后,并不能享受与军工企业同等的政策红利。如固定资产归属问题,民企并不能直接接收国家对军品生产线建设的投资;再如申报军品生产免税问题,部分产品由于军民通用,相关民企难以获得免税。
二、有关原因分析
(一)功能定位偏差。军工认证的初衷是规范军品的研制生产,防止出现武器泛滥、质量不达标的情况。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少民品的科技含量、质量指标明显优于军方,军队对地方高科技产品需求更为迫切,那么准入认证机构定位应该逐渐由监管者向监管服务一体化转变。
(二)思想观念陈旧。从认证机构方面考虑,由于长期与军工企业打交道,军工企业的准入认证已成固定业务工作,从观念上就会降低军工企业认证难度;从军方角度考虑,军工企业资本雄厚且双方长期合作,民企要进入军方视野,还需进一步熟悉,如此,军方在主观上并不倾向于选择民企。
(三)法制规章缺陷。目前,我国“民参军”的有关规定只明确了“军工三证”的基本认证标准和流程,部分规定的可操作性还不强,如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的综合评议价值不高,致使申报单位将单项合格作为主要目标,综合评议分数低的情况比较普遍。
三、有关思考及建议
(一)围绕国防技术创新,以市场机制自主调节进出。在当前国家安全需求日益增长与国家军事技术发展速度不快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的前提下,要围绕先进国防技术发展逐步开放军品市场。一方面,准入门槛降低后,民企能够发现商机,找到军民技术的结合点,通过技术创新助推军品科技含量提升;另一方面,市场开放代表更强的竞争,有利于打破当前军品市场寡头垄断的局面。
(二)推进规章制度完善,吸引先进技术进入国防产业。要吸引地方优质资源向军品生产流动,正规市场运行制度至关重要。一是准入制度,为推动“民参军”政策的深化,应该简化准入流程,在制度设计上应该着眼于企业的产品,把产品作为检查、监控的重点,引导审批监管部门向产品聚焦;二是保障制度,军品市场属买方市场,而当前市场条件下,军品生产重点项目早已尽归军工企业,民企可获利体量不多,这就需要对中小企业进行部分让利,尤其是招投标过程中,要规定优先级和让利百分比,弱化大资本对中小企业生存空间的挤压。
(三)强化民间资本掌控,守牢安全保密公正底线。军品市场逐步开放后,民企本身没有强的行政束缚,加之商人唯利是图的天性影响,必然容易滋生泄密、腐败等相关问题,强化管控是守住底线的关键 。一要健全信评机制,尤其对“民参军”的企业,建立客观的信评机制,就能直接对企业进行初评和筛选,避免重复评价的资源浪费;二要明确各方权责,尤其对生产涉密武器装备的企业,应该加强企业监控,即对相关企业,国家应该拥有监控其资产流向、要求其部分资产抵押、禁止相关核心技术扩散的权利,尽量使军方既不干預民企日常运行,也拥有对涉密项目的绝对控制。
参考文献:
[1]孙黎.全面深化“两证合一”管理改革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认证认可,2018(7):49-54.
[2]张红先,朱克杰.军工“四证”及其认证相关问题研究[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6(5):45-47.
[3]王功.对民营高技术企业“参军”的体会和思考[J].军民融合,2016(6):52-53.
(作者简介:王应生,国防大学研究生院2018 级国防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军民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