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鹏
科学不是发生在“真空”之中的,它嵌合在各种社会文化情境之中,同时也影响着各种因素的动态变化。
科学传播也是一样的,它的存在和出现必然有其独特的情境,它受到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这些社会文化因素。因而科学传播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建设,并且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待科学传播。
如果像玛雅·戴维斯等人建议的那样(重新想象科学传播研究,把科学传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对待),那么,我们就需要把科学传播的视野拓展到科学文化的层面上来。
首先,有必要讨论一下我们所谓的科学文化是什么。通常来说,科学文化是科学共同体内的文化,它包括但不限于科研的规范、科研伦理、科研论文的撰写与发表等方面的要求。而我们讨论的科学文化应该是全体社会的科学文化,也就是形成大多数人关注科学、谈论科学,甚至是追求科学的文化。虽然这也是某种共同体文化,但却是一个更大的共同体,或者说是人类共同体。后者可以作為前者的一种扩展,或者说出圈。
其次,科学传播应该把促进科学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科学传播会借用文化中的重要因素和表征,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这就难免会让科学传播与文化产生交集。另一方面,通过科学传播来促进公众的科学素质提升,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奠定智力基础、知识基础、科学基础,这同时也是在奠定文化基础。同时,科学文化的不断完善与丰富,也能够为科学传播的发展提供更加友善的社会环境。
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虽然应该从科学文化建设的视野来看待科学传播,或者说用科学传播来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但科学文化目前还没有成为主流,虽然正在成长为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得到了很多的关注,这实际上讨论的或关注的焦点在于科学在社会中的位置,毕竟科学不是脱离于具体情境的,以及科学与社会到底是什么关系,当然也包括科学如何反哺社会,社会如何支持科学,笼统地说,这些都是科学文化需要研究和考察的议题。
“科学传播不仅是为了提高公众的素养,更希望科学精神的具体内涵为公众所理解,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公众的心灵之中”。 这就需要把科学精神中的求真务实精神,理性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内化为科学文化。同时让科学融入大众文化,成为公众文化日常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让科学摆脱“独自打保龄球”的状态,并且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文化氛围和环境,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