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勘
日前有网友称,早上如常刷天气预报,结果被中央气象台的一番操作惊呆了,中央气象台官微居然明确表示:“天气预报是不准的!”
为何中央气象台不维护自己的权威性?事情起因是,上个月,一位演员发微博说自己出海玩帆板遭遇台风遇险,还好人没事。有部分网友留言:台风没被预测到,是中央气象台的重大失职。但经查,这并不是台风,只是一种强对流天气。于是,中央气象台发长文回应,解释了天气预报为何不百分百保准,有特殊需求建议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临近天气预报,同时学会看气象雷达图,相信科学。
网友留言的剑拔弩张,被中央气象台的回应巧妙化解。中央氣象台不像过去那样以权威部门自居,摆出一副神圣不可质疑的面孔,而是承认天气预报并不全准,又尊重了对方需求,用科学理论、证据来解释如何看待天气预报的准与不准。政务微博,又向生动和有趣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心理和感知上指出天气预报和其他一些预报的准确度,有一种定向思维的局限性。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天气预报就是要准,否则没有预报的必要。而准确的预报在人们看来是理所当然,反过来,不准确的天气预报,在人们看来就是气象预报部门的失职,将局部的不准确扩大和上升为大部分甚至全部的不准确。
所有的预报都不会是百分之百的准确,这是一个常识。但是,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预报天气的技术手段日益先进,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会大大上升。这从天气预报的发展中可以看出。
我们现在采用高分辨率运行模型,并在预测中输入多个变量,处理更多的涉及天气的相关数据,创建更精确的大气图表,做到最接近于实际的预测。即便如此,天气预报领域既有蝴蝶效应,在大气中还有2×1044的分子在随机运动,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预报。因此,在对待天气预报上,公众一是要有平常心,二是在追求更高准确性的时候,需要多做一些功课。例如中央气象台提出的,看临近天气预报和学会看气象雷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