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理念引领下的数学课前预习的理解和思考

2020-05-19 15:06陈新合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兴趣习惯

陈新合

[摘  要] 分享理念引领下的课前预习,其实就是学生在教师的课堂教授之前进行教材内容的自主预习.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预习提纲的指引下准备好预习心得与疑问,并走进课堂,充分给予学生机会以促使其展示预习成果,使学生能够在教师与学习同伴的不断追问中获得新的思考,并因此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分享理念;课前预习;兴趣;方法;习惯

笔者学校近期的一次数学教学观摩课令人印象深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交流互动、你问我答,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学生困惑的解决都令听课的教师倍感愉悦. 笔者深深折服于执教老师的高超教学艺术,并禁不住对其课堂教学展开了思索与研究. 最终发现,这一高效课堂教学的实现,绝大部分的作用来源于学生的课前深度预习. 分享理念下的这一课堂教学能取得如此令人愉悦的学习心境与教学效果,自然有其独到的魅力,本文结合笔者的自身教学实践和听课感悟,主要谈谈分享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分享理念下的课前预习所具备的深刻含义

与人共享欢乐、幸福、思想和经验等,即为分享的含义. 分享这一理念可以说是一种接纳、享用和创造的过程,同时,它又承载着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多种角色担当. 分享的过程并不是个体单纯地输出,学会欣赏他人和欣赏自己是分享过程中都应该存在的. 不仅如此,分享者还应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成果和思想传送给他人,并因此获得与他人之间的心灵沟通与共鸣,以一种积极、悦纳的姿态接纳他人的优点与可取之处.

分享理念引领下的课前预习,其实就是学生在教师的课堂教授之前进行教材内容的自主预习.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预习提纲的指引下准备好预习心得与疑问,并走进课堂,充分给予学生机会以促使其展示预习成果,使学生能够在教师与学习同伴的不断追问中获得新的思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重难点形成更深层次的领悟,并因此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

分享理念下的课前预习

一般来讲,分享理念引领下的数学课前预习包含激发预习兴趣、掌握预习方法、养成预习习惯这三大步骤.

1. 激发预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名言个个都懂,但怎样激发学生的课前预习兴趣却是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 笔者以为,教师的引导示范是这一步骤中最为关键的要素. 比如,高年级学生的自主研讨课堂往往中心明确,讨论深刻而精彩,教师可以首先创造机会,让学生了解这种自主研讨的课堂,并使学生明白课堂讨论的欢乐与成功皆来自具备一定深度的课前预习,课堂中所有的生动与快乐都必须建立在深度预习的基础之上.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领悟课中展示的内容与方法,使学生逐步明白课中研讨的方法、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亲眼所见与领会的学习及接触中明白什么是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应如何实施,如何在预习提纲的引领下开展自主预习,以及如何写预习心得等.

这是两个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自主课堂魅力的过程,学生一旦能够感受到自主课堂的魅力与生动,那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自主学习意识.

2. 掌握预习方法

很多教师都知道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一味地强调学生自主预习却没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法往往会令学生的课前预习流于形式.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充裕的预习空间,还应指导学生在预习提纲的引导下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点. 一般来说,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设计科学的预习提纲

①明确预习时间. 学生何时开始预习、预习时长应该为多少,这些都需要教师做出指导,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帮助学生限定预习时间.

②明确预习内容. 明确告知学生预习的范围,甚至是教材中的具体页码,这样能使学生明确当天预习的具体内容与范畴.

③明确预习方法. 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能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预习,并获得有意义的思考甚至问题.

④明确预习要求. 教师应明确学生需要理解的知识点、需要背诵的内容,这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顺利地参与讨论与交流.

(2)掌握预习要领

教师应提前两天将精心设计的预习提纲交给学生,并引导他们按步骤进行预习.

①初读材料以促进学生初步理解知识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这一环节的阅读中学会发现有效信息,结合各种情境的阅读与思考,尝试回答教材中所设计的问题,帮助学生从自主阅读与思考中对新知识形成整体上的了解,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教材中所提出的结论并适当记录自身的体会和感悟.

②细读教材

细读教材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例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进行理解与把握,使学生明白即将要学习的知识并主动进行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③精读重难点

预习与自学是有差别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预习受阻时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鼓励学生努力理解知识并及时发现问题,把握好预习的度并及时记录自身预习过程中的问题或思考.

④尝试练习

尝试练习其实是检验学生自主预习效果的有效手段. 学生在有效的课前预习中应该能初步理解、掌握新知识,一些简单习题或问题的解决能帮助他们了解课前预习的效果,且学生能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 此外,能令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获得了解,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也会因此完全得到凸显.

(3)写预习反思

绝大部分的学生在课前预习之初是不会提问题的. 教师面对这种情况,需要耐心与恒心,并及时做出引导和示范,以点燃学生心中的思维火花,使学生在模仿、尝试中学会写出自己预习过程中的疑虑和不解,并將这些问题纳入课前预习的主要任务之中,以获得更好的预习效果.

比如,笔者曾引导学生在“同底数幂相乘”这一教学中进行预习成果的展示. 学生对于“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这一运算法则是掌握的,不过仍有学生会问:什么是幂、底数、指数呢?底数不变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将指数相加呢?底数不同的情况下是否可以改变这种计算方法呢?同底数幂相加、同底数幂相除又应该如何计算呢?事实上,所有这些疑问的解决意味着本节课教学重难点都得到了解决.

3. 养成预习习惯

学生学会自主拟定预习提纲并养成预习习惯,意味着学生已经真正学会预习了. 认真看书、认真思考以及认真概括是这一环节中不可或缺的,借助课外参考书的帮助,很多时候也是必需的,这对于扩大知识面与提升能力来说尤为重要. 不过,自拟预习提纲对于学生来说肯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因此,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等问题,使学生掌握这种逻辑思维规律并学会概括新知识.

比如,有学生在“垂直”这一内容的预习中写下了以下心得:

(1)我知道了垂直的含义、垂直的性质、垂直在生活中的应用、垂线段的性质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所表示的含义,还知道了画垂线段的方法.

(2)我有疑问:画直线的平行线可以利用方格纸来完成,那么,如果要画某条直线的垂直线,我们又应该怎样画呢?线段、射线的垂线又应该怎样画呢?

学生在这样的预习中接触了新知识,并使探索欲望、自学能力得到了激发与提升.

分享理念引领下的预习成效

1. 更多的学生走上了讲台

展示预习成果这一环节令更多的学生走上了讲台,他们在讲述自身预习成果的过程中自身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其他学生及时的补充或追问会令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教师的适时点评会让学生结合自身预习感悟展开新的、更加深入的思考.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流也能令质疑环节更具生命力.

2. 教师的备课更加充分

教师要预设学生预习中的困惑与难点,并进行针对性的备课,精心设计专项巩固练习,并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对其备课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课堂参与更广

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充分的预习与课堂展示中都获得了机会,都能在预习成果的展示中提出自身的疑惑,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明显提升.

4. 问题贯穿课堂始终

整个课堂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生的疑问、教师的追问、学生的提问都是学生思维碰撞发出的声音.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兴趣习惯
上课好习惯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