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兰
【摘 要】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总结护理对策。方法:将本院精神科2017年5月——2019年6月收治的100例精神疾病患者纳入到研究中,根据入院顺序分组,观察组50例患者给予针对性安全管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2.0%vs16.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安全护理、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真分析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对患者安全就诊意义重大。
【关键词】精神科;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9--02
引言
精神科属于临床常见科室,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特殊性,决定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复杂性,且存在多种安全隐患,及时发现风险因子,并采取一定措施加以干预,是目前精神科护理人员应该重点关注问题。选取100例精神科就诊患者,总结安全隐患,提出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100例精神科就诊患者纳入到本次调查中,所选患者均满足诊疗要求,纳入标准[1]:(1)符合诊断标准;(2)满足治疗指征;(3)成年人。按照入院顺序1:1比例分组,其中观察组(n=50)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20-60岁,均值(38.26±3.68)岁。对照组(n=50)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齡21-58岁,均值年龄(38.29±3.67)岁。所选患者均满足诊疗要求,排除标准:(1)无法定监护人者;(2)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者;(3)合并肝肾心肺功能不全者。2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严格执行医嘱,为患者提供护理指导,保证其就诊安全。观察组患者给予护理安全管理,立足于安全隐患,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如下:(1)护理人员层面隐患及对策:护理人员普遍缺乏法制观念,存在护理文书书写问题,在医患纠纷发生后无法为解决争端提供依据。在实际工作中,详细记录患者护理情况,规范文书书写,提高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规范各项操作流程,降低操作失误现象。提高自身服务意识,细心、耐心引导患者,细致观察病情变化情况,给予对应干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2)护理环境层面隐患及对策:精神疾病患者活动范围受限,如若患者缺乏精细化照料,则会增加患者跌倒、走失等风险,一旦患者携带危险物品,则对他人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护理人员针对上述风险,需要向家属强调精神科入院后需要遵守的制度与规范,定期对落实状况进行检查。完善病房安全管理制度,避免患者走失风险。严禁病房内放置危险物品,营造良好、安全的就诊环境。(3)患者自身层面隐患及对策:精神科就诊患者合并多种精神症状,其自身认知功能比较差,且往往不具备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会增加护理风险。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及时沟通,讲解疾病知识,稳定患者病情。开展必要的安全监管,防止发生患者独自外出的状况。病情严重无法配合诊疗者,则给予弹性管理模式,做到有的放矢,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提高就诊安全感和舒适感。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对比2组患者安全护理、生活质量评分,取分范围0-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及生活质量越高[2]。
1.4 数据统计
采用SPSS 22.0软件,计量资料用 “”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分别采用“t”和“”值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2.0%vs16.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安全护理、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精神科是临床重要科室,实际工作中存在大量安全隐患,这些隐患来自护理人员、外在环境及患者、家属自身,开展行之有效的管理,对精神科护理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是精神科专科领域实现高效管理的必然途径。针对性护理安全管理以患者为中心,以深入挖掘护理潜在风险为基础,通过总结安全隐患情况,提出必要的整改措施,能够切实优化精神科护理流程,完善护理干预机制,提高护理服务水平[3]。总而言之,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比较多,需要以实践工作为前提,不断完善安全护理管理措施,提高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闫桂秀.心理训练在《精神科护理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心理月刊,2019,14(19):31-32.
成伟.木桶理论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OL].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19):61-62.
张利群.精神科病房护理管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及管理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6):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