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重庆市大健康产业营收占全市GDP比重约6.7%,已成为重庆市支柱产业之一。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提升了全民健康意识,催生出更多医疗健康需求,也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新一轮市场机遇。我市大健康产业基础和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和瓶颈?发展大健康产业应向哪些方向着力?在各地争相发展大健康产业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能级?重庆党刊(CQDK)全媒体特邀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戴明,重庆市中医院(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党委书记王守富,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黄春基,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医药处副处长孙清华,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探讨。
CQDK全媒体:当前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现状如何?
戴明: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健康重庆2030”规划》《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实施方案》《重庆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等系列文件,加快推動大健康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全市大健康产业营业收入约6000亿元、增加值达1580亿元(初步统计估算),占全市GDP比重约6.7%。二是各类健康服务业供给不断丰富。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1万个,旅游资源单体1.5万个,养老机构1430所。三是市场更加活跃。社会办医总数617个、占全市医院总数72.8%,近3年新增血液透析中心、病理诊断中心等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55家,健康产业领域市级及以上科技平台上百家。四是智慧健康全面起步。“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名医诊所”、智慧社区和智慧养老等新模式涌现。五是健康产业集聚融合趋势增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总数达到154家,森林康养旅游、温泉康养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迅速。
王守富:从医疗机构来审视,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与现状呈现为四个特点:一是服务体系完备。构建起从综合医院到中医、妇幼、儿童、精神卫生等专科医院,从城市三级医院、区县基层医院到乡镇(街道)卫生中心、社区与村卫生室的四级防治体系。二是拥有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295家。三是服务队伍齐备。全市现有卫生技术人员22.4687万人,其中,医师83307人,正高职称2147人,副高职称以上8407人,中级以上18687人。四是服务能力较强。全市现有三级甲等医院36家。为满足群众就医与健康需求,市政府规划在全市建设三级(甲、乙等)医院共70家。
黄春基:重庆市拥有陆军军医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两所实力强劲的医学高等学府,有数量、质量在全国均较为靠前的药品研发机构和大型医药企业,有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良好的信息化技术支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康养环境,具备发展大健康产业的良好基础,应该也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这一朝阳产业。
孙清华:重庆在生物医药产业(含医药、医疗器械等)方面,曾是全国六大医药产业基地,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2019年,全市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36.4亿元,同比增长10.4%。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医药企业178户,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有57户;有11家生物医药企业在沪深交易所上市,在全市上市公司中的占比超过20%。重庆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备一定优势:一是医疗机构数量较多,全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524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36家。二是原料药产业具备一定基础,全市现有可药用天然气化工产品3000多种,中药材资源较为丰富,有享誉国内外的道地药材35种,中药材总蕴藏量160余万吨。三是科研体系初步形成,拥有国家级医药技术平台7个、市级医药技术平台50多个,拥有医药类高校4所。
CQDK全媒体:当前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和瓶颈?
戴明:一是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生物医药产值规模还不高,产业链和品牌特色不突出,健康产业新兴业态尚处起步阶段。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化,跨界融合不充分,健康产业企业总量不多且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三是技术研发能力不强,公立医院科研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王守富:与北京、上海、四川等全国省市相比,重庆医疗机构的科研学术、教学师资、救治能力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全国一流的医学学科较少。主要瓶颈在于:一是重庆还没有独立的中医药大学,中医药高等级人才的培养机制还没有形成,中医药高端人才偏少,优秀人才短缺。二是全市的医疗机构区域分布和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医疗发展不充分。三是缺乏整体规划与统筹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中医药材供给不足。以中药饮片为例,约70%来自外省市,无论是价格还是货源都受制于人。
黄春基:客观地说,重庆市存在医药科技领军人才较为缺乏,创新能力不够强,经费投入相对较少,支撑平台不够配套等突出问题和瓶颈,若不采取超常举措、加大力度加以突破,很难在全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竞相突围的格局中取得领先优势。
孙清华:一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在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发明专利、新药数量、研发新药数量等方面处于落后地位。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产业占比分别只有7.6%、6.1%(全国9.1%和9.8%)。二是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研发投入低,申报品种少,产业配套平台发展滞后。高端人才匮乏,在重庆全职工作的以院士等为代表的高端人才不足10人。三是产业发展软环境竞争力弱。我市没有一支专注于生物医药产业的政府引导的政策性投资基金。
CQDK全媒体:发展大健康产业,我们可以向哪些方向着力?
戴明:紧扣中央赋予我市的战略定位,综合考虑我市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和未来发展潜力,充分体现医疗、医药、康养联动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需求,把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总体定位为:全国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努力打造“一城三地”四大目标,即国家医学名城、西部医疗高地、国家重要医药基地和国际知名康养胜地。
王守富:随着重庆人口老龄化已超过20%并不断加快,以及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应更好发挥中医药在未病先防和疾病康复中的独特作用。在服务模式上,应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健康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在技术推广上,应突出中医适宜技术与科研攻关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的主导作用。
黄春基:重庆市发展大健康产业,我认为还是应把生物医药领域作为主攻方向。一是瞄准精准医疗的广阔市场前景,特别是在基于基因水平的精准诊断、基于靶向药物的精准治疗、基于医疗大数据的精准预防等方面,重庆具有人才和技术优势,应努力抢占发展先机。二是把医学检测检验技术和疫苗研发作为发展重点。重庆的医学检测检验技术和疫苗研发能力水平位居国内前列,在国际上也有重要影响,极有必要将快速高通量筛选、新型生物传感器研制、抗原工程技术等作为重点发展领域,集中优势资源,持续加强科技攻关和政策配套,打造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三是敏锐抓住罕见病防治和“孤儿药”研发这个独特领域。大力加强罕见病筛查和防治药物研发,将有可能在全国乃至全球罕见病防治领域产业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孙清华:一是在生物医药领域,建设“平台+项目”的生物制药产业化体系。重点推动重庆高新区Binex抗体药物产业化平台、巴南区智睿生物产业园等核心平台项目建设,带动我市生物制药领域整体发展。二是建设“品种持牌+原料药+制剂”的化学药物一体化生产体系。大力发展上市许可持牌机构,大力增强特色原料药、专业辅料制造能力,创建国家级特色原料药智能制造基地。三是建设以“BI(生物技术)+AI(人工智能)”为特点的医疗器械产品创制体系。四是建设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现代中药研发制造体系。鼓励发展植物细胞培养和提取技术,建设中药材植物细胞库,以标准化技术体系推动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五是建设“小型生物技术公司+风险资本+大型产业化服务平台”的创新发展体系。
CQDK全媒体:在各地争相发展大健康产业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能级?
戴明:一是突出创新驱动,打造国家医学名城。创建全国一流医科大学,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的优势重点学科和一流专业,研究组建重庆中医药大学;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实施大健康产业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深化与国内外专业优势明显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医疗机构合作,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链条。二是突出服务促动,打造西部医疗高地。培育一批具有高水平国际化服务能力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构建重庆“卫生健康云”基础服务体系,试点5G远程医疗专网。大力发展互联网诊疗、线上健康咨询、线上社区及居家健康管理等新业态。三是突出集聚带动,打造国家重要医药基地。加快建设西部重要生物药物产业基地;创建国家级特色原料药基地,建设国家小品种药(短缺药)生产基地;发展一批市级以上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和生态种植基地,做优一批“渝字号”特色中药材品种。四是突出融合联动,打造国际知名康养胜地。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康养小镇;打造“一刻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打造一批生态体育公园、汽车露营基地、山地户外体育旅游精品路线,承办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大力发展营养方便食品、功能性食品等健康食品,培育一批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健康食品品牌。发展健康信息档案、健康检测、健康干预、慢病管理等健康管理产业。
王守富:一是提高站位抓紧发展。从战略定位上,应把人民健康作为服务人民群众、增强民众福祉、巩固执政基础的千秋事业来做,而不是仅作为产业发展来抓。二是整合资源支撑发展。整合重庆中医、中药、种植三大科研教育资源,组建重庆中医药科学院,以此为基础,建设重庆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中医药科学院(大学)的人才、设备与技术优势,在全市开展中药材培育、种植、加工、产品开发、药品配送等服务。三是打通堵点加快发展。在技术创新方面,开展临床医疗先进技术及基层卫生适宜技术、公共卫生领域防控技术、中医诊疗技术、特色中药制剂,以及医疗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等研究与应用。在产业发展上,应基于中医保健康、中药保致富,引导中医及中西医医院共同组建医疗集团,通过医院集团、企业、农户搭建产供销产业联盟,有计划地种植道地中药材,推动中医药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四是加强统筹优化发展。坚持全市一盘棋,根据各区县具体情况,把观光旅游、产业发展、产品开发、健康养老有机结合,形成统筹规划、分布建设、共建共享的联动机制,防止供给过剩;健康产业事关群众身心健康、生命安全,要切实加强监督管理;要坚持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高端机构养老为补充,统一社区和机构养老的标准,加强管理,提升质量。
黄春基:首先,要实施人才引领战略,加大人才培养的内扶和外引力度,对顶尖人才及团队以“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等超常举措进行认定和支持。其次,要全力突出创新驱动,发挥重庆在大健康领域的特色优势,组织协同攻关,持续推出特色明显、效益良好、辐射面宽,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同时,要不惜大手笔投入,对于通过科学评估看准了的大健康领域研发项目,应着眼长远大胆投入,政策和资金都要长期配套、便捷高效,不能过于急功近利。此外,要大力加强支撑平台建设,重点是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医学大科学装置等国家级創新平台建设力度,加快建设西部医学中心、国家医药科技创新高地、国际康养胜地等,为重庆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
孙清华: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来谈。第一,要加快培育壮大四大产业集群。这其中就包括医药产品产业集群、医疗器械及相关设备产业集群、大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大运动(康养)用品产业集群。第二,要着力健全三个机制。一是健全大健康领域创新机制;二是健全药品及医疗器械临床上市支持机制;三是健全非药品(医疗器械)管理类大健康产品质量标准标识机制。第三,要切实做好四方面保障。一是加大政策倾斜。落实落细《重庆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促进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二是加强金融支持。设立大健康产业发展基金,创新企业融资方式,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多种渠道筹措发展资金。三是加紧人才支撑体系构建。组建重庆大健康产业专家联合会,加快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运管人才、青年技术人才,聚集形成若干高水平产业创新团队,快速拉升产业人才队伍层级。四是加快应用场景建设,大力开展“健康中国行动”,提高市民健康素养水平,加快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培育催生个人健康产品、健康食品、运动(康养)用品等消费新需求,促进产业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