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趋势下新媒体网络新闻编辑的转型

2020-05-15 15:00宋恒蕊张合斌
新闻爱好者 2020年4期
关键词:把关人智媒转型

宋恒蕊 张合斌

【摘要】当前,随着网络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新闻编辑行业无疑面临着由现代信息带来的巨大挑战。然而,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立足于整个互联网生态,国内有许多传统主流媒体都进行了极为显著且成功的新闻编辑转型实践。通过对智能化趋势下的网络新闻编辑与传统新闻编辑的转型差异对比,简要分析当下网络智媒化的趋势对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和新闻编辑行业转型的挑战和发展机遇问题,以此提出部分具有可行性的策略。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媒;创新;转型;把关人

2017—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中两度提及“人工智能”,如今AI早已成为互联网生态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这预示着中国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在未来几年将成为推动中国新媒体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核心力量,代表着新闻媒体在中国开始步入智能化阶段,信息服务升级推动下的生产新布局结构即将诞生。许多传统意义上的网络新闻编辑管理工作的模式已经逐渐被互联网企业所淘汰或改写,在新媒体不断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智能化媒体发展的巨大趋势已经势不可当。与此同时,网络新闻编辑原本循规蹈矩的职业生存法则也将继续面临着诸多变数。[1]

一、从新媒体时代到智媒时代网络新闻编辑的变化

(一)信息处理重点突出、明确且智能化

在Web1.0的潮流中崛起的传统网络新闻编辑是在“采编分开”的生产流程制度下进行工作的,他们更侧重于内容的管理,从确定选题,到开展策划,再到稿源组织、稿件修改、标题制作等,这些全部都是围绕“内容”二字来展开工作的,且在此过程中职权分明。[2]然而,这一状况在融媒体时代以及正在兴起的智媒时代,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如今的网络融媒体编辑既要管理好内容,同样也要管理好渠道,也可称为传播平台(如小红书、微博、抖音等),他们需要其熟知各种传播渠道的特点、适合传播什么样的信息内容产品,以此来做好传播渠道的选题策划,以及以多种形式呈现的内容策划。

(二)编辑思维多元跳跃但趋于理性化

人工智能的到来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网络新闻编辑能够解放出来足够的劳动力,不必花费大把的时间在采集信息和统计数据上,而是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更有价值的社会创造和舆论引导方面。但是,这对新闻编辑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将会做出更大的调整,毕竟人工智能是人工创造出来的程序编码,目前还仅仅只能够对简单的天气、财经等数据新闻做出简单的整合,而在人文导向方面,还是需要新闻编辑灵活运用各类信息,将社会人性更加理智并清晰地挖掘出来呈现在世人面前。

(三)编辑个人能力提高且更加专业化

所谓的“智媒平台”在人工智能时代全面来临后,将有能力且十分高效地完成大部分信息内容的生产工作,以及各种传播内容和渠道的管理。然而这并不代表人工智能将要取代人工编辑的所有工作,而是需要将算法技术统计得出的信息汇总并传递到一个充满灵气的个人那里,需要通过编辑人员的大脑加工才能够形成新闻媒体想要呈现出的最终成品,人脑在这里恰恰起到了一个统筹的功能。因此,在智媒趋势下,网络新闻编辑的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内容和渠道的管理,而將偏向智媒信息处理平台的管理和人与机器的合作,这也就要求未来的网络新闻编辑需要具备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知识。除此之外,还要精通各项专业化媒介融合的信息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该项工作。

(四)内容呈现丰富多样、立体且技术化

随着新闻编辑个人能力的不断完善与提升,新闻信息呈现的方式变得更加立体与多元。VR、AR甚至MR技术的加入,让原本发生在天涯海角的新闻只需智能化编辑的编码代入就可以瞬间呈现在用户的面前,加上可视化穿戴设备的应用,体验者就可以成为新闻事件中的一名跨越时空的见证者。这一切不仅需要新闻记者敏锐的观察和专业的采访,还要有人工智能敏捷且广泛地搜集相关数据信息以便后期的分析处理,更离不开智能化趋势下新闻编辑人员身临其境般的描述,再现场景,以此引发用户对新闻事件的兴趣和共鸣。人工智能下的可视化新闻,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撑来提升客观性与严谨性,更需要的是在特定场景下,新闻编辑人员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感机器所感触不到的温度,化冰冷的数字为温暖的故事。

二、网络新闻编辑在智媒驱使下做出的转型

(一)百度新闻:和“我”来聊一聊今天的新闻

近年来,许多网络科技公司依靠其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新闻编辑带来了新的呈现方式,以“百度新闻”App新推出的“聊新闻”功能为例,他们的新闻内容便是通过用户与智能AI机器人之间的聊天呈现出来的。当用户进入该界面后,只需将其所关心的新闻事件关键字输入聊天框内,系统智能AI就会将该新闻要素进行搜索整合后,将较为准确的信息推送给用户。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极大发展的现代社会,同一件新闻事件,往往会有大量新闻媒体进行的各方面报道。由于立场和角度不同,用户往往难以做到窥斑见豹,甚至时常迷失在信息洪流之中,产生迷茫之感。如今互联网技术通过简单的算法,整合汇聚相关新闻信息,并通过AI智能语言编辑,以更口语化的方式,将最核心的新闻内容变成通俗易懂的“聊天”,从而更好地满足互联网用户对于新闻的需求。

通过“聊新闻”功能的出现,可以窥见传统的网络新闻编辑希望通过新颖的引导与推荐、利用高互动性的线上对话方式来吸引年轻读者沿着多个相关新闻事件的重要方向获取信息,持续阅读下去,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阅读深度与广度。

(二)《人民日报》:智媒环境下,依然要与读者在心灵深处相遇

2018年,《人民日报》曾陆续推出了不少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新媒体营销产品。“我的军装照”以及“习近平的元旦问候”等代表作皆为国人所瞩目。其中,“我的军装照”H5体现了极大的互动性与趣味性:用户通过上传自己的正面照便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结合成为一名二三十年前的革命战士,极大地体现了中国民众对战争时期军人形象的认同感,具有十足的社会宣传与教育价值。同时,在智媒形式的驱使下,以《人民日报》为首的主流媒体作为极具影响力的新闻信息发布平台,在他人口中“即将面临失业”的新闻编辑却毫不畏惧时代的挑战和打击,反而将之视为是一种对自我专业水准的提升机遇。除了创造出各种融合媒介形式的产品外,更是在文笔转型上大放异彩。人工智能的局限,就在于它无法创造出编程以外的文字编排形式与表达入口。因此,《人民日报》近段时间在微信公众号上的新闻推文经常以“小切口、大局面”的独特风格吸引大批读者,从而与读者在内心深处达成强烈的社会共识。

(三)央视新闻:当剪辑师遇上人工智能,AI剪辑无所不能

作为一名新闻视频的编辑人员,“剪辑师”是行业赋予他们的专属名称。2019年大阅兵,中国的繁荣昌盛与军事实力举世瞩目,在数以万计的官兵整齐亮相在世人面前的同时,央视新闻的AI剪辑师也在国庆70周年的阅兵报道中完成了自己的首秀,以全新的姿态接受了全世界用户的检阅。

从输入路线到记录动作,央视新闻的智能剪辑导演和工程师是AI机器人完成工作必不可少的支撑。首先,导演和编程师们会将“九三阅兵”时视频拍摄产生的多路信号载入系统,让AI机器人产生对阅兵线路的认知,让它了解什么是“方队”、什么是“装备”,并了解每一句“稍息”“立正”“向右看”意味着什么。这样的“训练”需要一个月左右,之后,AI机器人便可以准确地识别拍摄线路中多路信号正在发生的内容及意义,并对其进行分类与重组,由此,AI剪辑的运作流程也就应运而生,同时拥有高效敏捷这一极大优势,也就是说,一般观众在电视机前看到的阅兵画面都是导演在现场进行切换剪辑的,每个方阵、梯队的时长大概只有20多秒;而随着AI剪辑机器人的加入,人工与智能剪辑师们就能够充分地利用每一路信号并对其画面进行完整组接,从而使每个方队、方阵经过天安门时的全部过程能够完整流畅地展现出来,时长可达1分钟以上,且对于AI剪辑师来说,1-3分钟就能自动成片,节省了极大的人力与财力。

AI技术加入后,其产生的视频剪辑产量相较于人工剪辑将实现几何式的增长,且伴随着其算法的高密度性,其识别画面的准确率也将达到人类难以达到的水平,大大提高了效率,解放了视频新闻编辑队伍中的大量人力。新闻视频编辑从而也就可以节省大量精力,从而专注于其他更加具有编辑思路且精细化的视频产品制作上,如阅兵仪式后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爆火的“主席阅兵时的车牌号意味着1949—2019”这样能够打动人心的新闻产品。

三、智媒时代给网络新闻编辑转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新闻编辑部分工作内容的权利让渡,促使其加大对专业信息掌握的深度与广度

2017年年底,新华社研发出了中国第一个人工智能新闻服务平台——“媒体大脑”,充分向全世界彰顯出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极大的优势,利用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将数据与其他信息高效率收集,智能化地跟踪实时新闻变化,并可以将新闻的相关数据实时整合。这项系统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做数据分析,通过可视化绘制的形式,为人们提供编辑稿件、视频、音频等数字化方式,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工作效率会得到极大提升。这代表着新闻生产逐步摆脱单一文字,走向视频新媒体时代。综合来说,智能化机器操作有利于简化编辑过程,对传统新闻产生的高强度机械劳动有很好的释放作用。但与此同时,新闻编辑如若想要继续在这一行业长久地生存并发展下去,就需要与人工智能共同进步,转向更加高深的新闻生产专业化领域,为读者带来更加独特生动并具有动态性的新闻报道。

(二)数字智能技术提升编辑工作难度,促使新闻编辑强化与技术团队的合作传播

其实,在智媒时代的环境下,一般的新闻编辑与人工智能技术之间的关联性并不大,但是专业新闻报道的智能发展,带来了新的编辑业务问题。另外,对新闻编辑人员群体来说,技术性要求不断提升,内容性编辑人员却没有同步增长,甚至出现一种持续减少的现象,分工细化问题逐渐突出。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国际知名报纸为例,其编辑部经过划分为“实时新闻编辑部”“突发新闻编辑部”后,甚至将程序员招纳为编辑部成员,目的就是拓展传统编辑工作范围,建构多资源整合型工作模式。[3]

(三)用户私人化定制意识强化,促使新闻编辑在精准化推荐中加强文字功底

当前,现代社会的新闻生产已经顺利渗透人工智能相关技术,这正是新媒体时代带来的网络新闻编辑新方向,形成自动化网络新闻业务数据采集模式。其具体流程效率极高,为网络新闻编辑提供了很好的快速吸收有效信息空间,特别是在搜索、归纳、分类原始新闻素材方面,可以同步实施用户分析,根据算法为用户提供相关搜索内容,这就是小众化用户精准定位的功能,传统编辑掌握内容分发权力、信息输送决定权的现象一去不复返。[4]在这样的环境下,用户逐渐开始适应这种随时随地可以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但是也会被这些有算法推荐的内容质量感到失望,陷入无穷无尽的过滤气泡中而无法自拔。这时,也就需要网络新闻编辑及时提高自身的文字功底,通过撰写出人工智能无法生产的优质文章吸引读者,并将一种与时俱进又不断优化的新闻理念传递给更多的用户,从而达到与人工智能共同进步的效果。

(四)高效快捷的智媒运作催生海量同质信息,促使新闻编辑注重有效信息的深度整合

随着算法技术的普遍应用与推广,越来越多的媒体只需花费一定的资金投入,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信息来源并进行机械化的信息加工与发布,催生出大批高重复性的同质化信息,被裹挟在“信息茧房”中的用户便逐渐意识到自己每天都在接受大同小异的信息,这将会严重威胁新闻媒体以及新闻分发平台的影响力。因此,在智能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需要凸显新闻专业主义的调查性报道、深度分析和评论作为报纸的内容主体,即“传统媒体要由‘信息媒体走向‘意义媒体”。智能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广泛性、迅速性等方面更具优势,因此传统媒体应该转向内容层面的深度开发,例如对碎片化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体现报道现象背后的本质等,努力从信息生产者变为意义生产者。

人工智能技术是媒体生存无法逃避的挑战,作为新闻生产环节的重要“把关人”,只有真正能转换专业思维的新闻编辑者,才能正确理解、使用人工智能技术,适应现代化业务发展形势,完成“人机共生”的媒体发展要求,展现出当代互联网新闻编辑与时俱进的核心竞争力与价值。

[本文为2020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政务新媒体应用中的困境与破解之道研究”(编号:202400410301)、2020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政务新媒体的评价考核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编号:2020-ZZJH-098)、河南工业大学“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014YWQN15):移动互联网促进政府形象管理创新研究之成果]

参考文献:

[1]胡宁娟.新媒体环境下J市广播电视台发展战略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6.

[2]冯永香.略论新形势下的报纸编辑工作[J].学理论,2011(14):183-184.

[3]郑晓迪.报业转型的他国经验:自“付费墙”观察[J].重庆社会科学,2017(4):99-106.

[4]关秀峰.智媒趋势下新闻编辑思维的转向与拓展[J].传媒论坛,2018,1(22):32-33.

(宋恒蕊为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学生;张合斌为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系主任,副教授)

编校:郑〓艳

猜你喜欢
把关人智媒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智媒时代新媒体副刊的出路在哪里?——以封面新闻人文副刊为例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智媒时代,新技术如何为新闻报道赋能——新华社AI合成主播在新媒体报道中的运用效果分析
智媒时代新闻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转型
“智媒高速”在天津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应用设计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沣芝转型记
印度电影“把关人”受贿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