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守娟
老舍曾说:“生活是最伟大的一部活语汇。”儿童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拥有浓厚的探究欲望。怎样把多彩的生活引进儿童的习作视野,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激活语言的生命呢?笔者一直在认真思考与实践着。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习作要求中提出,懂得写作是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应该说,习作是一种心声的自然流露,真实的,才是有生命力的。
曾经聆听过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吴勇老师的习作课《我要……》。课堂上一个孩子说:“妈妈,你给我买一部手机吧,这样我查阅资料就方便多了,你也随时都能知道我在哪儿!”如果一波不成,孩子自然会二次说服:“我向你保证,我绝不玩手机游戏,绝不会影响学习。你就给我买一个吧!”我们且不说孩子买手机的真正目的,但这样原生态的语言发自孩子的内心,符合孩子的天性,尽显语言的本真,我们就应该俯下身子来倾听。
在儿童的习作中,经常会有这种“原生态的表白”。我班上有一个孩子在《我问心无愧》中写下这样的一段话:我刚进入宿舍,就发现自己床上的那张席子有了一个大洞。“是谁这么无聊,做出这样的事?”我的嘀咕还没有结束,宿舍管理员阿姨也走了过来,一看那张席子,便冲我大嚷起来:“你怎么把席子弄坏了?这可要照价赔偿!”看着她凶巴巴的样子,我在心里暗暗地说:你这人怎么也不调查清楚就发火,这席子反正不是我弄坏的,我问心无愧……
这是一个孩子在受了委屈后的内心宣泄,那是一种心理的需要。这样原生态的表白也为我们能够走进孩子的心灵打开了通道。所以,每次欣赏学生的作文,倾听孩子的心声,我都会为之动容。因为它表现出儿童的情趣、儿童的率真,那是一种不含任何杂质的质朴的美。其实,这也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在习作中要让孩子讲真话、心里话。
儿童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作为老师,一定要抓住这种天赋,引导儿童学会打破常规性思维,让自己的语言插上想象的翅膀,增添独特的魅力。
有一节课上,外面突然下雨了,我让孩子们屏息凝听,然后把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学生的想象可谓是精彩纷呈:啪啪啪,雨点打在玻璃上,那是一串正在燃放的鞭炮;沙啦啦,雨点打在树叶上,树叶摇头晃脑,感谢雨水妈妈给他洗了个痛痛快快的澡儿;叮叮当,雨珠打在不锈钢栏杆上,仿佛在演奏动听的钢琴曲……还有一次,一只马蜂突然飞了进教室,引起了一阵骚动,不少人大呼小叫。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课上,教室里突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一只大马蜂。它嗡嗡嗡地在我的头顶上盘旋,似乎对我情有独钟,在向我倾诉,想做我的好朋友呢!我想,这样的语言妙趣横生,那是因为孩子们常常会打破常规思维去观察周围的一切。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纪实的基础上放飞想象,让语言插上智慧的翅膀。
习作是一种生命的对话,是儿童用心灵与自己身边的人、事、景、物之间的对话。在孩子们的眼里,盛开的迎春花就是春姑娘的微笑,一枝爬到隔壁去的丝瓜藤可能是“离家出走”,小河里的一粒粒石子儿投下溅起的水花就是小河的“酒窝”……他们往往能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体味到生活的独特情趣,智慧地表达自然,与生命对话。
下面是我班学生作文《童年最可贵》中的一个片段。
一个秋天的中午,我叫上小伙伴们一同去田里抓蚂蚱。到了田里,我们都被眼前壮观的场面震撼了:一大群蚂蚱蹦跳着,其中,一只身着绿色“铠甲”、体型硕大的蚂蚱吸引了我,我发誓一定要捉到它!
我对准它就是一扑,结果它轻轻一跳,躲过了我的“攻击”,而我却来了个狗啃泥,逗得小伙伴们哈哈大笑。于是,我又向它发起了猛攻,可都没用,我有些沮丧了。但我就不信这个邪了,想了一个歪点子——我让小伙伴们围了一个圈,让它只能在一个地方跳。
嘿嘿!这个歪点子果真有效,很快,我们用这个方法捉了很多蚂蚱……
…………
诚然,我们用成人的眼光来看,文章的结构、遣词造句还有很多的不足,但透过这纯真的文字,透过这一波三折,我们能感受到孩子捉蚂蚱过程中的那份智慧、那份决心、那番快乐。这是孩子与自然、与自我的一种对话,儿童心灵之意汩汩流淌,倾泻于纸面,形成属于自己的作文。这对话滋润儿童的心田,教会儿童成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教师要把儿童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丰富语言,激活儿童语言的生命,从而切实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