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保障的军民融合研究

2020-05-19 15:04赵宁米海涛
中国军转民 2020年4期
关键词:战区军民器材

赵宁 米海涛

装备保障的军民融合,是按照“能打仗、打胜仗”要求,积极适应现代化战争实战保障和我军不断发展的信息化装备保障需求,提升平战时装备保障质量效益、转变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战略举措,是军队装备建设发展的重大历史性课题。

一、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随着大量新装备陆续列装,装备科技含量高与技术能力弱、保障任务重与维修效率低、专业分工细与岗位设置少、更新换代快与能力生成慢的矛盾日益突出,“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理念,使装备保障岗位重复设置、设备重复配套、设施重复建设,综合保障质量效益不高、战时保障适应性不强[1]。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可有效聚合军队大修厂、军工企业、地方科技力量等多元技术和资源优势,通过装备承研承制单位参与装备保障,实现装备作战性能与保障要求同步设计、同步研发、同步配套,缩短保障能力生成周期;通过调整军民融合的维修保障任务分工,使部队承担的维修任务更为简化集中,有效提升装备维修保障质量效益;通过充分借助军工企业基于型号生产、熟悉装备构造、掌握核心技术等优势,帮助部队更快更好地形成自主维修保障能力[2]。

近几年的实践探索为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奠定了初步基础。在政策层面,作为军队建设的战略部署,有顶层政策支持;在理论层面,陆军形成了关于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的建设目标、总体内容、思路原则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实践层面,战区陆军先后与兵工集团合作建立装备军民融合维修保障技术服务站,签订了新装备的合作保障协议,初步规范了现地联合维修、定期技术服务、部件返厂维修、人才联合培训、器材联储联供等基本模式。

二、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建设方式内容的构想

以《陆军装备维修支援保障办法(试行)》为基本依据,以构建区域化保障体系为重点,按照军地合建共管、厂家驻点服务的建设思路,通过开展装备联修、器材联供、人员联训、资源联建和手段联研,构建保障范围覆盖战区陆军所属部队,保障对象覆盖厂家承研承制装备以及部组件的保障模式,着力解决制约战区陆军新型装备维修保障工作转型面临的体制性矛盾问题,为构建符合新体制新编制装备保障需要的军民融合维修保障体系,提供理论支撑、数据支持和实践验证。

一是武器装备联修。围绕解决部队大型主战装备和高新系统部件修理能力不强、优势保障力量资源不足的矛盾,融入军工企业技术力量,改革部队维修保障体制和修理任务分工。将装备生产工厂只提供新装备列装三年质保期内的售后服务,延伸为对在役装备的全寿命维修保障,重点是实施装备现场巡修、远程技术支援、装备部件返厂修理和信息系统联调联试[3]。在部队现行装备等级修理中,增加高新系统部件返厂修理和集中项修,引入地方高新企业参与精密零部件加工修复,以及信息系统操作、检修和调试。在战区部队执行重大军事任务时,统一协调军工企业和国防动员力量实施伴随保障,合理编组运用军地保障力量。协调军工集团进行装备全寿命整体设计,实施装备研制、生产、保障的全过程、全要素服务,设计增强装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增加为部队技术服务力量,提高服务标准和时效,降低服务价格,缩短新型装备形成作战保障能力周期,缓解因军工企业垄断装备生产和“管產不管修”产生的诸多矛盾。

二是维修器材联供。围绕满足部队装备维修器材保障需求,按照适时、适地、适量、适用的原则组织器材筹措供应。在维修器材计划供应基础上,采取竞标采购、合同订货等方式,拓展军工企业和社会保障力量对部队维修器材的直接供应渠道,减少器材申请周转环节,增强器材保障适用率,提高供应时效,降低经费开支,解决停产型号装备供应保障问题,增强部队紧缺、急需的维修器材和技术服务中所需关重件、寿命件的供应保障能力[4]。调整器材储备结构特别是战役、战术维修器材储备比例,灵活运用器材筹供方式,常用器材由部队自行储备,不常用器材由战区代供代储,精密价高零星用器材部件由厂家随需随供,型号装备战储器材由部队与厂家联储专供。增加战区直属修理机构集中加工、旧品翻新、改制代用和项修周转的供应渠道,集中组织对全区部队进行器材应急供应。建立军地一体的器材筹措供应信息网,统一器材信息条码,通过信息共享,实现器材共用。

三是装备人才联训。针对重点型号装备、新增修理专业和维修技术骨干没有军内培训机构,装备保障升级培训无法展开,新装备维修急需紧缺技术骨干的问题,利用军工企业装备研制生产的培训资源,采取接装培训、跟产培训、专项培训等组训方法,培训技术骨干、建强装备人才队伍,提高装备训练的质量和效果[5]。集中组织接装部队相关人员到生产工厂,开展型号装备计划列装准备期的超前培训和接装培训,使新型装备列装后尽快形成作战保障能力。结合军工企业型号装备研制生产任务、部队完成新型装备等级修理任务,有计划地组织技术骨干到相关军工企业、军内大修厂进行跟产培训,培训装备维修技术骨干。利用部队装备集中整治、执行重大专项任务、换季普查、比武考核、统筹分训等时机,协调军工和社会保障力量的技术专家,到部队进行针对性专项培训,解决装备使用维修中的重难点问题。

四是保障资源联建。按照构建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的总体需求,统筹装备保障资源配套建设,依托战区直属修理机构,融入军工和社会优势保障资源,构建战区装备一体化保障平台,以此充实不同方向、不同部队、不同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战区直属修理机构围绕“组织管理、技术培训、集中项修、器材筹供”四项功能,展开保障资源配套和区域化保障机构功能建设,形成“衔接集成军地优势保障力量、优化配置军地保障资源、型号装备军地统修联训”等三种能力,有效发挥战区部队区域一体化保障基地作用,辐射和带动部队修理机构提升装备修理能力;部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与深化拓展装备“两成两力”建设、数字化装备技术区建设同步组织实施,进一步优化配置保障资源;军地双方就重点型号装备形成作战保障能力进行联合建设,主要进行保障资源配套建设的规划论证、研制开发,以及维修检测设备、技术资料的共享共用,实现军地双方“人员合作、设备统用、器材联储、信息共享”。

五是科技手段联研。围绕提高部队装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融入军队、地方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技术、科技优势。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按需融入、合同管理,加强军民一体的理论研究、重难点问题攻关和重点学科建设。把军地联合科研攻关纳入部队装备建设整体规划,针对制约核心保障能力提升的重难点问题,根据现有技术军官、士官力量不能满足需要的现实情况,在与现行相关政策法规衔接的基础上,以聘用、租用、借用方式融入人才,推动军队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向作战保障能力转化,为装备保障能力提升注入新的动力,促进装备维修保障质量和效益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明,张海波.新型复杂装备特点及对维修保障能力的要求[J].装备学院学报,2013,24(5):7-9.

[2]王庆宗.学习贯彻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重大战略思想积极推进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建设[J].国防,2014(1):17-19.

[3] 李洁,张代平.俄罗斯推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的主要做法[J].国防,2014(5):4-6.

[4]舒正平.装备维修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建设基本问题研究[J].装备学院学报,2016,27(1):6-10.

[5]姚俊金.推进装备保障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几点思考[J].装备学院学报,2015,26(6):15-16。

(作者简介:赵宁,中国人民解放军32286部队80分队;米海涛,陆军装备部驻沈阳地区军事代表局驻大连地区军事代表室)

猜你喜欢
战区军民器材
数形结合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2020年《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栏目选题
我的城市月赛优秀作品
军民融合:破题与思辨
视听器材个股表现
视听器材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