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民 许环宇 刘锐芬 黄再萍 潘卓瑜
双相情感障碍属于慢性复发性精神疾病,患病率很高,具有复杂的临床症状,高自杀风险和死亡率是该疾病的临床特点[1]。而在双相障碍中,抑郁相所占时间接近整个病程的1/3。在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时,约有30%的BDD 患者会发展为躁狂相。rTMS 是一种非侵入性,简单且安全的治疗方法,目前已广泛用于许多精神疾病的治疗中。有关资料显示rTMS 可对BDD的治疗有不错的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以自愿和随机的原则选取BDD 患者38 例作为研究对象,探析对BDD 患者施以rTMS 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安全性的具体影响。研究内容归纳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自愿和随机的原则选取本院精神科于2017 年8 月~2019 年8 月 收治的BDD 患者3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19 例。观察组中男7 例,女12 例;年龄18~43 岁,平均年龄(31.5±6.8)岁。对照组中男8 例,女11 例;年龄19~42 岁,平均年龄(30.8±6.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拉莫三嗪治疗,治疗初阶段用药剂量为25 mg,1 次/d,持续2 周,之后剂量调整为50 mg/d,均在饭后用药。对于睡眠障碍者,可给予唑吡坦[3]。
观察组患者加以rTMS 进行联合治疗,持续治疗4 周。磁刺激由磁场刺激仪完成。①运动阈值(MT)的测量:MT 是通过在理想的头皮位置进行一次刺激以引起右第一骨间的外侧肌运动来确定的;刺激部位选择为左背侧前额叶皮质的相应部分,侧面至头顶部的平均距离为6 cm,前面离耳朵根部线约1 cm。MT 强度通过最低刺激力度判断,初始刺激选择为最大强度的25%,之后每次开始稳定增加1%,一直到10 次刺激中引起至少5 次外侧肌运动,这时的输出强度即判定为MT 值。②刺激参数:频率为10 Hz,强度为80%,30 次单脉冲组成1 串,34 串/d,每串之间间隔25 s,每天完成1020 次刺激。在第1~4 周的周一~五进行rTMS,1 次/d,共20 次[4]。
对照组患者施以假刺激治疗,持续治疗4 周。刺激方法为[5]:刺激参数和时间参考观察组,当切断线圈的电流时,患者仍然可以听到与真实刺激频率相同的“滴答声”。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HAMD 和CGI-SI 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评估比较。其中:①HAMD 评分越高表明患者抑郁程度越严重;②CGI-SI 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病情越严重;③治疗效果可分为无效、好转和治愈三种,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6];④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嗜睡以及食欲不振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 和CGI-SI 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D 和CGI-SI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D和CGI-SI 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 和CGI-SI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 和CGI-SI 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表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目前,使用药物治疗抑郁症虽然有着一定的疗效,但治疗时间较长,长期的药物治疗容易引起耐药性和某些不良反应。rTMS 的机理主要是通过改变磁场来刺激大脑皮层区域或偏远的大脑皮层区域,神经细胞借助产生的大脑感应电流发生去极化,从而发挥治疗作用。由于磁信号在经过颅骨时强度不会产生衰减,因此可以更加显著的作用于脑神经,该方法无侵入性和痛感,目前已逐渐成为抑郁症的主流治疗方式[7,8]。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rTMS 已经被广泛用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其主要机理是利用高频和低频刺激而产生不同的作用来治疗疾病。有报道称[9],通过rTMS 辅助治疗或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甚至治疗患者的抑郁情绪,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效果非常突出。
综上所述,对BDD 患者施以rTMS 治疗可以早期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好,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