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汉友
我们知道,在书法中的每一个笔画均由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组成,每一个过程的完成都有自己相应的方法即笔法来完成,这些笔法的完成是在合理的势法应用下完成的。
在正书、行书、草书的三种书体中,草书应用的笔法最全面。在草书的书体中,王羲之草书的笔法应用具有其标准性、全面性和代表性,同时又有最高的公认度,所以,下面笔法和笔法势的分析以王羲之墨迹本法帖中的例字为主。
什么是“凌空取势”?这个问题在许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口中常常提及。在这里,“凌”的意思是:“高出,如凌云”。那么“凌空”就是高出空间,这个空间在这里就是纸面,那么一定是高出纸面上的位置,凌空取势的意思就是在高出纸面上的空间内取势。见图1分析。
图1 凌空取势图解
图中A是起笔取势的位置,也是起笔位置;B是取势完成位置和行笔的起始位置,C是毛笔入纸位置。B 位置相当重要,毛笔到达位置时取势已经完成,形成笔法势,在这里可以有停顿,以显示“势是静态的特性”。自此位置是行笔的开始位置,C 只是行笔过程中和纸面首次接触位置,C 以后开始在纸面上留下笔迹,这也是攻势过程。所以有锋的笔凌空取势入纸笔迹一般是露锋(露毫)的,但露锋的方式不同,可能是中位露锋也可能使上位或者下位露锋,这是由“势是有方向的特性”决定。如图1 凌空取势图解中,从A 位置到B 位置的取势过程中在B位置形成的势,就决定了行笔方向必然是从B位置到C位置。在这个意义上的露锋(露毫)起笔方式严格的讲,应该是空中起笔。
严格地讲,只要有露锋笔迹存在就有凌空取势或者凌空收势笔法的应用,所以也可以说凌空取势的效果一般是露锋(露毫)起笔或收笔(图2)。
图2 《寒切帖》“劳”中点画凌空取势中位露锋起笔方式
露锋(露毫)起笔的方式又分为上位露锋起笔、中位露锋起笔、下位露锋起笔。如图3至图8。
图3 《远宦帖》“知”中的横画的下位露锋起笔方式
图4 《游目帖》“此”中的竖画的上位露锋起笔方式
图5 《上虞帖》“今”中的点画的上位露锋起笔方式
图6 《远宦帖》“并”中的撇画的上位露锋起笔方式
图7 《远宦帖》“忧”中的横画的上位露锋起笔方式
图8 《游目帖》“游”中的捺画的中位露锋起笔方式
由上面图例中分析可知,每一种笔画的露锋起笔方式就都有上位露锋起笔、下位露锋起笔、中位露锋起笔三种方式的可能,但是,“竖画的上位露锋起笔、撇画和横画的下位露锋起笔”三种起笔方式却很少见,我们经过书写实践后会发现这三种露锋起笔方式不容易操作,原因是不符合常态的书写习惯。但是,正是这种不易出现的笔法,往往就是我们按照笔法的书写规律写出新的笔墨效果的创作方向。
图9 《妹至帖》“羸”中横画的折笔起笔方式
图10 《初月帖》“远”中横画的折笔取势起笔方式
图11 《远宦帖》“下”中左点笔画
图12 《初月帖》“远”中捺画
图13 《妹至帖》“须”撇画的折笔取势起笔方式
图14 《远宦帖》“为”中撇画的折笔取势起笔方式
图15 《远宦帖》“怀”中竖画的折笔取势起笔方式
由上面图9 至图15 分析可知,不论点、横、撇、捺的起笔方式均可以用折笔取势起笔,折笔取势起笔往往是在上一笔的基础上书写的,上一笔的收笔同时又是下一笔取势的过程。折笔取势起笔的笔墨效果是方笔的效果,和切笔取势起笔的笔墨效果不同,见图16分析。
图16 切笔取势起笔和折笔取势起笔笔墨效果比较
由图16 比较可见,采用切笔笔法势因素和折笔笔法势因素取势起笔的笔墨效果虽然都是方笔的效果,但切笔取势是明显地露锋起笔方式,折笔取势是几乎不露锋的。
折笔取势的特性决定了起笔方向是直线,其取势方向和形成的势方向相反,形成的势方向与行笔方向相同,形成较大的笔力。以《初月帖》“远”中横画的折笔取势起笔为例,取势行笔方向是向左下方向,而其折笔取势形成的笔法势方向是右上方向。
图17 《初月帖》“阴”中横画的切笔起笔方式
图18 《远宦帖》“不”中点画和《寒切帖》“十”切笔取势起笔方式
由图17和图18比较可见,切笔取势起笔的效果均露锋。
以上横画和撇画的露锋切笔取势起笔均是上位露锋切笔取势起笔,竖画的露锋切笔取势起笔是下位露锋切笔取势起笔。
横画和撇画的下位露锋切笔取势起笔、竖画的上位露锋切笔取势起笔方式不常见,但按照书写规律是可以写出来的,这也是我们笔法创作的拓荒地,如用左手书写竖画的上位露锋切笔起笔就比较容易,大家可以试一试。
中位露锋切笔取势起笔在理论上是有的,但在实际书写的实践中是无法操作的,这是由起笔取势的合理性决定的。
在《上虞帖》“见”中竖画和《游目帖》“眉”中撇画的切笔取势的方向不同,造成的笔法势的方向不同,因而形成了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行笔方向,见图19。
图19 《上虞帖》“见”中竖画和《游目帖》“眉”中撇画的切笔取势形成的笔法势分别为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同等条件下,切笔取势形成的势能量不如折笔取势形成的势能量大,切笔取势方向决定着其形成势方向,这个势是静态的,即符合势的三大特性。
图20 《寒切帖》“遣”中竖画顿笔取势起笔
顿笔取势起笔又分为露锋顿笔取势起笔和不露锋取势顿笔起笔(如图20至图24)。
图21 《远宦帖》“下”的点画为露锋顿笔取势起笔
图22 《寒切帖》点画的起笔
图23 《妹至帖》“情”
图24 《寒切帖》“报”中竖画起笔均为不露锋顿笔取势起笔
顿笔取势就是把笔锋垂直于纸面顿笔的过程,顿笔取势的方向在书写者的意念中。如同一个球体放在一个锥体上面,外力的方向决定着势的方向(图25)。
图25 势的分析图
图25 中,外力的方向使得本来对a1、a2、a3等人造成的势变成了只对a1 形成了势。从这里可以反向理解顿笔取势起笔的道理。
采用顿笔笔法势因素的笔迹效果无非两种:露锋和不露锋,往往不是书者有意写出,但可以有意识的控制,不论点画、横画、竖画、捺画还是撇画等均可以采用顿笔笔法势因素取势起笔。
图26 《寒切帖》“七”的横画露毫裹锋取势起笔方式
裹锋取势起笔(图26)又分为露锋裹锋取势起笔(图27)和不露锋裹锋取势起笔(图28),露锋裹锋取势起笔又可以称作半裹锋取势起笔,就是笔锋没有裹严。
1.露锋裹锋取势起笔。
图27 《寒切帖》“报”的撇画和“因”的竖画
2.不露锋裹锋起笔。
图28 《寒切帖》“廿”的横
图26《寒切帖》“七”的例字中横画的裹锋取势起笔是逆时针笔顺,撇画的裹锋取势起笔是顺时针笔顺,那么,按照书写规律,相反的笔顺的裹锋取势起笔也是可以写出来的。
由露锋裹锋取势起笔和不露锋裹锋取势起笔、半裹锋取势起笔和全裹锋取势起笔、顺时针裹锋取势起笔和逆时针裹锋取势起笔的排列组合可以有以下8种方式:
露锋顺时针半裹锋取势起笔、露锋顺时针全裹锋取势起笔、露锋逆时针半裹锋取势起笔、露锋逆时针全裹锋取势起笔、不露锋顺时针半裹锋取势起笔、不露锋顺时针全裹锋取势起笔、不露锋逆时针半裹锋取势起笔、不露锋逆时针全裹锋取势起笔。
如果进一步细分又可以把露锋分为上位、中位和下位三种方式,那么,露锋顺时针半裹锋取势起笔、露锋顺时针全裹锋取势起笔、露锋逆时针半裹锋取势起笔、露锋逆时针全裹锋取势起笔又会细分出12 种取势方式。这样就有16种裹锋取势方式。
前面已经讲过,不同的取势方式由于笔墨纸张等的不同,有时也会出现相同的笔墨效果。不同的裹锋取势起笔方式有些笔墨效果也有可能是相同的。
顺时针和逆时针这两种笔顺的下位和中位露锋裹锋取势起笔方式不常见,按照书写规律,这样的取法也是可以写出来的,只是由于不同取势的起笔方法所形成的笔道曲线是不同。因为:势是有方向的,取势决定着行笔的方向,当不同方式的取势方向不同时,其行笔方向肯定也不同。上位露锋逆时针裹锋取势起笔的笔道往往是先逆后顺的曲笔笔道,而下位露锋顺时针裹锋取势起笔的笔道往往是先顺后逆的曲笔笔道,这是势的方向性所决定的。这些多种不同笔法势的应用就是丰富笔法的重要手段和内容。
另外,露锋裹锋取势起笔和露锋切笔取势起笔是不一样的,露锋裹锋取势起笔虽然露锋,但其笔墨效果是圆笔效果,而露锋切笔取势起笔是方笔效果。见图29字例分析。
图29 摹本《寒切帖》“七”刻本《寒切帖》“七”
以上字例比较明显的可以看出:摹本《寒切帖》“七”的横画起笔是圆笔效果,是露锋裹锋取势起笔;刻本《寒切帖》“七”的横画起笔是方笔效果,露锋切笔取势起笔。由于摹本上位露锋逆时针半裹锋起笔取势的方向是沿着曲笔笔道方向,而刻本的切笔起笔取势的方向则和笔道方向不同,说明刻本已经失真。
沙孟海说:“刻写不同才是导致《爨宝子》与《兰亭序》风格差异的根本原因。刻手好的,东魏时代会出现赵孟頫的书体,刻手不好的,《兰亭》也会变成《爨宝子》。”是否失真,从笔法势上分析可知。
图30 《妹至帖》中“情”的竖画取势起笔方式
图31 《远宦帖》中“亦”的横画取势起笔方式
图32 《初月帖》中“十”横画和《远宦帖》中“武”横画起笔方式
多次取势起笔方式一般有两次取势过程,是一个势的积累过程,第一次取势的方式可以多种,第二次取势是定主笔的行笔方向,第二次取势形成的势大于第一次取势形成的势(图30、图31、图32)。
另外,两次取势起笔在撇画和捺画中也是可以出现的,这就为丰富笔法提供了可能。
如,在倪元璐的作品中存在着用凌空取势和按笔取势两次取势起笔的笔法(图33)。
图33 倪元璐书法中作的撇画起笔方式
第一次取势为凌空取势,形成中位露锋的起笔笔道,第二次按笔不调整方向取势起笔行笔。这样的起笔方式形成的起笔效果和单纯的凌空取势不同。
图34 《妹至帖》中“难”的点画起笔方式
严格地讲,“断而后起”不能单独作为一种笔法。在笔画的断开前后已没有了笔顺关系,第一笔画的收笔笔法为提笔取势出锋收笔,笔势已尽。第二笔画在第一笔画的行笔笔道未结束位置重新取势起笔,是接第一笔收笔之势,从而做到笔断而气不断。“断而后起”的应用重点在于第二笔画要在第一笔画未结束之时,收笔之势未尽的位置起笔位,应用的恰当则会很好地表现出作品的精到度和草书的“时空观”,这就是“羚羊挂角不留痕迹”(图34)。
起笔笔法势对起笔笔法的作用是什么?陈振濂先生在《书法美学》一书给出了相对明清的解释:“线条的位置不变,线条与线条之间的搭配形状也不变,仅仅凭一个小小的起笔或收笔的暗示,就足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就是‘势’的作。也许它还是形的一部分,但它的意义与价值已远远超出可视的形之外,它的功能在于暗示线条的运动趋向(它同样是可视的),于是,直观的简单线条形为较深刻地对可视的势的伸延所取代。同是一个横笔或同是一个撇,运动的方向变了。如果把它放到一个具体的结构环境中去,则这种可预测的直观的势的存在,会成为决定结构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同样四个排叠的横笔,每笔的势不一样,变化的幅度超过了限制而造成不和谐,则虽然同是横笔的水平位置,但给观众的感觉却是七倒八歪的。此无他,线条运动的方向紊乱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