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筱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 西宁 810016)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它强调教师要参与到幼儿的学习和各项活动中,在幼儿游戏等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师幼互动居于各种活动的核心位置,贯穿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特别是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则是决定游戏效果的关键因素。
哈佛大学库特、费舍博士认为“共同活动——获得知识的基础”。可见,在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中,共同商定区域的布置是互动行为的开始,也是师幼这种互动关系具有平等互信性的特点。所以,在区域创设之际,就应让幼儿成为活动策划的主体之一。我们知道,区域空间的合理布置是影响幼儿创造灵感与积极活动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开学初在确定活动区位置时,我和本班幼儿共同商量“我想把X X区放在什么地方。”并带领幼儿在教室、走廊等场地走一走、说一说“这里玩什么好?为什么好?”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想法和经验便在一种轻松的无任何压力的氛围中得以表达。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给予充分的尊重,以建议者的身份给予巧妙的点拨。图书区、益智区、建构区、美工区、角色区、体能区就在师幼互动行为影响下得到合理分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指出:“游戏材料和幼儿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也就是说,材料的种类特点能刺激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
本人针对班级里活动区现有的材料,结合中班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与本班幼儿共同收集和制作,丰富区域材料。活动区中投放的材料,提倡“废物利用”、“共同制作”。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品:报纸、纸盒、瓶瓶罐罐、纸杯、纸盘、夹子……和孩子们一起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如:报纸揉成纸球、卷成纸棒,直接投放在体能区,此类低结构的游戏材料十分受欢迎,每次体能区都门庭若市;纸杯、奶粉罐投放于建构区直接进行建构;美工区也是利用这些废旧材料让幼儿发挥想象创造出各具特色的作品……当然,材料的提供还要根据教育目标和近期教育内容及幼儿发展需求,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补充、调整和更新。
活动规则是有效进行区域活动的前提。经过幼儿共同协商的规则,他们愿意也较为容易接受。因此,师幼共同制定区域规则是非常必要、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也是师幼互动中平等互信的体现。
老师:今天玩区域游戏的时候,在建构区玩的智越跟老师反映他们搭好的城堡,被骏骏用积木推倒了。你们在玩的时候有没有遇到类似的问题?怎么解决的?
幼儿1:推倒别人的玩具肯定要道歉,然后和他们一起重新搭。
老师:除了建构区,班级里的其他区域也是一样,要和大家友好地游戏,怎样才能保证友好的游戏呢?
幼儿2:和朋友好好玩,不争抢。
幼儿3:遵守要求。
幼儿4:遵守游戏的规则。
分析解读:幼儿1的回答体现出,他的社会性发展较好,与同伴发生冲突时知道错了要道歉,会用自己的方式和平解决,做到与同伴友好相处。从2、3、4三位幼儿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孩子有对规则的需求,以保证游戏的正常开展。
老师:请你想一想在区域游戏时,需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定?
幼儿5:不能推倒别人的积木。幼儿6:不和小朋友抢玩具。幼儿:7:每个区的人不能太多。幼儿8:不要大叫。幼儿9:不能用玩具打小朋友。幼儿10:玩好后要把玩具送回家。幼儿11:听到音乐要收玩具。幼儿12:垃圾不乱扔。幼儿13:和朋友合作搭积木。幼儿14:垃圾要扔进垃圾桶。
分析解读:上述讨论中,老师将规则制定权交给幼儿。由于游戏规则是幼儿共同商讨后制定的,幼儿对其有一定的活动期望值。所以,在幼儿自主选择的要求和教师对幼儿信任的心理暗示驱动下,规则制定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自然而高兴的事。
老师:说了这么多条规则,请你把你觉得最需要遵守的规则画下来。
幼儿15:老师,我不会画“不能”。幼儿16:画个叉,就是不可以。幼儿17:还可以用警告,就是一个三角形牌牌,我在马路上看到过的。
分析解读: 16、17两位孩子能够运用自己对标记的认识经验,给予同伴很好的建议。
图一幼儿根据墙面的选区提示,制定出6个人数的限制,数字6和6片花瓣都表示只能6名幼儿,非常具体、形象,一目了然。
图二、图三这两位幼儿都是想表达安静游戏的要求,图二幼儿是用“红色叉叉”的标记否定大叫,而图三幼儿却是用夸张的大嘴巴表示大声,用“嘘”的动作表现出“轻轻地”意思。
图四、图五两位幼儿画的都是不争抢,友好合作,但表现的方式也有不同,前者是用打叉来否定争抢,而后者是用正面积极的方式表达友好相处。
图六幼儿用音符代表音乐,图七幼儿用房子代表收归(即送回家),可以看出幼儿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生活中简单形象的物体来表达抽象的规则概念。
最后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制定出“我们的游戏公约”。(如图八)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幼儿,也就是通过观察幼儿活动行为,做出准确的判断,并给予恰如其分的反应,善于运用“引导”、“等待”和“回应”等方式来促进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辰辰:我在玩表演区的时候总是有体能区的人跑来跑去,影响到我们玩。
老师:靠近的两个区域容易窜区,怎么办?有没有解决的方法?
分析解读:当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以“协助者”的角色激励幼儿,并用激趣式,鼓励式的语言多加引导幼儿。
骏骏:不能跑到别的区。
子禾:贴一条那种红线,分开来。
馥如:可是体能区打球的时候,球会滚到另一边的。
子禾:椅子,哦,不行。
子禾:嗯,有了,用纸箱。一个个排起来,隔开。球碰到纸箱会弹回去,就不会滚到表演区了。
分析解读:骏骏有一定的规则意识,知道区域之间不能干扰。子禾提出了最简单快捷的方法,用线分隔区域。从线隔区到椅子隔区,再到纸箱隔区,子禾能够迁移已有经验,用教室现有的椅子、纸箱来想办法,生活经验丰富。能较快将球与椅子、纸箱联系起来,立即否定椅子,是他对椅子、纸箱的外形十分清楚,同时空间概念发展得很好,想到用纸箱一个个排开,阻挡纸球。
1.区域时孩子们一字排放好纸箱用来隔区,幼儿用纸棒运球,球不再滚到表演区。
2.两名幼儿(阳阳和尉为)在玩球的过程中,无意发现:纸球滚进了开口的纸箱里。阳阳对尉为说:“进球了耶”!两人凑过去捡球。随后他们用纸棒击球都会先找准方向,瞄准前方的开口纸箱,再试图让纸球滚进纸箱。
3.体能区游戏的孩子开始只是用纸棒运球,老师适时介入,作为引导者鼓励和激发幼儿尝试其他玩法,一段时间后有幼儿发现了创新玩法:滑雪。
分析解读:纸球在限定的区域内滚动,既不影响表演区,也方便幼儿捡球、玩球。图九中可以看出孩子们运球的方向是自由的,前、后、左、右,没有一定的限制;运球的力度也是可大可小,根据自己手臂的力量自动调节,整个过程体现出幼儿游戏的自由与愉悦。幼儿无意识地将现有的纸球纸棒和用来隔断的纸箱结合起来,发现新的游戏情境。阳阳和尉为无意中的发现激发了他们游戏的兴趣。他们有看球赛进球的经验,无意中的发现让两人将纸箱和球门联系起来,在游戏中把开口的纸箱当做进球的球门,增加了游戏的情境和趣味。图十一右边两位幼儿能够用已有的游戏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探索新玩法。他们有一定的滑雪经历,才会将长长的纸棒与滑雪板联系在一起,双脚踩住纸棒模仿滑雪的动作。旁边两位幼儿被新的玩法吸引,观看着,体现了同伴间的相互学习。
区域游戏是以幼儿自主学习的一种师幼互动过程,以上只是本人在中班区域游戏中有效师幼互动的实践尝试,教师作为区域游戏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鼓励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游戏,调动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幼儿更多的体验成功,促进他们主动、和谐的发展。
师幼互动是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发展,教师也同样可以在师幼互动中汲取经验和获得自身成长的养分,并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以追求师幼逐步提高、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