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献珍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向两者协调发展的“双赢”转变,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发展地带,又被称为“能源流域”,煤、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黄河生态文化传播,对指导黄河流域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黄河文化;生态文明;能源流域;可持续;水资源
黄河发源于青海,流经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等9省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重要“能源流域”和经济地带。其中,被黄河环抱的鄂尔多斯盆地,煤炭、石油、天然气储量位居全国第一。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黄河的治理和生态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将黄河生态文化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通过黄河生态文化传播,引导黄河流域的能源开发行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好环保优先政策,走科学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推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黄河生态文化传播对油气行业的影响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生态保护处于“被动”状态
黄河生态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来到郑州邙山,察看黄河防汛形势,反复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显示了毛泽东同志明确的黄河生态保护意识。但是,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百废待兴,人民生活生产物资匮乏,农业生产水平低,人们对黄河的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当年的首要任务是战胜粮荒、让人民填饱肚子,黄河中下游地区又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区,为了扩大粮食生产,水土资源的利用超出了黄河的承受能力。
黄河中上游的煤炭及石油开发,同样处于较低的水平,因受当年的技术水平及思想观念的限制,祖国又急需能源支撑经济发展,大干快上,产量创新高是工作的重心。石油开发过程中,基本上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性措施,石油钻井队伍搬到哪里,就在原地挖个池子用来盛放钻井液,施工结束后,就地填埋,区域生态遭到破坏,废弃物产生了二次污染,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严重,对土壤、地下水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出现“开发一片,污染一片、破坏一片”的局面,留下环保隐患。由于人们长期以来一味向黄河索取生活、生产资料及化石能源,黄河生态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二)“科学发展观”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0世纪80年代前后,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促使我国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国际环境中,因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迅速,生态环境问题也暴露得非常突出,1984年12月3日,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的农药厂发生爆炸事件,该事件导致45吨毒气外泄,近两万人死亡。在国际社会引起极大关注与恐慌,联合国多次召开会议,将碳排放、大气污染作为头等大事提出。在国内,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够协调,部分企业缺少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愿意在环境保护设备方面增加投资和加强管理,出现经常性偷偷排污现象,以牺牲和破坏环境谋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针对越来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党和国家顺应历史潮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坚决避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森林法》《草原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环境保护推向法制建设轨道,使黄河生态保护真正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003年7月,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思想,核心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胡锦涛同志就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指示:“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党和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我国生态保护向着规范化、系统化、法制化、国际化迈进。
这期间,我国对重大环保事件加大打击整治力度,依法合规和环境保护意识在能源企业不断增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走绿色发展之路,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以及先进技术的运用,油气开发作业中采取了多项环保措施,给盛放钻井液的池子铺垫防渗布,降低污染土壤的风险,钻井过程中,对地表500米深下入表层套管,彻底與地层水隔离开来,避免污染地下水的可能。
(三)“五位一体”生态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升华,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奋斗目标,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并于2018年3月11日将生态文明写入我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纲领,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总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要求,2014年3月到河南兰考县调研,专程前往焦裕禄当年防治风沙取得成功的东坝头乡考察。2019年先后到甘肃、河南专门调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等相关工作。黄河生态保护进入了黄河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为黄河生态文化建设与传播指明了方向。
黄河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不断完善的《环境保护法》的出台,对能源行业造成较大冲击,中国石化作为央企,肩负保护环境的重任。为了进一步加强绿色环保,成立了碧水蓝天计划。2013年至2015年,中国石化投入228.7亿元,实施了包含803个环保综合整治项目的“碧水蓝天”计划,这是中国石化史上规模最大的环保治理行动。
环保不达标绝不能生产,中国石化员工的环保理念发生了质的跨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石化华北石油局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使用更加节能环保的设备,运用架设的网电,使用电动机取代传统的柴油发动机;运用天然气发动机替代燃油发动机,起到了较好的节能减排效果。在油气井钻井施工过程中,运用“钻井液不落地”技术,让钻井液循环利用,钻井岩屑全部外运再利用,施工结束后还要种上植被,恢复地形原貌。
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流域”,煤炭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仅鄂尔多斯煤炭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就分别占全国的1/6和1/3。鄂尔多斯盆地内石油资源量为85.88亿吨,已探明储量达15亿吨。目前,盆地年产油气当量超过7000多万吨油当量,远远超过大庆油田,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油气老大”。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如何做到既保護生态环境,又实现高质量发展,盆地内能源行业持续进行不断探索,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明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目标、任务、措施责任和计划等,保护草原地质环境,恢复生态环境及保护生物多样性,使被损坏的和拟损坏的土地达到综合效益最佳状态。努力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煤炭行业边开采边复垦
2016年,在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中划定的162个国家煤矿矿区中,有58个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黄土高原,这一区域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内蒙古头道水文站的年输沙量多年均值达到1亿吨,而潼关水文站的年均值高达9.8亿吨,黄河流域的煤矿环境治理直接影响黄河生态。
鄂尔多斯准格尔能源集团联合科研院所展开课题攻关,采取边开采、边复垦的模式,就是把开采区域的岩石、黄土,转移到已经完成开采的区域,像农民犁地一样一层层翻过去,修复过程中尊重原始地质结构,最大限度减少挖煤的破坏。同时他们还通过对多年开采后留下的露天煤矿进行了复垦,截至2018年,共完成复垦总面积达2740公顷,种植各类乔灌木6500多万株,地表植被17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达85%以上,矿区复垦率达到100%。
经过多年生态建设,露天矿区生态景观焕然一新,原来沟壑纵横的地貌不见了,大部分地貌看上去和草原没啥区别。通过不断探索生态改善方法,也让煤矿企业找到了“采—复—牧—园”多元协同发展的方向,对开采后的矿区进行修复后,发展了现代农牧业,饲养了1700多头牛。2017年,准格尔能源集团申报了准格尔国家矿山公园。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带动农牧产业发展,逐步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二)天然气开发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鄂尔多斯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有着“满盆气、半盆油”说法,盆地北部丰产天然气,国内第一大气田苏里格气田,以及中国石化的大牛地、东胜气田,均处在黄河流域的环抱之中。其中,大牛地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毛乌素沙漠腹地,气田的开发,极易造成植被破坏、沙丘流动,给生态环境带来损失。
毛乌素沙漠距离北京较近,沙漠植被极为稀少,这里常常受到沙尘暴侵袭,直接将沙尘席卷至北京,给大气环境带来严重污染。2003年,大牛地气田正式进入规模开发后,中国石化华北石油局坚持环保优先原则,在开发过程中,力争做到“开发一片,恢复一片”,确保水土保持与植被修复。
气田钻井作业中,每年要产生几十万吨的钻井岩屑,这一直是气田开发行业最为难办的问题,2017年,中国石化华北石油局与当地政府联合,用钻井岩屑烧制城市用的环保透水砖,为气田钻井岩屑找到了最好去处,实现了企业与地方双赢。气田在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地层水,通过生物净化,用于钻井、压裂等施工作业,做到了循环再利用,降低了气田开发成本,每年可节省水资源50万立方米。
每年4月份,中国石化采气员工还参与当地政府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为大面积沙漠种上绿色植被,并承包700多亩的树林。在中国石化与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沙漠中的植被逐年增多,种植的沙柳、樟子松等植物覆盖了沙漠。植被的增多,每年的降雨量也逐年增加,雨量增多,又帮助了植被的生长,野生动物也在增多,珍稀动物遗鸥、沙鸡经常在沙漠积水池面戏水,野兔、狐狸常常横穿气田马路。
2017年,中国石化大牛地气田累计产气300亿立方米,同年跨入国内十大气田之列。毛乌素沙漠变成了绿洲,实现了大气田开发与植被生长和谐共生。
三、弘扬黄河文化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黄河流域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10%左右,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支持黄河流域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流域内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助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一)天然气开发助力当地精准脱贫
气田开发惠及当地民生是中国石化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秉承这一宗旨,首先让当地享受到气田开发成果,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支持。同时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出贡献,在全国年产超过30亿立方米的十大气田中,黄河流域鄂尔多斯盆地内有4个。2015年进入规模开发的中国石化华北石油局东胜气田,位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境内,2018年底至今,日产气400万立方米,基本全部在杭锦旗消化,除满足了4个液化天然气(LNG)加工生产企业外,还向当地制砖厂和玻纤厂稳定供气,并保障当地10000多户高度分散的农牧民生活用气,极大提高了农牧民生活品质。这些企业每年向当地政府上缴税款1亿余元。企业的用工基本都是当地人,有力创造了就业机会。中国石化华北石油局以及系统内施工单位,每年共计上缴给当地税收近1亿元,气田开发队伍入住当地后,给当地的酒店、餐饮及相关服务业注入极大活力。2019年,杭锦旗天然气产业给地方带来的财政收入占该旗总收入的10%以上。2012年之前,杭锦旗是国家级贫困县及内蒙古自治区贫困县。东胜气田的开发,为地方经济腾飞做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8月,杭锦旗全面退出了贫困县行列。
(二)为黄河流域经济带输入清洁能源
中国石化华北石油局开发的大牛地气田位于陕西与内蒙古交界处的毛乌素沙漠,2005年实现了向北京供气,为绿色奥运做出了贡献。2007年5月,大牛地气田成功向郑州供气,日供气量逐年增加到70万立方米,截至2020年3月初,累计向河南郑州供气14亿立方米。满足了民用及加气站消费,支持了郑州“煤改气”工程,为改善河南空气质量做出了贡献。
2010年,中国石化建成了榆林至山东济南的输气管道,源源不断向黄河流域沿岸输入清洁能源,截至2019年底,累计输入气量300多亿立方米。满足了鲁、豫、蒙等大华北地区上亿户居民的生活用气,成为中国石化重要的资源战略阵地之一,为能源清洁使用,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8年,大牛地至东胜气田建成联通两大气田的输气管道,实现了两气田的互通互输,并通过地方企业建成的输气管道,向宁夏银川一大型发电企业供气,改变了长期使用煤炭发电的历史,对保护大气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8年11月15日,中国石化鄂尔多斯—安平—沧州输气管道一期工程正式投用,日输气能力可达1000万立方米。鄂安沧输气管道工程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大型能源项目,全长2293公里,设计年输气能力达到300亿立方米,最大日输气量9000多万立方米。这条管道西起陕西神木,东至河北沧州,途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河南,主供资源为中石化华北石油局常规天然气、陕晋两省煤层气等。项目建设对沿途所经省市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带动作用,是落实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治理大气污染、调整能源结构相关政策的重大举措。
(作者为《中国石化报》驻华北石油局记者站副站长)
编校:王 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