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天气渐渐暖和了起来,国内的疫情也趋于稳定,在家隔离了许久的我们,生活也在慢慢恢复正常。晴朗有风的好天气,总能从窗外望到汾河边放风筝的人,飘在城市上空的风筝千姿百态,有些仿佛飞到了天空的尽头。
想起去年采访过的民间传统风筝制作艺人杨元恒,当我把一只只设计精妙、做工精巧的风筝拿到手中拍摄时,不禁感叹杨元恒用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来坚守一门传统手艺的可贵。这样精工细作的纯手工风筝,一年也做不出几只,并没有多大的经济收益。所谓慢工出细活,多数非遗技艺就是一门在时光中打磨的慢艺术。
做非遗采访多年,我有幸记录了一位又一位在清贫中坚守的民间艺人。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这些民间艺人们不为浮华易匠心的风骨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时代在发展,机器生产取代了越来越多的手工制作,对传统技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可就是有这样一群非遗匠人,他们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也传承着老一辈手艺人留下的熠熠生辉的淳朴品质。这些千千万万的民间艺人守护的文化遗产,汇集起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历史文脉的生命力在于一代代的传承,而手工技艺传承岂是现代科技能够取代的?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制作技艺展示区观摩制茶师傅炒制龙井茶时,随手从制茶师傅的大锅里抓了一小把闻了闻,深有感触地说:“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还是无法取代的。”于非遗传承人而言,这句话说得非常贴切。手工炒制技艺是西湖龙井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茶叶都是机器炒的,那么西湖龙井也就不完整了。因此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上,有时候我们还得遵循一种传统的手工方法。
是啊,社会的发展太快了,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在推动人类进步的作用上,可能比传统技艺快得多。可技藝传承急不来,它有自己的节奏和规律,没法像机器一样快速地更新,需要手艺人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甚至用一生的时间去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