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人类与病毒的殊死较量,这是科学与时间的生死竞赛。
“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为了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快速行动,在疫情可溯、可诊、可防、可控方面合力攻关,与病魔较量,同时间赛跑,把一项项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筑起科学而坚固的战“疫”长城。
抗击疫情就是科研使命
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风暴中心”的华中科技大学保持战时状态,“火力全开”:3.3万名医护人员、8 900余张病床、管理方舱病床近6 000张……在这场战“疫”中,华中科技大学共有10家附属医院投入到救治患者一线,成为全国投入最多床位和医护人员的高校。
“同济咖啡”和“协和红茶”,这是学校协和医院推出的预防新冠肺炎和轻症治疗的中药——金叶败毒颗粒和“协和1号、2号”,因为药效好,患者们给它们起了亲切通俗的名称。此外,李华教授团队在新冠肺炎病毒药物干预靶点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法医病理学刘良教授团队率先开展新冠肺炎死亡病理解剖,目前已经开展了9例,撰写了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遗体病理解剖诊断报告。
“在科研方面,华中科技大学一直坚持既顶天又立地。华中大人要写好两篇文章,一篇是发表在期刊论文上的文章,一篇是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文章,当然第二篇更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说。
武汉大学也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和完整的医学学科体系优势,在医疗救治、科学研究上积极作为,贡献力量。学校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蓝柯团队、药学院刘天罡团队、洪学传团队发现8种药物或化合物在体外试验中对新冠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在临床诊断与治疗方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余追教授,根据在金银潭医院工作的经验向湖北省防控指挥部提供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病例救治方案”,收到较好临床效果。
当前,核酸检测准确率不高,CT影像靠人工鉴别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针对疫情一线救治患者的难点,复旦大学科研团队也在加紧攻关人工智能辅助诊断。2020年1月29日,由复旦大学副校长张志勇牵头,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和大数据研究院联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放射科,启动新冠肺炎影像学AI智能辅助诊断相关研究工作。
“影像科医生诊断一个病例要看400层左右的影像,加上前后对比,最快也需要5~10 min,而算法只需要几秒钟。”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薛向阳介绍,这背后真正的“最强大脑”是算法模型。
“我们开展这项研究,从临床需求中来,也要回到临床应用中去,以抗击疫情为使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张志勇说。自疫情发生以来,复旦大学立即启动了一批应急性和原创性攻关项目,鼓励多学科交叉、医工结合、校企合作,将研究成果尽快应用到战胜疫情中。
合奏生命至上的科技强音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医学、药学、病毒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各自“竞赛跑道”争分夺秒,全力攻关。
新冠肺炎部分患者早期病情较轻,但后期突然加重,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炎症风暴”。在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克这个病因的科研正紧锣密鼓展开。
“不能坐在家里瞎猜,必须分析样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魏海明教授团队第一时间将实验室前移到学校附一院感染病院区,与奋战在一线的医师团队开展联合攻关。1月31日14:00,病毒样本检测开始;夜里23:00,初步结果就出来了。研究团队对33例新冠肺炎病人血液30项免疫学指标全面分析,发现了病毒感染人体后会让机体产生炎症因子,形成“炎症风暴”。2月5日,第一批病人用上了团队研发的药物“托珠单抗”。
日前,利用新冠肺炎康复期病人血浆治疗初见成效,但大规模使用仍然受限。北京大学传来好消息。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协调支持下,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发挥所长,用最新的技术努力寻找治疗手段、改进诊断方法,并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北京义翘神州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用高通量单细胞测序找到了新冠肺炎多种全人源抗体,有望为大规模疫情防控提供解決方案。
重庆大学有着医工学科交叉的优势,战“疫”时刻,学校紧急启动抗击疫情的应急攻关科研项目。围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途径、干预阻断、临床治疗、快速诊断检测技术,学校加快技术攻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五位一体临床治疗研究”等6项应急科研项目和8项2020年度第一批“医工融合”项目第一时间启动。学校医学院罗阳教授团队在前期检测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研发出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经临床试验对比,它可以在1 h内实现新冠肺炎的快速检测。
复工复产,集智聚力
“果子狸20只、竹鼠10只、豪猪5份、豚鼠10只、獾子3只,每只釆集血样、咽拭子、鼻拭子、粪便样本,等待排查。”2020年3月3日晚,华中农业大学金梅林教授刚从华南海鲜市场回校,一边细数她的工作量,一边马不停蹄地走进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继续研究。
疫情下的春耕生产,也是华中农业大学学者的重点关切。3月4日一大早,长江学者姜道宏教授就依托“云端”平台诊断植物病虫害,为当地农民远程诊断。而该学院的罗朝喜、张宏宇、周广生、刘立军等科学家也在“农技速递”板块为油菜栽培、桃树病虫害防治等提供技术帮助。“疫情之战须臾不可松懈,春耕也到了紧要关头,就地帮助农业生产,对教师来说,就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召虎介绍。
“这些标红的地址是患者去过的地方,尽量不要去。”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车万翔指着手机上的地图对记者说。这是他们团队师生用5 d时间设计出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活动轨迹智能地图。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主动作为,积极以科研攻关助力战“疫”。截至2月24日,学校已经启动《绿色消毒方法与技术应用》等各类项目111项,分别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疫情防控。
自2月中旬开始,深圳在人口流入城市中名列全国前茅。1 200多万人相继进城;200多万家企业开始陆续复工复产。巨大的流动人口,深圳如何应对?关键时刻,深圳大学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发挥出积极作用。
在“某患者‘香港—武汉—深圳跨城轨迹”可视化地图上,一颗颗闪烁的红点把一个新冠肺炎患者活动足迹清晰地勾勒出来。可视化地图形象地向人们报告:“如下图所示,患者进行了多处跨城区访问,涉病场所分布总体呈现弥散式。”依据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圳大学陆续发布了“深圳、香港、新加坡三地疫情可视分析报告”,其在监控人员流向、分析复工风险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2月28日,广州再传战“疫”喜讯。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新广州知识城举行“百大项目庆百年”活动,百余个重点产业和科技创新项目落地生根、签约动工。中国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发来寄语:“我们开发区很多企业单位,包括达安基因、万孚等等,在很短的时间内,制作出了核酸的检测试剂盒,和信做出了抗体,我们的健研院在很短的时间研发出了一个新药。现在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所以我们高新区的159个企业,在很多方面作出了实质性的、突出的贡献。”
在159个项目中,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纳米生物安全中心与广州生物安全创新研究院的揭牌引人瞩目。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主任徐涛领衔广州生物安全创新研究院,他这样规划未来:“打造一支建制化队伍,持续开展生物安全领域研究,打通从基础科学发现、关键技术突破到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构建集‘侦检消防治于一体的综合性生物安全科技高地和产业高地。”
(来源: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03/06/nw.D110000gmrb_20200306_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