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故事讲述能力的实践思考

2020-05-15 08:31胡净
江西教育C 2020年2期

胡净

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是每个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积极顺应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中年级安排了较多篇幅的故事类文本。如何充分运用故事性文本的特點,推动学生讲述故事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紧扣教材文本特点,在学生理解困难处、障碍处搭建学习内在支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以适切方法为支架

讲述故事是一项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首先发展对文本内容的深入解读能力,要有深厚的阅读积累,而且要经常进行实践,才能真正具备讲述故事的能力。为此,教师就要避免采用机械、生硬的课文讲述方法,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巧妙的点拨与引领。学生在教师指导和自身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有效发展讲述故事的能力。

以教学《后羿射日》这篇神话故事为例,教师在学生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先组织学生自主讲述该故事。在讲述时,由于细节相对复杂,很多学生的讲述显得比较笼统。这就暴露出学生在讲述故事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此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为此,教师先让学生回忆之前所积累的讲述方法,并从故事的内容、教材的编排等方面出发,激励学生自主选择讲述故事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尝试紧扣故事细节、关键词句,借助课文配图、自主绘制示意图等方法,对故事进行了精彩的讲述。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刻意指导,而是先给了学生广阔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抛开压力讲述故事。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暴露的问题进行有效引导,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讲述故事的能力。

二、以整体融通为手段

想要发展讲述故事的能力,不能使思维拘泥于某一环节,而要有发散思维意识,要有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为此,教师需要充分考量教学版块、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与衔接,设置梯度,分解故事讲述的难点,从而逐步有序地达成提高学生故事讲述能力的目标要求。

以统编版教材《蜘蛛开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整体性阅读与具体识字的过程融合,在此过程中整合故事讲述教学。首先,教师组织学生从整体文本入手,梳理蜘蛛前后开了几次店的经过,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几个关键词,帮助学生构建对文本的整体认知;其次,对生字词进行分类,一类为“蜘蛛”“长颈鹿”“蜈蚣”,一类为“换”“蹲”“跑”,一类为“寂寞”“简单”“累趴”,指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分别将这些生字词卡片张贴在黑板上,与板书融为一体,对故事的发展情节进行梳理;紧接着,要求学生对照黑板上呈现的故事情节框架,以课文内容为基准,梳理哪些故事细节是黑板上没有呈现出来的,然后引导学生补充进去,使得学生讲述出来的故事既有整体情节的体现,又有生动的细节表现。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两次融合手段:一是框架与细节的融合,保障故事讲述过程的整体性和细节性;二是讲述内容与生字学习融合,以使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以融入感受为核心

讲述故事是倾吐表达,需要以理解感知故事为基础,学生要想讲好故事,前提是必须读好故事。这里所谓的读好故事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第一,能够理解故事的情节,即文本大体上说了什么;其次,能够紧扣文本表达的细节进行感知,并对这些细节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最后,能够透过文本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要想读好故事,教师要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凸显其基础作用,让学生在深入解读的过程中提取核心信息,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在这种多元化整合过程中,能够让学生讲述故事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还以《蜘蛛开店》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够关注并认识到蜘蛛开店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细读文本中梳理蜘蛛开店之前的不同想法,并圈画其中典型的关键句,从而认识到,其实蜘蛛开店的想法很简单也很淳朴,但考虑问题时也就相对草率。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关注蜘蛛三次面对顾客时的反应,紧扣“用了一整天的工夫”“足足忙了一个星期”“吓得匆忙跑回网上”,感受蜘蛛匆忙而草率地开店所带来的后果。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对文本形成自己的感知与体悟,在讲述故事时就能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

从这则案例就不难看出,讲述故事并不是要机械地照搬课文中的内容,更不是全程复述课文内容。学生作为一个具有鲜明主观意识的生命个体,在认知体验的过程中有着浓郁的生命感受,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感受,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体悟融入到讲述过程中,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讲述。

讲述故事无论对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是对学生的言语表达,都有积极的促动作用。为此,教师需要在理解学生特点和实践体验的基础上,架设牢固的认知性支架,为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助力。(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