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缀乞坤·方寸间的纹样之美

2020-05-19 15:15赵晋锐
设计 2020年9期
关键词:创新设计寓意符号

赵晋锐

摘要:“补子”,是中国古代品官章服前胸后背上圆形或方形的丝织物,并配有不同寓意的飞禽走兽进行装饰,形成极具等级地位的标识符号。文章通过分析清代官补的纹样的形制、文化底蕴以及目前补子纹样的开发情况,对并文武官补子纹样文化视觉形象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矩阵分析,并结合现代审美特点对文武官补子的创新纹样设计进行了阐释,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将官补纹样符号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从而有助于加强和推广中国清代官补纹样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清代补子 纹样之美 寓意 符号 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5-0040-04

Abstract: Mandarin Square refers to the round一shaped or squared-shapedsilk fabrics on the front and back of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clothes. They aredecorated by sewing some birds and animals with golden and colorful threads andbecome symbols of social clas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atterns of Mandarin Squarein Qing dynasty,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recent development of those patterns tostudy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ir cultural visual image by matrix analysis Besides, italso elaborates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those patterns from a modern aesthetic pointas well ao signifies those patterns by using modern deoign means to achieve theinnovative applicationdtraditional culture. m this way,the article may help promoteth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Mandarin Square m Oing dynasty.

Keywords: Mandarin Square of Qing dynasty Artotic beauty ConnotationSignification InnovaDve design

引言

“補子”,是明清时期官阶品轶的符号代表,以丝织物为载体,缝缀在位于前胸后背的袍服上,用不同的仙禽瑞兽纹样区分官员的文武职司。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的以动物形象代表官员等级的例子出自清人沈自南的《艺林外考》一书,据记载唐代武德元年,唐高宗为官员配发绣有瑞兽的袄子一事。后经过武则天时期的扩展以及历朝历代的发展,最终在明代定性,各官阶等级的主题纹样逐渐明确,直至清代,补子文化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补子纹样,无论是从视觉形象还是织造工艺,皆生动精美,极具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其方寸之间体现了对纹样之美的诠释和诸多文化的融合,使之成为一枚特殊的图像符号。

一、森严的社会等级与分明的纹样形式

“补子”,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称呼也大不相同,元代称其为“胸背”,明代以“花样”代称,清代正式更名为“补子”。明代“花样”对官员品级具有一定的标识作用,但用途过于广泛,纹样内容繁杂,且使用的规范性不强,文章不加以赘述。清代统治者认为,服制者,立国之经也,在封建社会宝塔状的层级关系中,“补子”的装饰纹样在标识官员等级方面显得尤为严格,不同等级官员的袍服上只能织或绣符合其身份的禽(兽)纹样。以补子纹样为代表的补服制度,将不同的禽(兽)纹样进行排序,把官阶等级分为了“九品十八级”,体现了用服饰来代表尊卑等级的理念。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随着《皇朝礼器图式》的完成,此后补服的形式不再有大的调整,具体可以分为皇家御用补子和官员补子,官员补子使用方补,在<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中明确提出了文官饰禽鸟、武官饰走兽的纹样使用规范,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包括:都御史、副都御使、监察御史、按察使及各道均绣獬豸纹;文官依据九品等级依次绣:仙鹤纹、锦鸡纹、孔雀纹、云雁纹、白鹇纹、鹭鸶纹、鸂鶒纹、鹌鹑纹、练雀纹;武官依据九品等级依次绣:麒麟纹、狮子纹、豹纹、虎纹,熊罴纹,彪纹、犀牛纹,海马纹,其中七品、八品纹样相同,均为犀牛纹(图1、2),补纹形象共计17种。

二、补子纹样的形式美——以仙鹤补、麒麟补为例

仙鹤补纹和麒麟补纹作为清代文武官员品级的最高符号代表,无论是在补纹形象、色彩表现以及构图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清代补子纹样较明代相比,明代文官补纹大多使用两只飞禽纹样,呈—上—下的相对形式,武官补纹用单兽,或蹲或立;而清代文、武官补纹的禽、兽数量则为单只。

(一)仙鹤补的形式之美

清代仙鹤补纹其原型为“青脚素翼”的丹顶鹤,自古有“体尚洁,故色白;声闻天,故头赤”的描述,具有高雅超逸、安康长寿的寓意。在禽鸟品级的划分中是仅次于凤凰的一品鸟。凤凰为皇家御用,而仙鹤则为文职官员中最高官阶的代表。文官一品补纹中,仙鹤形象展翅欲飞,头部圆滑,顶为朱红色,颈部修长,身体一般视为白色或单色,既有禽鸟的灵动之感,也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破空翱翔之感,在柔美中富有张力。与仙鹤纹样相融合的还有其他辅助纹样,环伺四周,构图饱满形式丰富,在彰显盛世之时让人具有遐想的空间,辅助纹样以海水江崖纹、云纹、红日纹、暗八仙纹(图3)、八宝纹(图4)居多,其中红日纹象征古代帝王,仙鹤遥望红日,体现出强烈的忠君思想。

在清代不同的历史时期,仙鹤补纹的表现形式也略有不同,清代早期纹样承袭明代补纹特点.与后期相比,补纹图案相对简洁,颜色较为单一,但仙鹤纹所占补子面积较大,整体风格相对朴素。清康熙年间,随着国力的强盛,仙鹤补纹形象也随之发生了一些转变,在保留逼真形态的基础上,翅膀处的初级飞羽重点突出且较为写意,具有独特的展翅凌空之感,所用材质多为金丝铺地,刺绣手法以盘金、平针绣和打籽绣为主。清乾隆年间,经济实力达到顶峰,仙鹤补纹中所呈现出的吉祥纹样也更为丰富,尽显盛世太平之象,其中格调典雅,松树、花卉等新元素不断加入,尽显祥和之意(图5)。清嘉庆年间,随着国力衰弱,补纹色调少了些沉稳的藏蓝、多了些草绿、蓝灰的等色彩,并出现了蝙蝠、花卉等辅助纹样。清中期之后,国力相对衰退,各類辅助纹样纷繁呈现于方寸之间,纹样组合相对繁杂。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补纹形象随着历史环境进行演变,纹样种类与宗教文化不断融合,代表佛、道文化的八宝纹样和暗八仙纹样穿插使用,呈现出文化兼容并包下民族大融合的时代特征。

(二)麒麟补的形式之美

与仙鹤补纹相对应的品级纹样为麒麟补纹,是武官品级中最高的纹样。麒麟,在百兽中地位仅次于龙,并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具有仁厚祥瑞、威严震慑之感,象征了帝王“武备而不为害”的王道人君形象。麒麟头部为双角,似龙首,体表覆有鳞甲,脊背一般为齿状,足部为蹄,呈奔走状,腿部皆缠绕火焰(图6)。麒麟补纹以单数形式出现于补纹当中,与之相匹配的辅助纹样为海水江崖纹、云纹、红日纹、暗八仙纹、蝙蝠纹等。麒麟补纹在构图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与卷云纹组合出现,麒麟形象脚踏海水江崖纹,卷云纹四周环绕,在纹样构成中有着增加气势的作用。清代晚期多饰有蝙蝠纹、花卉纹等辅助纹样进行装饰,在威严之中赋有灵动之感。在麒麟补纹中红日纹、山石纹、花卉纹等为静态纹样,与麒麟纹、蝙蝠纹、卷云纹、海水纹等形成对比、动静结合,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图7)。

无论是文官仙鹤补纹的飘逸秀美还是武官麒麟补纹的威严仁厚,所呈现出的吉祥观囊括了瑞兽图腾、神话传说、祈福纳祥、荣华富贵等多种文化因素,以纹样的形式融入其中,繁复多变的纹样组合体现了古代儒、释、道文化的兼容并包。在辅助纹样的表现形式上,既有礼教思想的约束,便于帝王的统治,也有象征道家辟邪镇凶、福寿长生的暗八仙纹和佛家象征超脱轮转的八宝纹样,相互结合应用,共同衬托主题纹样,是民族融合、文化一统的具体实现。

三、传统补子纹样在现代文化形象识别中发展方向

(一)在传统补纹形象识别中凝练全新视觉系统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博大精深而闻名于世,更是形成了“纹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形象识别系统,表达了人们的情感以及生活要素所形成的文化形式与美好向往。补子纹样在方寸之间无论是纹样形制、色彩、构图、质地、工艺等各方面均严格遵照传统等级礼法,可以说古代官补纹样即是一套形象的历史缩影,具有极强的视觉表现力。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的多元融合更需要借助设计的手法,将文化概念、色彩表现、造型塑造通过视觉性的概念进行展示,立足传统纹样精华,提炼美好寓意,将传统文化再创造,变得“新”起来、“潮”起来,凝练全新的文化识别形象。传统补子纹样艺术在文化形象识别中所展现的作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与历史变迁的形象诠释,也是多种文化思想和观念争鸣融汇的总体表达。立足传统补子纹样的文化意义,归纳研究纹样形象与历史变迁的关系,设计与时代同步的文化形象视觉系统,摒弃补子纹样中的封建等级性,提炼纹样的装饰性、文化性,将“纳吉避凶”、“自强不息”、“吉祥安康”、“福寿连绵”、“平安喜乐”等吉祥寓意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设计成为具有历史性、传统性、艺术性、潮流化、现代化、都市化的文化形象符号,是人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意义的重要方式。因此,利用文化形象识别和传统纹样之间的关系,将每一枚精致的传统补子形象发展为现代视域下的文化形象识别系统对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二)国潮形势下补子文化形象的应用分析——以SWOT矩阵分析法为例

随着2018年国潮元年的开启,“国潮”以刷屏的姿态重回人们的视线。大白兔、李宁、波司登、周黑鸭、泸州老窖等老品牌均陆续发布让人耳目一新的新产品,故宫、颐和园、各大博物馆等中国文化载体也推出文创产品或者跟商业品牌做联名,“豫游纪”、“艳遇中国”、“后序”、“古阿新”等自主国潮品牌一跃进入大众眼帘,“国潮”文化成了中国消费市场上最具活力和话题性的现象之_。在品类繁多的产品中,曾经出现于古代官补纹样中的“海水江涯纹”、“仙鹤纹”、“卷云纹”、“花卉纹”等纹样形式不断以系列化的文化形象系统融入大众生活当中,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传统纹样成为了时尚、潮流的视觉符号。通过SWOT八析法发现(图8),传统文化的推广与应用优势在于目前随着目前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力度将不断加强,机遇是大众媒体的发展、政府针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政策进一步完善、诸多立足传统文化内涵的文化品牌不断涌现,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革新推向了新的高度,目前已有的官补纹样设计作品较少,大多集中于传统纹样的延续使用或是对传统补纹中部分纹样配合其他载体选取使用(图9),对清代“九品十八级”文武官员补子文化的视觉形象设计较少,大多与传统补子纹样的构图相同,皆是体现完整的主题禽(兽)形象,对于纹样的提取、打散重组成为“新”补子纹样的形式暂时没有,是对传统补子文化形象另辟蹊径创新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本文章作者从这一视角出发进行了《清代补子纹样的视觉元素创新设计研究》,系统的重新设计了国潮形势下全新补子文化形象。传统官补纹样的具象性、真实性、载体单一性形成了创意性不足的劣势,面临的威胁是其他纹样视觉形象的多元化发展,通过以SWOT进行分析,寻找传统补子纹样在现代文化形象识别中发展方向。

(二)仙鹤、麒麟补纹在文化形象识别中的创新应用

清代文、武官补子纹样既是古代等级地位重要标志,同时也可看做是一种文化的图像表达,不仅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人们的精神活动进行了具象呈现,也包含了色彩、构图、造型等方面的视觉体系。文化的特殊性和纹样的生动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凝练了浓缩在方寸之间的清代官补纹样这一传统文化形象。补子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具有视觉符号和文化价值的双重意义,其文化形象的识别和推广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承来说具有较大意义。以现代发展为目标,运用符合当代人的视觉方向,利用现代艺术的设计手法进行纹样的创新延展设计,探索传统文化形象的发展方向,即利用现代设计的思路,为传统文化的视觉形象赋予新的文化定义,形成新的文化表现形式。

官补形象在文化识别当中的作用在于反映民族文化的特征,其特点是思想文化及观念的集中表达,如今视觉系统的概念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化,传统文化思想不仅仅是文字概念更是一种视觉系统、一种视觉符号,是向人们讲述文化意义的直观体现。因此利用传统文化与文化形象之间的关系,将传统文化发展成为一种直观的视觉符号是非常必要的。将清代官补纹样弱封建等级化,重视觉符号化,强调文化形象的识别,通过对传统官补纹样的识别、打散、重组,采用四方连续的设计方法进行排列组合,对传统写实的禽兽形象进行扁平化的提炼设计,去除传统清代官补纹样中冗余的装饰效果,强调“主体纹样”的独特性。在主题纹样的设计上借鉴黄金比例的美学标准,规范制图并进行准确的数字化设计,使得补子纹样的装饰性、趣味性以及视觉冲击力更为突出。

清代一品文官为仙鹤补纹,在其视觉形象的创新设计上,利用不同直径的圆形相交产生的“弧线”来规范仙鹤振翅飞天的形象,凸显“昂首”、“振翅”地造型特点。与传统仙鹤补纹相比,打破了原有的方形完整构图,借鉴中国木造建筑中藻井纹样的设计形式,将仙鹤纹样与辅助纹样重新组合,采用“心中旋转式”的纹样排列方法,对仙鹤补纹进行重新编排设计(图10、11、12)。在色彩搭配上,

较传统补子相比更为明亮绚丽,通过扁平化设计后的补子纹样中,使用搭配的颜色可达到六至八种,重新规范设计之后的补子纹样,省略原有纹样通过材质带来的装饰效果,诸如纹理、渐变等,新纹样所呈现的视觉冲击力突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需求。

麒麟为清代一品武官的代表纹样,其纹样形象具有威仪严肃、凶猛张扬的外形特点。在对麒麟补纹的创新延展设计上,保留传统补子方正的视觉特点,着重刻画设i麒麟兽首形象,在面部设计上融合火焰纹的特点对麒麟兽首进行装饰,强化瑞兽威严的视觉效果。创新设计后的麒麟补子纹样,以海水纹为中心,兽首向四面重复连续排列,组成新的大面积纹样,穿插使用云纹、红日纹、蝙蝠纹等辅助纹样重新组合,设计成为新的麒麟补纹视觉形象,形成了向人们传达文化意义的新方式(图13)。

结论

补子,在传统文化中既是等级标志,也是文化多样性和艺术表现性融合的视觉符号,是历史积淀后文化瑰宝。借助对清代官补纹样的探索与研究,追求传统文化的形式美,将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视觉表现符号,让传统文化“新”起来,方寸之间,补缀乾坤,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补子文化的探索與传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渊.服装纹样中的等级制度中国明清服饰的形与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5):38-40.

[2]李晓玲.清代文官补子纹样的演变[J].艺术设计研究,2015(04):43-51.

[3]张丽.清代补服图案装饰特色的演变[J].湖南包装,2017(03):50-52.

[4]挛肖利吴祜昕.论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现代设计价值[J].设计,2017(11):42-43.

[5]范诗畦 白金龙 董璐红 周成鑫.基于色彩和纹理视角的蒙古族服饰艺术设计及现代应用研究[J].设计,2019(19):31-33.

[6]倪梦娇 刘瑞璞.基于晚清满汉服饰标本的“袖制”比较[J].设计,2019(19):54-57.

猜你喜欢
创新设计寓意符号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模仿老鹰的乌鸦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家用水汽治疗仪的设计与实现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