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延 赵焕 李林艳
【摘 要】目的:研究肿瘤介入术后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护理路径的作用,观察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主要为我院所抽取的72例肿瘤介入术后患者,2018年1月-2019年1月为研究时间,并且通过随机的方式将研究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为36例。研究期间为两组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工作,最后对临床护理路径效果以及常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为(83.33%),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为(33.33%),经统计学对比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组的临床护理路径能够为患者起到极为显著的护理效果,同时能够加速患者的康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满意度,应该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肿瘤介入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护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9--01
肿瘤介入术后患者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卧床休养,因此,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越来越高 。主要症状表现为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之内出现凝结的现象 。如果没有及时地进行护理,将极容易造成患者出现突然性肿胀、疼痛等情况的发生 。因此,必须要加强肿瘤介入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工作,而临床护理路径的引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改善病情,具有极为显著地临床护理效果。基于此,本文将选取我院共计72例肿瘤介入术后患者,将其分为两组,最后对常规护理效果以及临床护理路径效果进行对比,具体内容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主要为我院所抽取的72例肿瘤介入术后患者,2018年1月-2019年1月为研究时间,并且通过数字随机分组的方式将研究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为36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共计20例,女性患者16例,平均年龄63.5±3.2岁。研究组男性患者共计17例,女性患者19例,平均年龄65±3.5岁。研究期间为两组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工作,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研究组为临床护理路径。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调查,自愿参加。
排除标准:排除妊娠及精神异常患者。
1.2 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性护理工作,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用药指导等。对研究组患者提供临床护理路径。主要包含:(1)按摩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揉、拍、捏、擦等手法,由远心端开始向近心端按摩 。同时双手放置在患者的背部以及臀部等部位进行按摩 。每隔2至3小时进行一次。护理人员保证按摩力度在患者的承受范围之内,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将疼痛发生的概率以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进行降低,促进患者的康复 。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为患者给予消肿、止痛等药物的涂抹,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2)改善活动能力:护理人员应该引导患者穿蹦弹力绷带或是弹力袜,自上而下,保证松紧适当。同时维持合适的体位,坐下时保障双腿交叉时间不宜过久,避免压迫腘窝的现象出现,从而影响到静脉的回流 。在卧床休息时,将患肢抬高30-40°,以便静脉能够回流。同时,还应该避免静脉压增高以及腹内压增高等现象。(3)预防感染: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仔细的观察,包含四周皮肤的颜色、温度,是否出现肿胀,局部是否有红肿热痛的表现等 。从而对下肢皮肤护理工作进行加强,防止创面发生感染,同时要加大换药的频率,从而减少溃疡,帮助创面能够快速愈合,以保患者在治疗后能够早期活动。另外,患者在进行活动时,要避免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现象发生 。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通过不同护理模式后,其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护理效果的评判标准分为好、较好、一般、差等四个标准,总有效率=好+较好。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收获的整体数据与信息,通过SPSS21.0进行分析、处理。利用率(%)作为计数资料的表示,通过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通过两组患者不同的护理方式进行比较后发现,研究组患者在经过临床护理路径后出现重度深静脉血栓的现象要比对照组轻,由此可以证明,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如表1所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研究成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效果更佳,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效果为83.33%,而对照组患者的常规护理效果为33.33%,如表2所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针对于肿瘤介入术后患者而言,在卧床休养期间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很大,会严重地影响到患者的行动 。同时,由于卧床、坐姿的不端正,还会造成妨碍静脉回流的现象,加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由此可见,对于肿瘤介入术后患者而言,需要大量地护理工作,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更加准确的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从而确立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主动的去解决患者的需要,通过引导患者进行下肢的抬高屈伸训练,从而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以及静脉回流,帮助患者能够尽早的下地活动,将并发症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从而提升患者的满意度,促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
综上所述,针对肿瘤介入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具有显著的护理效果,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缓解,并且能够促进患者下肢深静脉的回流,加强肿瘤介入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情康复,进而提升其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赵雅丽.消化道肿瘤术中物理干预预防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D].山西中医药大学,2019.
徐巧荔.肿瘤介入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症的临床护理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08):107-108.
查园,李华.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01):149-150.
何芳.综合护理用于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01):159-160.
李曉娟,周勤,张红卫,魏楠,代旭,孙娅娜,曾燕荣.围术期干预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评价[J].中国病案,2018,19(02):108-112.
左丽.综合护理干预预防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1.
郭桂芳,于福萍,石玮,顾国利.腹膜后肿瘤(恶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7,11(02):143-145.
熊丹,翟红霞,李良,陈海威,王磊,殷亚昕,刘润梅,张津津,李娜,赵志坤,夏云峰.抗血栓泵预防老年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感染、炎症、修复,2015,16(01):52-54.
杨梅,刘燕芳,方菊飞,何燕,潘喜梅,卢春秀.膝关节肿瘤假体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4):102-103.
李智飞,修典荣,付卫,李磊.间歇充气装置和低分子肝素预防消化系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2,12(03):212-216.
吕淑华.妇科肿瘤术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护理管理改革创新”高层论坛、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中华护理学会,2011:3.
陈冬萍.肿瘤患者介入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A].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2010湖北省肿瘤介入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湖北省抗癌协会,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