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介依存症”看媒介技术发展哲学观

2020-05-19 08:40谢文君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3期

【摘要】媒介技术的每一次发展,不仅会带来传播技术上的革新,还会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从最初的报纸,到现在的互联网,媒介技术改变了人类世界的沟通方式。麦克卢汉的“地球村”已然不再是设想,人们可以通过现有的媒介技术,不用出门就可以走遍世界。而媒介技术的革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媒介技术所带来的好处。技术是人脑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发明的外延物,可现实的发展情况中似乎是人们被媒介所控制。媒介技术的革新到底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还是束缚了人情社会。本文将从技术的本质、媒介技术发展的过程以及“媒介依存症”所折射的哲学观等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关键词】媒介技术;媒介依存症;哲学观

人类史也是文明传播史。先有传播宗教,后有传播政权,为了“管理者”的需要,传播的工具也在不断发展之中,从最初的纸莎草纸到现在活字印刷再到现在的数字媒体技术,人类经历了口头媒介传播、文字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阶段。麦克卢汉说:“我们激增的技术创造了一整套新环境,……人工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感知环境的媒介。”但当人们开始运用媒介技术感知环境时,也渐渐开始依赖媒介,“电视人”“容器人”“御宅族”等名词像是一种讽刺。媒介对人类造成好的或者坏的影响都已经达到之前报纸广播所未能达到的空前程度,而这种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超过一定的极值就会对人们造成更大的伤害。当人们对媒介的日常使用发展成为一种过度依赖,就如同瘾君子一般,媒介变成了毒品,人们沉迷于某种媒介的接触而无法自拔。在本文探讨媒介技术发展对人类的影响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技术的本质是什么?

1.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技术?

1.1 简单技术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技术这个词。可见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技术是指的借助一种手段,去达到自己想要完成的目的。但在哲学家们的眼里,“技术”不单单是一种手段或是工具,技术有着其他相对于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科技伦理与道德更深层的含义,不仅仅是在于政治上的控制还是在于每个普通大众人群在利用技术丰富生活时所产生的伦理与道德问题。

那么对于技术来说,其本质到底是什么?简单地来说,对于技术的掌握到如今在大体上可分为三类:技术乐观论、技术悲观论和技术中性论。乐观论者认为,人类创造了技术,技术是人类征服、控制自然的产物,人类依靠技术能够发展自由,达到前所未有的控制力,从而得到整个自然乃至探索宇宙。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描述了当前世界正面临着新技术革命,阐述了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科技成果,科技的兴起引起经济社会形态的变革,促进人类的思维和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的变革,提供了科技信息和新的发展战略等。希望技术能够解决第二次浪潮的困境和危机;悲观论者主要集中在艺术家、哲学家等人文主义这方面,他们认为技术的不断发展会使得人类的灵魂愈加空虚、审美情趣也会越来越低;持中性论看法的人看,技术本身来而言,并没有好坏之分,技术仅仅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为人类的选择和行动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其作用力在于使用它的人类本体,而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

1.2 哲学技术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它对社会的影响力在逐步深入,科技异化的现象也将越來越严重。马克思认为建立在实践技术的基础之上的就是技术本质观。人和作用的对象以及实施的工具被这种实践技术活动包含在其中。因此可以得出,这种技术活动是一种物质生产的活动。马克思不仅仅是肯定了技术层面,还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所有的技术都具有双重属性,包括社会性和工具性。他还认为,自从技术产生以后,这是在人们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达到人类的某个目标而产生的。资本主义产生以后,使得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了异化。以马尔库塞、哈贝马斯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学者的技术观则认为,科学技术加剧了人的异化过程,马尔库塞认为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压抑人性自由的意识形态。哈贝马斯认为,第一生产力已然属于科学技术了,“因为现在,第一位的生产力本身已经成了(统治的)合法性的基础。”

2. 媒介技术发展下媒介依存症的演变

媒介依存症这个概念最初是由梅尔文·德弗勒和桑德拉·鲍尔·基洛奇于1976年提出来的。它指的就是受众依赖于媒介提供新的信息,依靠媒介满足需求并实现目标。其实最初的“媒介依存症”的概念并不是建立在媒介批判上的,而是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去使用支配媒介,媒介和受众的关系是一种“双循环”的互相利用关系。但是在现在的网络时代,人们对于“媒介依存症”的解读更倾向于是对一种过分依赖媒介的社会病理性现象解读。

报纸时代。在社会信息沟通很匮乏的年代,报纸成为平民百姓了解这个世界的窗口,报纸不仅仅在带来信息的同时,更满足了人们得日常娱乐生活,同时满足了人们开拓眼界增长学识的需要。在那时,人们对于媒介的依赖就已经初见端倪。但受限于当时并不太发达的媒介环境,人们阅读报纸的初衷多是增长见识,获取信息,而且阅读报纸的时间具有一定的度,同时也不会像现在对手机那样的时刻不离,所以对媒介的依赖度还属于在正常的范围之中。

广播时代。战争促进了信息沟通的需要,希望信息的交流能够更快的到达受传方。战争的需求催生了广播。广播以其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收听方便等优势俘获了人心,人们不仅可以一边正常劳作,还可以一边收听广播获取咨询。在电视出现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广播是最主要的电子媒介。在当时播出的“火星撞地球”广播剧达到了万人空巷的收听状况。人们利用广播收听广播剧,显然就是人们最初的媒介依赖方式。

电视时代。1973年,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进行对比,明确提出“电视人”的概念。指的就是伴随电视普及而诞生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 “电视人”不仅是对在电视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和沉迷于电视中无法自拔的人的批判,还有人们如何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这种具有变革性的大众媒介。

网络数字时代。互联网的出现,在媒介演进史上是媒介的了一次裂变,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它完全颠覆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人们利用互联网办公、社交、娱乐、生活,互联网无处不在。“网络人”也就这样应景而生,他们生活在网络社会中,对网络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他们在不仅在生活上依靠网络,在精神交流上也依赖网络。智能手机的普及,也催生了“低头族”,“低头族”主要是以大学生为主的年轻人群体,主要表现为手机不离人,一旦不小心离开了手机,还会感觉内心无聊、烦躁。人们已经不能适应没有手机的生活,看似手机便利了人们的沟通,但其实反而阻碍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通。

每一种媒介的产生都为人们提供了新的选择,从“电视人”到“网络人”再到“低头族”,媒介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深刻的影响。“媒介依存症”的几个特点,包括过度沉浸在与媒介接触的环境中无法自拔;追求的价值与人类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3. “媒介依存症”理论所反映的哲学观

幸运的我们可以足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以通过互联网结交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充分享受现实社会中难以体验的精神自由和人格以及权利的平等。不幸的是我们变成了“网络人”,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人们的内心也越来越孤僻,很少与家庭成員进行深入交谈和亲密互动,社会交往能力更是退化到恐惧社交的地步。

这当中折射的是技术的非人道对人产生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容易使人患有“异化综合症”,明显表现出的是焦虑恐慌。人们看似拥有表面的权利自由,却因内心压制而沉闷不已。人们逐渐自我麻痹甚至是断绝一切外界世界的交往渠道,时时刻刻都初在无限的恐惧和焦躁之中。其次是人已然成为机器的附属物,以机器为主导,人们处在不断的消费——再消费中。弗洛姆认为,“人,已经不再是人了,变成了一个东西,成为了生产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做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与他们不感兴趣的人在一起,生产着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人们不生产时就消费。”因此,人们“在无意识中,无聊持续了无聊。”

4. 结语

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但我们不能忽视隐藏在这些便利之后的依赖。我们发展了技术,本想是为了让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我们,而我们更像是沦为了技术的奴隶,如果人类对这种过分依赖技术的生活方式不进行改变,不去寻找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坚持来填补媒介依赖以后“无聊”“焦虑”,那我们人类社会一定会在某一天被技术所“主宰”。但技术终究是技术,人类一旦停止思考,技术也会止步不前。

参考文献:

[1]李沅倚.新媒介依存症:从“电视人”到“网络人”、“手机人”[J].重庆: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4):108-111.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

[3]张少宏.托夫勒“技术社会形态论”的评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4]贾智.伦理观回归: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抉择[J].法制与社会,2006(15):214-21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袁延明.从媒介依存症的演变浅析其存在的合理性[J].传播与版权,2015(1):140-141.

[7]郭庆光.传播学教程.2011(2):121-122.

作者简介:谢文君,重庆人,硕士研究生,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方向:新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