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罗
杭州有个小学生,眼下在读六年级,我们且叫他小胖吧。小胖每天放学,不是去补习班,也不是去运动场,而是飞奔回自家的厨房。等到爸妈下班回家,小胖已经准备好了一桌好看又好吃的晚餐。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情景已经持续了三年之久。小胖从三年级萌发对厨艺的巨大兴趣之后,就保持着放学回家先做饭的习惯。照理说,小胖的爸妈应该感到欣慰、自豪,因为自己的孩子孝顺又勤劳。
但是,孩子放学回家做家务,在今天关于“好孩子”的考评体系中是未被纳入的。相反,小胖的妈妈还很忧虑,因为小胖的学习成绩。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小胖的数学只考了1分。小胖不只是数学差,其他学科的成绩也很差。从三年级开始,小胖的考试成绩就一直稳居全班倒数第一。
3年来,小胖的母亲四处寻求帮助。在全部尝试无效之后,小胖的父母终于将目光转向了儿童医院。经过医生诊断,小胖在学习上确实有注意力缺陷。
故事说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在医生的提醒和班主任的筹划下,小胖所在的班级专门为小胖组织了一次展示厨艺的班会。平时被人轻视的小胖,展示了令同学们刮目相看的手艺,很多同学当即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借助这样一次班会,小胖收获了极大的自信。有了自信,小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很多自卑的孩子来说,他们缺少的正是一个建立自信的起点。很显然,小胖不可能在学业上找到这样的自信起点。而他对厨艺的迷恋,既可能是兴趣使然,也可能是在逃避现实。
医生、老师和父母,实际上做了一件事,即把小胖在厨艺领域的自信腾挪到学习领域,让小胖收获同学的認可、认同。学校里的学习,其实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种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同学们认可小胖,愿意帮助小胖,不随意嘲讽小胖,这就是小胖有所进步的根本所在。
对小胖所在的班级来说,为小胖举办一次班会,让其他同学刷新对这个“学渣”的认识,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教育。其他同学会意识到,对人的判断不可使用单一标准。
我并不能预测小胖今后的人生将何去何从,但从我的经验出发,觉得他的父母学历不高,经济能力有限,对他可能反而是一桩好事。假如小胖的父母出身于名校,又戴着完美主义的面具,那么小胖的厨师梦大概会被强行丢弃,各种高价的补习班还将相继扑面而来。
所以,父母愿意认可医生的诊断,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是个“学渣”,愿意支持孩子从事普通的职业,这是孩子最大的福分。在此基础上,如果小胖所在的班级、学校能够不完全以学业竞争为目标,给小胖这样的“学渣”更多的自我发展空间,那么这样的班级、这样的学校则有可能创造奇迹。
对父母来说,接纳自己的孩子成绩不优秀,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能力。对于那些毕业于名校、手握重权或重金的父母,接纳自己的孩子是“学渣”,更是一种极为宝贵的品质。
摘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