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教育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2020-05-15 03:52刘长兴
天津教育·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教育学生

刘长兴

写在前面的话

自从十七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后,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一直处于“进行时”。但是,不管怎样,都充满了期待。转年,也就是2008年,我借“被”专栏的方便,发表了一篇《怎样的教育人民才会满意》,谈了些想法。如今,又写此稿也是思忖再三。我觉得,如果能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讨论更为深刻,应该不算“老调重弹”。于是,就选择了天铁教育这个一直萦绕于心的典型。因为,这个身居山沟、背靠国企的小区域教育,环境实在艰难,条件实在一般,但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还是走近了“公平而有质量”的目标,达到了当地渴望的“市区”水平,实在令人感佩。而且,这个鲜活的案例,大概也能算教育社会学的一个样本了。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中央的重要决策,连续三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这不仅令人感动,而且令人深思。这项要求对于教育这个巨大的工作系统如何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大概正因为如此,这些年这项要求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且不懈追求的目标。当然,其中“满意”这个关键词,更是为人们所热议:究竟怎样的教育,人民才会“满意”?从各种传媒带来的众多信息中可以看出,大家的认知和思考不尽相同。这其中有一个叫作“河东区天铁教育中心”的单位,经过多年探索给出的“答案”,确实值得研究。

提起“天铁教育中心”,自然要先说到“天铁”。它的全称叫做天津铁厂,还有个代号叫做“6985”。天津人对这个代号似乎更感亲切。无论在哪儿看到或是听到,自豪感总会油然而生。因为,它记录了50年前的一件大事:为了国家的战略需要,当年的8月5日,中央批准天津在河北省涉县这块“飞地”,建设一座现代化的钢铁企业——天津铁厂。谁能想到,就在太行山的山沟里,这场大会战拉开了大幕……接着,又有谁能想到,就在铁水流出、鋼花飞溅的时刻,为几万名职工的子女建设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也将成为“6985”的组成部分。建厂时的“先生产,后生活”是为了加快企业“上马”,可一旦进入正轨,“生活”真的不能缺位。每个职工心里都有一杆秤,诸多生活问题摆在面前,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孩子上学问题,而且只能在当地上学。咱们不断讨论的“教育优先”,其实早已无需争议。

实话实说,天铁虽属天津,但是天津“够不着”;天铁虽在涉县,但是涉县“管不了”。唯一的办法——“自己的孩子自己抱”。可能这也正是那个时代大型国企普遍自己办学的动因所在。于是,随着以当地原来三个山村为基础的天铁生活区逐步建成,坐落于其中的神山、黄花脑、庞岐三所小学一起开学;于是,随后分担初中和高中任务的天铁一中和天铁二中也陆续落成。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不久的天铁职工大学,在大量职工急需“热补”学历的情况下,硬是“挤出”空间,附设了中职专业,成为后来有效调整高中阶段“普职比”的重要杠杆。应该说,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厂区”教育体系。从此,天铁教育中心的前身——天铁教委作为这个厂区的教育管理者,整整运行了40年。

随着这个厂区教育的逐步完善,天铁职工便沉浸于孩子“有学上”的幸福感之中。要知道,这是一种不仅优越于天津,更优越于涉县的幸福:这里,所有孩子都有同等的权利——12年“一贯制”,保证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业;这里,所有孩子都有同样的“优惠”——毕业就能就业,保证成为“二代”天铁职工。更重要的是,这里,从领导干部到一线工人没有区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机会均等,教育公平。

然而,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当变化悄悄走近这个地处“封闭”、其实非常“开放”的厂区时,天铁职工又有了新的想法:咱们的企业是天津企业,政策是天津的市区政策,学校应该达到天津的市区水平,甚至应该成为市区“重点”。有的职工更加直白:天铁的学校必须高质量。显然,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竞争,他们有些坐不住了。尽管对这种“竞争”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是谁也挡不住他们期望值发生的新变化——从满足“有学上”的幸福感,到期待“上好学”的焦虑感。而“质量”正是这种焦虑感的源头所在。地域的“封闭”使他们少了一些选择的机会,社会的“开放”却强化了他们对“质量”的追求。当然,他们心里的质量,与国家要求的质量,应该不是一个内涵。此时,他们似乎更看重的是学校教学、学科成绩、升学结果。虽然,这是对“质量”的一种误读。但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应该可以理解。因为,这是他们心里很难跨越的一道坎儿。曾经贡献了青春的职工,必然更加关心孩子的未来。何况,他们也不属于“业内”,实在是情有可原。反观“业内”,情势又将如何?直至今日,炒作何时停过?家长就是家长,他们一定会通过自己的认知对所关注的事情进行判断。于是,正式公开的中考、高考信息,便成为家长甚至全厂检验天铁教育质量的标尺。每年,职工会问,领导会问。尽管这个质量的标尺,并不代表质量的全部,但是它确实反映出“质量”的重要方面。后来,连初中、高中的全市学科结业考试,也都被拉了进来。当然,这也是一种进步,毕竟视野又宽了一些。不管怎样,他们需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感受得到的“质量”。对于刚刚立起个儿的天铁教育来说,面对期望值又有提高的天铁职工,化解他们的焦虑感,增加他们的幸福感,已经迫在眉睫。为“会战”而生的天铁教育,只能顺势求变,也必须顺势求变。于是,顺势求变成为他们的唯一选择。这些年的实践表明,天铁教育由保证“有学上”,到转向满足“上好学”的历程,正是顺应企业快速发展之“势”,求得追赶市区教育之“变”的一次质的飞跃。

顺势求变,其实很难,“外人”难以想象,自己心里清楚。天铁教育和市区教育根本不在一个“量级”。就拿教师队伍来说,谁都知道这是办好教育的重要基础。尽管支撑这支队伍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有两个因素是谁也绕不开的:一是师资来源,二是专业发展。可是,天铁教育偏偏这两方面都处于弱势:师资基本来源于天津郊县、外地农村和企业“收编”的当地农村学校。学历则多为中师毕业,少有大专以上。原因很简单,那时大型国企、市区户口的“身份”,对于这些人来说,还是有相当的吸引力的,于是,“中师”教中学,这种市区根本不被允许的现象,在这里也只好这样了。至于专业发展,说得好听一点,只能依靠“校本”。原因也很简单:天津本该负责,可千里之远如何落地。无论是送“研”下厂,还是送“训”下校,到时能有人“点卯”已属不易,来回四天,工作一天,就是一周。这时间谁搭得起?真的是远水难解近渴。天铁教育的顺势求变,只能依靠这支“乡村”教师队伍,自己“突围”。

“出路在于思路”,这是最近几年人们的一句口头禅。然而,天铁人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经意识到了。那时,他们面对困局,为如何顺势求变,确定了一个基本思路:落实国家政策,面向全体学生,抓好两件大事。明眼人一看便知,头一条是方向,第二条是理念,最后一条是策略。“方向”自不必说,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他们不管外边怎么“炒”,也不管家长怎么想,自有一定之规——“质量”是素质教育的质量,政策面前不能含糊。“理念”是工作行为的灵魂。“面向全体学生”之所以成为全球共识,因为它揭示了客观规律。为此,各校都向家长公开承诺:“一个都不能少”。他们绝不是为了跟风,更不是为了应付,而是要以此作为工作行为的“准星”,凝聚自己的队伍。说真的,就凭他们的“实力”,敢有如此承诺,确实需要勇气。学生虽说总数不多,但是来自四面八方,有一个得收一个;教师队伍虽说不大,但是才组建起来,进了门就上讲台。然而,天铁教育从上到下,就是有种内在的感动:职工把孩子交给咱们,是相信咱们能把所有孩子全都教好;企业把教育交给咱们,是信任咱们能保整个铁厂人心稳定。“策略”其实是方法层面的有机系统。他们提出抓好两件大事,即: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天铁教育虽说是一个厂区教育,其实就是区域教育。虽然规模很小,也算一个体系。尤其是,此时的天铁教育刚刚步入平稳状态,工作总要有个轻重缓急。顺势而变也是一样。如何把群众最关心的事情首先做好,至关重要。他们知道,职工和企业最为关注的是“质量”,此质量并非彼质量。有的家长甚至挑明:“成绩得上去”。他们更知道,这种认识存在局限性,甚至功利性。但是平心而论,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于这个常年在山沟里奉献的职工群体,应当更加理解。所以,帮家长先跨过这道坎儿,至关重要。同时,借此契机,借劲使劲,转变教师观念,规范教学管理,改革教学方法,正当其时。此外,还有利于把课外活动融入其中,引导家长结合孩子成长,对于“质量”进行更加全面、深刻的思考,顺势形成学校与家庭两股力量合流的相辅相成之势,引领学生步入“在成长过程中成人,在成人基础上成才”的轨道,实现全面发展。进而推动天铁教育依据国家要求,实现全面提升。

为了回应全厂职工的期待,天铁教育先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反复进行论证。首先对自己做了一个明确的工作定位:瞄准市区,全面提升。这里的所谓“市区”,指的就是河西区。用他们的话说,“跟进河西比较‘有根”。这是一个谨慎而又大胆的选择,其意甚深。一则,当时的河西区教育上升势头很猛;二则,企业力推,代表了职工意愿。天铁的创业精神,特别是每个职工的工作状态,似乎都已成为天铁教育必须追赶教育强区的信心和动能。所谓“全面”,其实覆盖面很大,不仅涵盖两件大事,而且囊括每个方面。不管怎样,天铁教育的这个定位,从课堂教学改革开始,全面催化了自身的嬗变。

回味这里的课堂教学改革,虽不轰轰烈烈,倒还扎扎实实。特别是面对长期的传统与现代之争,天铁教育能一直保持“理性”,非常值得深思。在他们看来,处于微观改革层面的课堂教学,尤其需要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但绝不能在这两者之间搞绝对化。因为,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意识到,传统的未必全不行;现代的也未必都万能。只有符合规律的,才是好的经验。他们认为,关键是实事求是地对待两者的各自优势及其内在联系。其间,天铁教育的整个队伍异常活跃,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提高兴趣、加强直观、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到有效互动、技术支撑、关注差异、学会学习……大家都在以不同的视角,检视以往,思索现状,讨论对策,表达观点: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对教学规律的深入探索,既不该喜新厌旧,也不能厚古薄今;如果传统和现代两者融合互补,可能另有一番天地。于是,他们沿着“在思考中学习,在比对中选择,在实践中整合,在验证中归纳”的路径,探寻着更加适合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应该说,天铁教育这种务实求真的态度,的确非常难得。因为,在中外理论大潮面前,保持理性思考,实在比较稀缺。

由于他们的课堂教学保留了传统的好经验,融入了现代的新成果,最终整合成为更加适合自己的基本模式和系统策略。这个着眼“整合”达成“适合”,立足“适合”进行“整合”的过程,始终指向一个目标,就是高效率和轻负担的统一。于是,从小学到高中,自主学习的思想成为这里一以貫之的课堂之魂。他们坚信,任何学习活动,内因都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外因都要通过内因对学习发挥作用。尽管这一观点如今不大提及,但它作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后台”依据,确实道出了教与学的本质。天铁教育的改革实践也已证实了这个观点: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之中,课堂教学就能实现高效,学生负担就不重。于是,从小学到高中,自主学习的思想催生了相应的基本教学模式。谁都知道,初中学段教学难度最大。入学,学生正好赶上人生第一次重要变化——青春期。难怪有人这样形容:“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这句话贴切而生动。初中毕业,学生必须经历人生第一次严峻考验——中考。难怪有人这样形容:虽说属于水平考试,但是依然很冷酷。这话有理更有情。为此,他们引进了“学案导学”的经验,因为它比较接近一般学生的学习方式。经过一番应用、改造、试错、归纳,逐步形成了“三环六步”教学模式。即:在“定标一达标一验标”三个环节的基本框架下,每个环节安排两个教学步骤:“定标”环节,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明确目标,重温旧知。“达标”环节:自学互助,质疑释疑;点拨提升,实践训练。“验标”环节:监测评估,交流反思;总结归纳,系统升华。整个流程体现了先学后教、多元互动、当堂巩固、完成建构的自主学习过程。从此,教师走出了“满堂灌”的误区,学生也进入了“我要学”的境界。彼此共同创造了一个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的新局面。全市的督导评估中,天铁一中成为随机听课极少赢得“全A”的初中之一。有人说,这不就是“顺杆儿爬”吗?此话不假。但是,立的什么“杆儿”,谁在“爬”,怎么“爬”,才是此中“秘籍”。由于是学生在按照一定学习规律,而且是自己努力往上爬,那么,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而且包括力量和智慧。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因为它叫“学习力”——终身学习的能力。于是,从小学到高中,他们把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对策。一方面义务帮扶学习困难的学生,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系统跟踪和精准辅导,学生们各得所需,各有所获。他们知道,市区家长应对这种状况,会“配合”学校去找培训机构“辅导”,而这里的家长只认学校,学校也只能自己“消化”,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他们说,这两类学生都是“潜力股”:前者上去了,会缩小差距;后者提高了,会凸显优势。这些看似浅显却深刻的观点,正是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教学观念的转变,带来了教学方式的改变。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天铁的教学质量走出山沟,直奔市区。根据连续多年权威部门公布的“可测”数据,他们以其明显的进步,不仅印证了改革的成果,而且向天铁职工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在学生接受的12年教育中,一无流失,二无留级。其义务教育阶段一直保证百分之百的合格率。中考结果的走向,也由20年前超过全市平均线,到近15年超过市区平均线,并始终保持“普职比”的合理区间。其高中阶段的教育质量取得明显突破。天铁二中在历年保持全员通过会考的同时,高考成绩不断攀升,“本二”和“本一”的比例,已经在10年前就“闯”入了市重点校的第二梯队。而且,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被“985”“211”高校录取,真正实现了跟随河西的发展定位。在此,让人联想到一个故事。10多年前,天津市教委曾经提出一项招生改革的重要举措:规定“市五所”每年按照配额面向远郊招生,实行寄宿教育。尽管配额有限,但是优质资源通过这样的再次分配方式,进一步强化了教育公平。此举出台以后,情况可想而知。谁都希望享受这个政策“红利”,天铁教育也在其中。但是,三年过后,这里居然放弃了配额。没有行政命令,完全家长自愿。原因很简单,回过头来一比,出去的还不如留下的——孩子是进了“市五所”,却没有达到升学的预期。当然,这种预期是否科学尚待另议,可家长的心态无法扭转。有人分析,说是“水土不服”,但是不管怎样,这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天铁厂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佐证天铁教育的质量水平。

后来,春季高考的政策又为中职学生冲破了升学的“天花板”。孩子们一旦看到“条条大路通罗马”,进取意识和学习热情自然就会进发出来。于是,他们又抓住这个机遇,调整课程,改进方法,帮助这些学生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些年,这里的中职学生几乎每年都是全部被高职院校提前录取。如果往大处看,它对于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同发展,发挥的作用更加可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取得如此大的突破,完全是在“正常”状态下进行的。所谓“正常”,就是一律以国家政策为准。说句老百姓的话:没有邪的、歪的,全能摆上桌面儿。他们认为,抓教学归抓教学,但是抓教学不等同于抓“升学”。一方面要开齐开好课程,另一方面要减轻课业负担。说真的,两个方面叠加起来更不容易。特别是地处偏远的学校,“理由”似乎更多;特别是在这个信息化社会,坊间传闻作用真的不可忽视。比如,在“不问过程,只问结果”的误导之下,学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早已不是个例。说实话,谁也不可能天天在那儿盯着。天铁教师们说得好:完全靠自觉。“自觉”这两个字就是定力,一种执行政策的定力。在这里,各校就是以这种“自觉”,完成每个“规定动作”。他们认为,教育政策体现国家意志,天铁教育属于国家的教育,这是一个基本逻辑,谁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偏离这个逻辑。大概这就是产业工人的特质: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做老实人。

最令人振奋的是,这个执行政策的定力,又转化成改革的动力。于是,在这里,开齐开好课程首先成为他们的“自觉”。其实,是否开齐开好,标准就是一个:如何对待“非考”学科。因为,落实考试科目,谁都非常“自觉”,根本不用关注。不占用其他科目课时,不弱化其他科目要求,才是“自觉”与否的标准。只要列入课表,就不能再有“弹性”。所以,就连社团活动,学校也会“自觉”安排,而且肯定妥妥当当,做到时间、地点、内容、教师四落实。当然,他们和众多山沟里的学校一样,起始阶段的社团活动水平可想而知。但是,他们内心似乎有着一种天生的不服:自主开发活动资源,聘请家长参与指导,面向社区展示成果……这些年,就是以这样的“不服”,愣是把社团活动办得风生水起。不仅项目由低端走向高端、由傳统走近现代,而且,同样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于是,在这里,减轻学生负担也同时成为他们的“自觉”。都说质量和“减负”的矛盾不可调和,甚至有人把这种矛盾形容为“天敌”。见过一个简单的统计,国家为“减负”行文不下数十次。究竟执行得如何,大家都心里有数。但是,他们并不这样认识:矛盾确实存在,主要原因还是教不得法,由此影响了教与学的效率,导致了“课上损失课下补”。为此,他们提出一个解决办法:控制作业,倒逼改革。这种好像来自企业的思路,在他们的坚持之下和探索之中,有效的方法和有序的模式应运而生。从小学到高中,基本形成教师当堂教会、学生当堂练会的良性循环,既保证了课程方案的落实,又保证了学生课后的休息,包括自主的休闲和合理的睡眠。这些年,天铁各校没有“遭遇”负担过重的举报,不能不归功于“控制作业,倒逼改革”。用他们的话说,他们就是以两个“自觉”,演绎着自己认定的教育。

就在全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时候,天铁教育还时刻记挂着课外这个更为广阔的平台。这里是学校教育的平台,更是学生成长的平台。在他们看来,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最好的自己,也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他们离开母校以后,应该留下比上课更有趣味、比考试更有成就、更值得自己回味的记忆。

其实,他们把落实课程方案、管住课业负担同步纳入课堂教学改革的用意,就是想给学生腾出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干点“别的”,开阔视野,发展潜能,进而打破“以成绩定质量”的困局,形成一个“讲全面、求质量”的更大格局。为了阐明这一思想,他们在“课内打牢基础,课外培育特长”这句老话儿的后面,加上了“彼此相辅相成,助力全面成长”,并且,先后建立了两个具体操作机制。其一,是学生社团与校本课程相互融合的课外活动机制。经过这些年的深入实践和不断完善,这个运行机制显现了明显优势。它不仅保证了按照学生需求配置的各个社团活动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加系统、方法更加适切、评价更加有效,而且满足了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自己投入学习实践、自己管理学习团队的愿望。这个近似于“选课走班”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你在社团活动时走进校园,会看到,学生按照社团活动“课表”,准时走进为自己量身订制的学习空间。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课外”课堂里,或阅读,或讨论,或操作,或排练……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他们迫切需要的营养,开阔着知识视野,开发着个人潜能,充实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为此,教师们把学生社团习惯性地称为“第二课堂”“特色课堂”。虽然并不新潮,倒也非常实际,毕竟它属学习之“场”。当然,满足学生社团的学习需要,需要提供相应的专业教师。特别是这种“按需配置”的社团活动,学生的需求又常在意料之外,师资短缺问题随时都会发生。于是,他们“发明”了“外聘制”和“走教制”。“外聘制”,就是聘请具有专业特长的职工,进校任课指导;“走教制”,就是整体统筹、各校协商,跨校兼课,共享资源。其实,对于天铁各校来说,社团活动如此全面铺开,难点不止一处。硬件、软件都有先天不足。但是,不管怎样,他们还是凭着那种精神,干得风生水起。其二,是特长发展与成就展示相互融合的课外活动机制。随着学生社团的全面铺开和逐步深化提升,学生的特长凸显出来。开始,他们在一年一度的学校艺术节、体育节上展示成果。渐渐地,学生觉得“不过瘾”了,学校觉得受局限了。于是,他们提出开展从小学到高中的区域“六赛”系列活动。通过赛读、赛说、赛写、赛算、赛演、赛画,这些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项目,为学生的兴趣爱好、潜在特长得到系统培养,开拓更多的途径,创造更好的条件。在这样的精准辅导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是怎样在擅长的领域中认识自我、展示自我、挑战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的成长经历;全厂职工也看到了孩子是怎样以更愉快的心情、更有力的步伐,把学习的视角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厂区,又从厂区延伸到全市乃至全国的发展过程。

自2009年正式启动“六赛”以来,他们根据学生要求,“六赛”下面的小项不断增加,日益丰富。“赛说”,有演讲、辩论,而且分汉语、英语。“赛算”,也由传统的珠心算发展到以数理逻辑为依托的机器人、计算机、人工智能、工程设计等。尽管并不非常高深,但可感受其中的科技含量。“赛演”,已经涵盖了器乐、声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多种艺术门类。器乐演奏里既有民族的,也有西洋的,葫芦丝、萨克斯、陶笛、提琴、钢琴、电子琴、古筝、吉他等不一而足,让人大开眼界。声乐表演中包括了美声、民族、流行三类唱法,像模像样,“疑似”专业。“赛画“,也由国画、油画、版画等传统品类,发展到动漫、商标等现代创意。

在读书大赛、写作大赛中,各校“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主题教育活动贯穿始终。大量优秀作文被报刊选登,有不少还被选送参加各类作文大赛,均获优异成绩。勤读书、善思考、多练笔的良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在绘画大赛中,一幅幅充满童趣、充满幻想、充满活力的作品,表达了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至今,已有近二百人次荣获全国和市级奖项。可别小瞧了这些孩子。一名四年级学生用一首动感十足的流行歌曲《展翅飞翔》,可以点燃全场热情。伴随着那极具穿透力的长音,一下子把演出推向高潮,现场欢呼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跨界”展示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自编、自导、自演,边弹、边唱、边舞,串烧曲风、Rap、R&B,表演形式和风格可谓多种多样,表现了无穷的创造力。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进入决赛的学生累计超过两千人次,获奖学生将近一千人。比赛现场吸引了大量观众互动。其中,不仅有学生家长的亲友团,还有厂区居民、一线职工、企业领导,不少人还会应邀登台助赛。大家共同检阅和见证着天铁孩子的成长。如今,“六赛”活动已成为最受学生喜爱的课余活动、最受厂区关注的社会活动。

“六赛”使一批学生脱颖而出。因而入读全国各类艺术院校的学生也在逐渐增多。就是那些“业余”的,也丝毫不让“专业”。2014年,徐剑秋登上了《中国好声音》的舞台,这位腼腆的大男孩,以一曲《我好想你》征服了亿万观众。2015年,李轶凡考入北京大学,其出众的主持才能、独特的主持风格,经过几场活动,就被师生誉为“金牌主持”,各大社团争相聘用。2017年,就读于天津大学的张炜华亮相于《中华好诗词》华北赛区,以前三甲的的成绩入选全国总决赛。班主任回忆:“从小开朗幽默、才华横溢。每年暑假都会回母校作助学演讲,深受同学追捧。”同年,朱思琦考取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第一时间打电话向老师报喜。老师回忆他的头一句话就是,“在小学就参加‘六赛。凭着数学天分,屡夺‘赛算桂冠。”课外活动进一步坚定了学校对全面“质量”的信心:每个学生都是人才,“多元智能”就在眼前。课外活动也改变了家长的观念,在厂区形成了共识:孩子的幸福,除了学习成绩外还有很多别的。发现他们的优势,成就他们的优势。

天铁教育的故事,确实值得研究。思来想去,起码有三个方面,给了人们深刻而朴素的启示。

第一,是办学宗旨。这些年,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断深入。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他们愈发认识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是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有机结合。于是,他们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保证公平,提高质量”为基本标准;以“校长专心、教师尽心、学生开心、家长安心、企业放心”为基本要素。应该说,这正是他们对办学宗旨的具体解读。

第二,是教育方向。说白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持续“博弈”,焦点就在于此。天铁教育对这个问题一直非常清醒,始终坚持素质教育。于是,他们概括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观点:“一个孩子不能少,一个方面不能丢。”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德智体美劳融为一体”的实践研究,进一步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值得关注的是,“德育工作,雷打不动”已经成为天铁教育的鲜明标志。他们认为,“跟党走,听党话”是天铁职工的特质,也是天铁教育的精神。引领学生传承父辈这种“基因”,就是自己的光荣使命。

第三,是改革创新。这是天铁教育的不懈追求。顺势求变所带来的新想法、新做法,其实都是改革创新的成果。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巨大动能。除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外,教育管理在改革创新的推动下,显现出更大活力。“集团办学”概念还没“出生”,就已经实施“集团办学”的天铁教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思想:学校发展重要,区域发展更重要。区域整体性谋划,学校创造性实施,是一条捷径。公平而有质量,两者密不可分。你的孩子成功了,我的孩子也成功了,大家的孩子都成功了,这才是最大的公平。孩子成功靠的就是质量,既有相同的质量,又有不同的质量。相同的质量靠全面发展,不同的质量靠优势潜能……于是,他们推动了基础教育各个学段的衔接,开通了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动,而且,“衔接”和“互动”既实质又系统,由此也带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了区域的学校文化。

天铁教育不敢称之为样板,但可以是一个样本,一个值得研究的样本。因为,它确实让人们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程中,感受到了落实公平与提高质量的内在联系和一些规律。

最后,不得不提到陈自鹏。这位天铁教育的CEO,虽然已经退休,还要写他几笔。因为他曾经是天铁教育的代表人物。当年,他从中师毕业就一頭扎进“6985”,一干就是40年。他先是从英语教师到中学校长,亲历了天铁教育的艰难发展;后又从天铁教委主任到教育中心主任,亲历了天铁教育划归政府。尤为可贵的是,身份多次转换并未丝毫改变他的初衷。他带领着管理团队,实现了从追赶市区到比肩市区的目标,向天铁职工交出了满意答卷;向河东区政府奉上了优质“资产”。他至今还是天津教育界的传奇人物。先是通过自学,完成专科、本科的学历教育。其问,出版了上百万字的英语教学专著;被评为天津市特级教师。后来,继续自学,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其间,又受聘天津师范大学任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被评为天津市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自学“成瘾”的他,以独有的学术根基,把读书、写书和教书结合起来,在实践、学习与研究中愉快徜徉。

有人说,陈自鹏是教育家,可谓实至名归。因为,他和他的同事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多年如一日,“身在井隅,心向璀璨”,的确很不简单。

(责任编辑:吴淑媛)

猜你喜欢
教育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特意和故意
教育漫画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