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
汽车业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汽车的品牌价值和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使其成为各国在全球产业链上取得有利地位的关键。我国汽车产业从基础薄弱到逐渐形成品牌价值,经历了多年的打磨。
2019年12月,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发布了《2019年中国汽车贸易高质量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我国汽车业发展情况和汽车贸易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勾勒了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
报告指出,汽车工业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是全球出口金额最大的单一制造业。作为高技术、高附加值且易达成贸易规模的商品,汽车是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等主要国家和地区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对拉动全球货物贸易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2018年全球整车出口额为9800亿美元,占全球所有货物出口总额的5.1%,规模远超成品油、集成电路、手机和计算机等大宗商品。由于市场开放程度高、产业竞争力强,主要汽车贸易国家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国家来看,2018年,德国、日本和美国位列全球整车出口额前3位,分别占全球整车出口总额的18.6%、11.1%和6.2%。其中,汽车是德国和日本的第一大出口商品,是韩国的第二大出口商品。2018年,德国、日本和韩国整车出口额分别为1823亿美元、1085亿美元和408亿美元,分别占本国所有货物出口额的11.7%、14.7%和6.7%。我国整车出口额占货物出口额比重仅为0.6%,远低于全球5.1%的平均水平。
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汽车产品进出口规模稳中有升,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2000年以来,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性产业。2009年以来,我国汽车销量已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1位,近几年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比例接近30%。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18年,我国汽车产品[包含汽车整车(含成套散件)和零部件]出口金额为880亿美元,同比增长10.1%,占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比例达到3.5%,其中整车出口金额为151亿美元,同比增长11%。2019年1—9月,我国出口汽车90.2万辆,同比增长3.4%;出口金额为768.5亿元,同比增长3.4%。
报告认为,我国汽车贸易主要呈现4个特点,分别是:汽车出口规模较小、占比低,与我国全球最大汽车产销国地位严重不相称;竞争力较弱,出口产品附加值、利润水平不高;仍以直接产品出口为主,海外本地化生产刚刚起步;我国品牌乘用车对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较少,出口以發展中国家为主。
根据报告的分析,我国汽车品牌在国际上尚处于弱势地位。虽然目前我国整车出口以自主品牌车企为主,并在经济型乘用车、载货车、大中型客车等领域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与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汽车企业相比,我国品牌车企总体发展时间短,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足,技术研发和管理能力不强,国际化经营水平和品牌影响力有待提高。同时,在中国的外资品牌车企仍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出口动力不足,导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在规模和占比、附加值和利润率、出口方式和市场布局等方面,与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市场仍存在较大差距。
差距也体现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上。目前,我国整车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远低于我国货物贸易总体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据WTO统计,2018年我国整车出口额为157亿美元,不到德国整车出口额的1/10,分别是日本和韩国的14%和38%,仅占全球汽车出口额的1.6%。
报告认为,虽然吉利、长城、北汽和上汽通用五菱等少数骨干中国品牌车企已在海外投资建厂,但其余大部分车企在海外以CKD(全散件组装)和SKD(半散件组装)生产为主。我国汽车企业提供技术和工艺装备,收取一定的技术使用费并出口散件,工厂具体经营和产品销售等运营管理参与度较低,甚至有少部分组装生产的产品贴当地合作伙伴的品牌标签。由于企业海外投资规模小、本地化程度不高,长期可持续发展面临管理和经营风险。
总体来看,我国汽车行业起步较晚,国际市场竞争力仍有待提升,但近些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我国提倡“高质量发展”及汽车品牌和技术有所积累的背景下,汽车企业未来发展将更加健康、高效,在全球价值链上获得更好的地位并不是遥不可及。就如报告分析的那样:从总体上看,我国汽车产业已进入国际化发展阶段,汽车企业出口和海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出口方式正在由产品直接出口向本地化组装生产转变,本地化生产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海外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我国骨干品牌车企正在加快制定和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大重点国家市场布局,积极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