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广琴 王 兵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6)
奶牛乳房炎已成为世界乳品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乳品行业“三病”之首,是制约奶业发展、危害消费者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本文对徐州地区的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期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应对提供一些理论指导和帮助。
乳房炎是乳房的一种炎性变化,通常在乳腺组织受到微生物感染、机械性损伤、热损伤和化学物品刺激后产生,其特点是乳腺组织发生病理变化,使得乳汁中的体细胞增多,乳的性状和品质也发生异常[1]。一直以来,奶牛乳房炎就以发病率高的特点成为奶牛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徐州市大力推动奶牛养殖产业发展,奶业发展势头良好,然而奶牛乳房炎却极大地阻碍了奶业的健康发展。作为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乳房炎对徐州地区奶业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甚至制约着奶牛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本研究通过采集徐州开发区大庙某奶牛场、云龙区大龙湖奶牛场以及铜山徐庄镇奶牛场等相关奶牛场以及散养户牛奶样品,进行奶牛乳房炎的病情调査。
1.1 乳房炎临床诊断 临床型乳房炎通过视诊、触诊诊断后,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乳房炎。视诊、触诊症状较明显的是急性型乳房炎。其乳房患处主要表现是红、肿、硬、热、痛,所分泌的乳汁在质和量上都有明显的改变。所分泌乳汁呈现稀薄的水样,大多数含有脓汁、絮状物、乳凝块或血液,泌乳量极具减少甚至不泌乳。急性重症乳房炎会使患牛出现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体温达40℃以上。在临床上一般因为急性型乳房炎得不到及时治疗或治疗程度不完全,就会转变成为慢性型乳房炎,与急性相比慢性型乳房炎其临床症状较为不明显,仅是乳汁变清或乳中有絮状物质,乳房有不明显肿块,产乳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等[2]。视诊、触诊通常无明显临床表现症状的一般为隐性乳房炎,乳汁中也无肉眼可见的絮状物、变清亮等变化,但实验室检测会发现乳汁导电率、pH值、氧化物含量、乳中白细胞数等,都比正常乳汁要高。所以一般只通过简单的视诊和触诊是不能发现隐性乳房炎的,需要借助乳汁实验室化验,必要时还需要进行乳汁细菌学检查,才可断定[3]。
1.2 奶样采集 将奶牛乳房炎诊断液按照说明与蒸馏水按1:10的比例混匀,装在灭菌瓶中。参照文献4方法对奶牛乳房部位采样者手部进行清洗和消毒,丢弃每个乳区的第一二把乳,接取3ml左右牛乳灌入反应盘中,加诊断液与乳量等量,缓慢旋转并摇动,使其混合充分,按LMT判定标准进行准确判定,并且对应记录好结果[4]。
1.3 其他调查 (1)做好奶牛场被检奶牛的年龄、胎次、泌乳阶段、饲养以及卫生等情况的数据统计工作。(2)实地考察奶牛场的地理环境,了解奶牛的饲养管理状况,以便考察乳房炎与气候、地理环境等的关系;全面而又详细地记录被检奶牛的饲料和水源、喂养方式和和习惯、饲养管理水平;观察奶场挤奶工的挤奶操作的差异并加以记载。
2.1 奶牛乳房炎阳性率 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000头奶牛中,患有临床型乳房炎的奶牛有116头,占被所有被检牛的11.6%(116/1000),其中隐型乳房炎125头,占被检牛的12.5%。阳性乳区204个,占被检牛的5.29%(204/3858)。详见表1。
表1 奶牛乳房炎调查结果
2.2 奶牛乳房炎与泌乳阶段关系 通过检测,可以发现,处于不同泌乳阶段的奶牛得乳房炎的数量差异也比较大。这说明,奶牛乳房炎病发几率与泌乳阶段成正比,随着泌乳阶段的增高,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也显著提高(见表2)。
表2 泌乳阶段乳房炎情况
2.3 奶牛乳房炎与年龄的关系 将被检牛按年龄分成三组,2~3岁为第1组,4~6岁为第2组,7岁以上为第3组。经检验后,可以看出,各组之间差异极明显。第1组(2~3岁)的乳房炎阳性率不足10%,第2组(4~6岁)阳性率飙升到12.17%,第3组(7岁以上)阳性率更高。此数据表明,奶牛的任何年龄段都会发生乳房炎,但是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也会随着奶牛年岁的增长而持续上升,且上升速度较快(见表3)。
表3 年龄与乳房炎关系
2.4 奶牛乳房炎与胎次的关系 通过比较按年龄所分三组之间的检验结果,可以发现各组间乳房炎与胎次也有一定关系。1胎的奶牛乳房炎病发的阳性率很低,不足5%,5胎以上的的奶牛乳房炎阳性率却高达14%以上。其中2胎以上奶牛乳房炎阳性率迅速提高,由此可见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与胎次成正比,胎次越多,发病率越高(见表4)。
表4 胎次与乳房炎的关系
2.5 奶牛乳房炎与环境、卫生、管理等因素的关系 奶牛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极其喜欢在较为污秽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因此环境较差、不卫生也是造成奶牛乳房炎的重要原因。因此,预防奶牛乳房炎病发的关键,就是要保持奶牛生活环境的卫生、管理的科学,这样才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保护奶牛的健康。
奶牛乳房炎是各个地区奶牛场中的多发病,一直困扰着各个奶牛场,同时此病对奶牛的危害性较严重,直接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和乳的品质,严重制约了奶牛养殖业和奶业的发展,使得经济效益大幅下降。随着人们不断优化的饮食结构和不断提高的生活质量,对奶制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而奶牛乳房炎疾病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重视。此文通过对徐州地区相关奶牛场以及散养户牛奶样品1000头份进行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情况统计调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临床型乳房炎的患病奶牛占被所有被检牛的11.6%(116/1000),其中隐型乳房炎125头,占被检牛的12.5%。阳性乳区204个,占被检牛的5.29%(204/3858)。2013年王福顺等[5]报道东部天津地区临床型乳房炎阳性率为14.20%,隐性乳房炎阳性率为35.60%。2014年苏少虎等[6]则报道了西部新疆地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为21.4%,2016年张颖等[7]报道东北部通辽地区数据极高,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高达71.67%,乳头阳性率达到45.78%。但是2016年周庆民等[8]报道东北齐齐哈尔地区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较低,仅为17.87%,隐性乳房炎和临床型乳房炎乳头发病率也远远低于通辽地区,分别为37.95%和8.11%。到了2019年,郭俊梅等[9]报道西部青海省海北州的发病数据较前几年有大幅降低,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的阳性率仅为4.29%,平均隐性乳房炎的阳性率也低,为13.41%,平均临床型乳房炎乳头阳性率更低,仅为1.88%,平均隐性乳房炎乳头阳性率也仅仅为4.84%。本次调查结果和2019年郭俊梅等[9]的调查结果一致显示,国内今年的调查结果均远远低于前几年其他几个地区的调查结果,这一结果充分说明,随着我国奶牛规模化生态化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奶牛的饲养环境、卫生条件的大幅改善、标准化机器挤奶操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奶牛的免疫力、抗病力都得到了稳步提高,使得国内规模化生态型养殖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走势得以降低。
本文通过调查对比分析奶牛泌乳阶段、年龄、胎次、环境卫生等对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结果表明奶牛乳房炎病发几率与泌乳阶段和胎次成正比,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随着泌乳阶段和胎次的增高也显著提高,是因为不断增加的泌乳量使得乳腺负担不断增加上升,为乳房炎病原菌蓄积提供了机会,使之在乳腺中不断增强繁殖,感染率随之上升;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也会随着奶牛年岁的增长而持续上升,且上升速度较快,分析其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奶牛的各器官代谢功能逐渐呈现减弱趋势,使得机体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力都出现下降,从而更容易被病原菌攻击而导致机体患病;本调查发现饲养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科学化饲养管理和养殖场环境卫生,减少环境中病原菌的存活数,增强奶牛营养使得机体抗病力不断提高,达到减少奶牛乳房炎的发生,都有很好的效果。同时,本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徐州地区奶牛乳房炎具有一定的发病率,相关部门应关注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