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军 谭阳晖 杨智强 王福好 凌明
冠心病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心肌缺血会出现心绞痛症状,最终导致患者发生心力衰竭。通常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为服用药物或对血管进行重新建构,但部分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后仍然存在心绞痛症状和心功能障碍,可以采取一些辅助性治疗方法,例如体外反搏治疗,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原理是在心脏舒张期将四肢和躯体的血液驱回心脏,使心脏血液充盈,缓解心肌缺血的症状。本文研究将体外反搏治疗应用于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并观察治疗后患者的心绞痛疗效及对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2 月~2019 年2 月收治的40 例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 例。纳入标准:确诊为冠心病或慢性心力衰竭。排除标准[1]:心绞痛症状起伏不定,出现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瓣闭合不全,血压>180/110 mm Hg(1mm Hg=0.133 kPa),心律不齐,有深静脉血栓,静脉炎症,有出血倾向,处于妊娠期,腹主动脉血管发生异常扩张,并且直径>5cm,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已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治疗,给予阿匹林50 mg,1 次/d,口服;硝酸异山梨酯10 mg,3 次/d,口服。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体外反搏治疗,采用P-ECP/TI 型氧饱和度监测型体外反搏治疗设备对患者进行体外反搏治疗,1 次/d,1h/次,治疗36 h 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2]:显效:症状完全消失或反复发生率降低>80%;有效:症状反复发生率降低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频率降低<5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治疗后心功能指标 在治疗后第6 周末对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进行监测,采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对局部皮肤进行深度清洁后,将监测仪的两极贴于患者的颈胸两侧,监测患者的CO、CI、SVI、ACI、VI、SVR、SVRI、STR。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85%高于对照组的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CO、CI、SVI、ACI 和VI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VR、SVRI 和STR 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n(%)]
表2 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比较(±s)
续表2
体外反搏的治疗原理是在心脏舒张期对患者的下肢血管进行加压,使主动脉的舒张压升高,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并且在减压时被压迫的动脉血管迅速扩张,周身血管血液的阻力减小,降低了心脏的后负荷,减少了心肌耗氧量,以达到缓解心绞痛症状的目的[3,4]。本次研究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体外反搏进行治疗,通过严格的心电和血压监测,加大利尿剂的使用,减轻了患者的容量负荷,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加用体外反搏治疗,同时采用彩超、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治疗过程中无心力衰竭症状持续发展、心律不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不良症状发生,表明了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体外反搏治疗安全性很高[5-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CO、CI、SVI、ACI 和VI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VR、SVRI 和STR 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通过体外反搏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脏血流动力学。肺动脉漂浮导管法(PAC)可以连续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被认为是监测患者心功能的金标准,然而,因为其会产生创口,因此很少被应用于临床监测[8]。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与肺动脉漂浮导管法关联性很强,并能够精准地进行监测,还能反复监测[9]。本次研究在监测心功能指标时,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比彩超监测的敏感度更高,说明无创血流动力学更适合于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指标监测,可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10]。
综上所述,采用体外反搏治疗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