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分析

2020-05-19 15:12厉玉丹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老屋文本小学生

厉玉丹

一、引言

以提高小学生文本阅读能力为前提,针对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从转变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三个方面提出建议,总结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案,为教学改革的深入落实奠定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让其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文本细读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深入落实的当下,如何有效开展文本细读成为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发现,文本细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教学方法不合理、学生缺乏兴趣、思考不深入等。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有效对策,真正实现文本细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

(一)小组讨论,合作阅读——转变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灌输式、牵引式教学法,课堂上由教师统一讲解,学生只需要倾听,无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为了真正实现语文阅读文本细读,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是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涉及一些知识点,如修辞手法的应用、文章结构的布局、中心思想的明确等,学生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小学生往往理解粗浅,思考比较片面,可按照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开展讨论之前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行阅读全文,在文章中寻找答案,然后组内分享。这一过程既可以加深理解,又能够拓展认识。

以统编版小学三年级《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例。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本文知识点,进行文本细读。先设置问题:“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線图是怎么样的?”对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按图索骥寻找线路,往往会有遗漏。此时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梳理出正确的线路图。随后教师再检查学生讨论情况,共同对路线图进行补充,并借助提示语小组内分角色边读边演,体会心情,感受友爱。

(二)多元解读,尊重个性——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不可缺少的前提,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文本内容比较枯燥,小学生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为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教师需要从多元化解读方面入手,注重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的个性,从而培养其阅读积极性。学生作为不同的个体,思维方式与情感存在差异性。语文阅读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情况,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要注重文本的多元化解读,立足于各个角度,帮助学生积累不同的学习体验。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所有问题都有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思维发展。教师要摆脱标准答案的禁锢,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前提,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此既可以凸显学生的个性,又能够创建活跃的语文阅读氛围,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以统编版小学三年级《陶罐和铁罐》为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陶罐、铁罐,朗读文章,再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有学生说:“我们要谦虚行事,不能骄傲自满。”也有学生说:“要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同时认识到自身不足。”还有学生说:“凡是自高自大的人,最终都没有好结果。”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如果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这样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课文,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真正达到文本细读的目的。

(三)先整后零,共情比较——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

文本细读的关键在于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采用先整体后局部的方式深入阅读。语文阅读结合学生年龄、思维特征,可以采用先整体后局部的方式展开阅读。通常每篇课文都有核心主题思想,所有文字以主题思想为核心进行叙述,文本就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需要先整体掌握文本的主题思想,以此为前提感悟作者想要着重抒发的情感,随后深入体会文章内容,品析每一个段落,以此来提高文本阅读连贯性与有效性。采用这种阅读方法,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文本内容与情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以统编版小学三年级《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为例。文本以反复的手法推进故事情节,如果采用传统形式的阅读方法,学生紧跟教师思路,各个情节逐一阅读,就无法真正形成对“老屋”形象的认知。尽管传统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文中的重点内容,但是却不能够深入体会作者在“老屋”中蕴含的情感。而采用“先整体后局部”的方式阅读,从作者对老屋的描写开始,根据题目、插图进行预测,然后依据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对故事发展边预测边探究,聚焦“老屋”每次想要倒下却又答应小动物请求的情节,加深对“老屋”言行的理解,延伸到“老屋”象征的善良、助人为乐品质,使学生可以真正理解文章核心思想与内涵,使阅读更加深入。

2.引导学生与文本共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就需要展开文本细读,深入体会文本中作者寄托的情感,透过教材感受社会与人性,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体系。

以统编版小学三年级《守株待兔》一课为例。文章主要通过讲述猎人狩猎的寓言故事隐喻不能不劳而获的道理,对于小学生而言有极深的教育意义。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便需要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引导,让学生阅读之后分别表达自己的观点,评价猎人的行为是否正确。学生认为兔子撞到树桩上只是偶然现象,猎人“守株待兔”,将偶然视为必然是不正确的。如此一来学生产生极强的代入感,形成了情感层面的认知。通过文本细读了解这一则寓言中蕴含的哲理,教导学生遇到问题要勤于思考,不能不劳而获。此外,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文本,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的情感代入到课堂上,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色彩,表达内心的想法,从而形成完整的认知。

3.比较推敲,关注用词。词语是构成文本的基本单位,品析词语,关注用词是走进文本,进行细读的捷径。小学生由于阅历有限,积累不足,经常“只能意会”,甚至会游离文本。“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这时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立足词语,比较赏析,捕捉信息,挖掘亮点。

如《搭船的鸟》一文描写翠鸟捕鱼,用了一连串动词:冲、飞、衔、站、吞。看似平淡无奇,如果让学生比一比:冲——钻,衔——叼,吞——吃,思考作者选用这些词的精妙,从而得出:这些动词写出了翠鸟动作敏捷,灵活机敏。这样就达到了文本细读的目的。

三、结语

文本细读对于小学生而言,有利于加强思维水平,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从课堂教学角度分析,能够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创新语文教学模式,使教学改革工作更加深入,这为今后语文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有价值的路径。

作者简介:浙江省东阳市南市街道南溪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老屋文本小学生
老屋回忆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老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