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力
3月1日,重庆鱼复工业园区金康SERES两江智能工厂。
AGV小车发出“嘀嘀”的声音,在这“无人”的厂房中唱出了智能化防疫的快节奏。
总装车间里,“新鲜出炉”的车辆正排着队经过最后的检测线,几名戴着口罩的工人只需要配合机器细心检查,检测合格后就可为它们“开绿灯”放行。
生产制造的智能化、数据化、少人化优势在疫情期间充分凸显,数字化浪潮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
机器“智”造
2月28日,在上汽依维柯红岩商用车有限公司的总装车间内,班组长刘毅正戴着口罩,手拿消毒液,为员工可能接触的区域进行消毒,并利用线上数据库检查每日的防疫物资库存数目。自2月20日复工以来,这便是刘毅每日的例行公事。
上汽紅岩拥有员工5000余名,满产情况下单日产量可达到200台整车。
受疫情影响,人员减少,复工之初,整车下线时间从以前的4小时延长至6小时。
“疫情前我们接了4000多台车的订单,复工后只能想办法加快释放产能,尽量保证订单及时交付。”一边是业务要推进,一边是防疫要落地,这让总装车间主任张恒很是头疼。
如何在不增加人手的情况下提高产能?上汽红岩去年年末购置的顶盖涂胶机器人派上了用场。
机器人加入生产大军,不仅让每台车的成本降低了30元左右,还在减少人员聚集的情况下大幅提升了装配效率。
“上汽红岩目前保持每天约10%的产能增长,3月上旬产能已完全恢复。”市场部副总监蒋建华介绍,不仅生产智能化,上汽红岩还考虑改变营销模式,通过线上直播、健康客车等多元形式,进一步释放企业效能。
智能监测
“啪嗒啪嗒……”
3月7日,技术人员敲击键盘的清脆声,回荡在鞍钢蒂森克虏伯(重庆)汽车钢有限公司的中央控制室内,9台电脑构成的控制系统完整地显示了整条生产线各个环节的工作状态。
钢材在镀锌时,系统会对镀锌厚度自动进行检测,看是否达到客户的定制化需求,一旦发现有不合要求的地方,系统就会发出预警并自行调整,电脑屏幕同步弹出提示,技术人员也会在第一时间了解钢材的加工情况并及时处理。
“这个控制系统只需2名技术人员负责调度,依托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13个人就能完成生产的所有流程。”企业副总经理李宝列欣慰地说。
鞍钢蒂森克虏伯(重庆)汽车钢有限公司以生产高强镀锌汽车板等产品为主营业务,年设计产能达40万吨,是汽车制造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带来的冲击,企业采用了智能监测系统,降低人力投入,并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生产的精确度。
正因如此,鞍钢蒂森克虏伯(重庆)汽车钢有限公司目前实现了单日1000吨左右的产量目标。同时,随着全国各地物流情况的逐步改善,企业还将继续释放产能,加大市场供应。
智慧平台
“体温36.1摄氏度。”语音播报完毕,一扇半透明栏杆随即打开。
2月25日下午,在重庆渝高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两江新区礼嘉小学项目建设工地内,建筑工李成勇顶着安全帽,身穿橙黄色警示服,戴着口罩走进“劳务实名制通道”,待中冶赛迪“轻筑”智能门禁测温系统检测体温后方能通行。
为保障疫情期间各项目工程顺利运行,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集中智能化大数据领域的科研技术人员全力调研攻关,自主研发了智慧工程管理云平台“轻筑”。
针对建筑工人来源广泛等特点,“轻筑”智慧工地系统给复工人员建立了电子信息档案,确保“一人一档”,企业可每天收集人员身体健康状况、活动轨迹等关键信息,及时了解员工动向,加强对员工复工期间的安全管控。
“你们不要小瞧这个系统,我们在工地干活,如果摘了口罩,它的AI智能识别功能可自动抓拍,实时预警,并敦促未佩戴口罩的工人及时改正。”李成勇笑着介绍。
与此同时,另一端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可通过“轻筑”智慧工地系统实时查看各项目视频监控画面,保障工程现场疫情防控工作无遗漏、无盲区、全覆盖,筑起工地疫情防控的智慧网。
疫情期间,无人工厂、智能化车间、远程智慧平台不断涌现,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也成了企业智能化和在线化发展的催化剂。
截至2月24日,重庆全市实施了128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认定建设115个数字化车间和25个智能工厂,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实施投产后,生产效率平均提升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