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BI教学理念的国情教学课堂实践

2020-05-14 13:42王佳懿
高教学刊 2020年14期

王佳懿

摘  要:國情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情课在训练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拓展学生对目标语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概况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辨能力,对文化异同的感知力及应对能力。文章尝试结合CBI教学理念,以解释讨论法为教学手段,设计了一堂以“德国移民及文化多元现象”为主题的德国国情课程。

关键词:德国国情教学;CBI教学理念;德国移民

Abstract: National conditions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While training students' language skills, the national situation class expands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profiles of target countries, and enhances students' ability to think about social phenomena, their perception of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their ability to respond.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combine the CBI teaching concept and the interpretation-related method to design a German national situation class with the theme of "German immigration and cultural pluralism".

一、德语国情教学理念发展与趋势

国情课(德语:Landeskunde)已经是外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德语本科大纲》中把“德语国家社会文化”和“德语国家概况”明确写入作为需要学生在本科阶段掌握的德语专业课程,规范了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德语国家基本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获得有关德语国家的各种背景知识”。

在实际授课中,国情课程不好把握。相较于基础语言训练课程,国情课程在内容选取、教学方法选择和考核目标上相对缺乏统一明确的衡量标准。参考德国学界对国情教学法的教研实践,目前国情课的教学理念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概况与数据型教学法”(faktische Landeskunde)①,其特点为教学材料多采用介绍性文字、统计数据和图表等,向学生灌输概况型知识(Realienkunde)和数据信息为主要目标。

2.“交际型教学法”(kommunikative Verfahren)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标,在国情教学中注重丰富学生对日常生活的了解,加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与应对能力。

3.之后流行的“跨文化教学法”(interkulturelle Verfahren)②在国情教学中则鼓励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目的语国家和母语国家之间语言和社会文化的不同,提升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锐度并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4.“解释讨论型教学法”(deutungsbezogene oder diskursive Verfahren) 是对跨文化国情教学法的补充。一方面批判了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对象的二分法,另一方面把文化和国情看作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旨在探讨和解释过程中去碰撞“文化”和“国情”的概念。

在内容选择上,随着“文化”概念的一再扩展,教学材料的编排有“主题日常化”和“文化多样化”的趋势。对文化的定义从先前的“高雅文化(Hochkultur)”过渡到“日常文化(Alltagskultur)”。这也明显体现在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选择上:日常生活场景,日常语言(包括口语、甚至短信语言等)被更多地选入教材。在内容上更注重实用性,以帮助学生更便捷的了解并能驾驭德国日常生活为目标。此外,对德语国家的国情的内容宽度也从德语区国家国情(DACH Konzept)拓展到DACH-L理念③,可以解释为对文化的理解有趋向多元的趋势。

在教学实践中,跨文化交际教学法和解释讨论型教学法是时下较普遍及认可的合适的国情教学法。这点也体现在最近几年出版的国情教材多以该教学方法为基础,如:德国Klett出版社出版的国情课教材《Mitreden》等。当然教师们也会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和目标,有选择地在国情教学中使用另外几种教学方法,即:多种教学方法并存,依教学目标和内容所取。

笔者在国情教学实践中,把“解释讨论型教学法”作为教学理念,积极构建讨论式国情课堂。而讨论的前提则需要有教师在课上提供有一定内容深度和讨论依据的教学资源,而非单一的知识输入型资源。思考该选择哪些教学资源,如何将教学内容组织,用何种方式应用到课堂上时,笔者在探索中找到了“内容依托式(英语: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以下简称CBI)”教学法,结合这个方法开展国情教学课。

二、CBI教学理念与原则

CBI教学方法是一种在交际语言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学法,其核心理念是把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在增长学生学科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水平的提高(文秋芳 2019)。该理念融合了二语习得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观点,倡导学生通过使用目的语进行学习和反思,继而达到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共同提升,这种方法更能满足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需求(Richards&Rodgers,2008)。此外,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言学习内容不够深入的情况。CBI遵循三个主要原则:1. 以学科知识为核心;2. 语言材料真实;3. 适应特殊学生群体要求(Stryker, S.&Leaver, B, 1997)。

结合CBI教学原则,笔者在设计国情课程中注重以下四个教学特点:

1. 课程主题客观:按照CBI理念,选取经典主题与前沿话题。主题选择不受限于教材,关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注重传统与现代结合,反应当下社会热点、焦点话题。

2. 课程语料真实:在选取教学资源上注重语料的客观性,尤其注意文本及视频、音频等语料的真实性。

3. 个性化教学,以学习为中心:按照CBI理念,课程设计关注学生需求(如:学习动机、主题喜好、学习习惯等),注重课堂师生、生生互动,鼓励小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思辨和语言使用能力。

4. 国情能力与语言知识共提升:基于CBI的核心理念,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专业知识、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机融合,旨在提高学生国情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在全球化语境下运用德语进行沟通交流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国国情》课程课堂教学实践

(一)学情介绍

笔者系高校德语专业教师,任教德语本科二年级(第三学期)《德国国情》课程。班上学生为德语专业本科二年级(第三学期)学生。学生对《德国国情》这门课表现出浓厚兴趣。经开学初期调研,学生表达希望能通过这门课程了解当下德国社会人文情况,尤其是当下德国社会情况。感兴趣的主题包括:德国大学、德国历史与文化、德国影视媒体作品、德国难民问题、德国伟人生平等。关于教学资源和形式,相较于传统教学资源,学生更喜欢碎片化、多模态的教学资源,如视频、采访、漫画、广告语等内容。

(二)课程主题与选题依据

本节课主题为“德国当下社会情况”,属于《教学大纲》的主题模块之一。结合国情教学内容选取理念与教学方法,笔者将该主题继续缩小并规限为“德国移民及文化多元现象探索”。

“德国移民及文化多元现象”是德国社会当下最热门的社会话题之一,其内容涉及德国移民、难民问题和民族融入等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多元文化以及德意志主导文化的讨论。这些都是时下德国社会和媒体探讨的热门话题,同样值得将其搬进课堂,服务教学,以供德语专业本科学生去分析并参与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当下真实的德国社会现象,拓展知识层面,培养其相关的语言交际与运用能力,符合培养方案中“使学生了解德语国家情况,培养其跨文化交际与交流能力”的要求。

(三)教学措施

运用CBI教学方法,从核心概念“移民和文化多元现象”出发,以主题为轴线,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该现象的表现、原因和社会影响,结合“解释讨论型”国情教学模式,协助学生挖掘该主题深层次内容。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习为中心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优化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资源上,注重使用以PPT为载体的多模态组合教学资源,如:文字采访、视频访问、以及报刊杂志中的封面漫画等多模态材料,增强学习兴趣,把社会热点问题搬进课堂。该课使用的教学资源包括:《高级德语视听说》和《走遍德国2》。另有补充阅读材料和相关图片信息,多出自德国《明镜》周刊2018年报道文章和图文资源。

(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见图1):首先通过媒体事件导入主题;其次通过相关教学资源从学习内容和语言训练两个维度来处理课程主题,探析德国移民和文化多元社会的表现、成因以及影响;其次拓展内容,引入德国社会与媒体对该主题的相关报道与社会意见,拓展学生对该主题内容思考维度,训练辩证思考能力,加强学生德语表述观点能力,提高学生报刊阅读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目标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1. 文化多元产生的原因——移民潮;2. 移民和文化多元现象的案例——柏林;3. 文化多元的利弊探讨;4. 主导文化和身份认同问题:“何为德意志?”其中,就移民问题引发的对多元文化、“主导文化”及身份认同问题的探讨,其核心直指“何为德意志,何为德国文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是这门《德国国情》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

教学目标包括:1. 能用德语对图表进行描述与总结;2. 阅读梳理被采访者文章,能基本听懂对母语者采访对话;3. 掌握初步了解德国社会的移民和文化多元现象,多维度辩证思考文化多元的利弊;4. 能较有条理地用德语表达自我观点;5. 拓展学生就一定主题搜集资料的能力,模拟参与多元文化、“主导文化”及身份认同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做主题报告能力(德语/中文均可)。

(六)教学过程

1. 主题导入:吸引学生眼球,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是导入阶段的着眼点。笔者选取了德国足球国家队前主脚,土耳其裔球员厄齐尔的照片门事件作为切入点,引出问题“他是德国人吗?为何合照会成为敏感事件?”继而引出本节课的授课主题——德国移民及文化多元现象探析。

2. 展示德媒“德国之声(Deutsche Welle)”提供的2017年德国人口中有移民背景的比例数据图,并介绍德国二战之后几次移民潮以及德国政府几经更改的移民条件和移民融入政策,用数据和信息初步描绘德国递增的移民数量和社会背景。基于CBI教学理念,在教授内容的同时,训练学生对图表分析和总结能力。

3. 结合听、说、读语言训练,多维度讨论分析文化多元城市案例之柏林。首先结合“德国之声(Deutsche Welle)”的视频资源,学生观看对柏林当地人的现场采访,通过采访者对柏林文化多元现象的直观感受,在让学生获得初步对柏林感官感受,并且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之后,学生阅读《走遍德国》教材中对四位生活在柏林有移民背景的当地人的文字采访,总结被采访者生平信息并梳理分析其对生活在文化多元城市的态度和想法。笔者之后提供2019年柏林“文化嘉年华④”的宣传照片及媒体报道文章,供学生阅读。最后,组织课堂讨论:“A.你理解的文化多元的社会是如何的?B.你本人想生活在一个文化多元社会吗,为什么?C.文化多元的社会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通过过程性学习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对“文化多元”现象的理解,訓练学生思辨能力,强化学生用德语讨论问题的语言训练。

4. 结合讨论,过渡到对该社会现象的辩证思考与意见表达。其中,笔者选取了德国媒体《明镜(Spiegel)》文章及图片信息,一方面作为训练语言能力的泛读材料,另一方面提供社会热点问题媒体素材与观点,引出“难民危机”、“主导文化”等社会热点词藻与观点,作为思辨与讨论的出发点。引导就社会问题与现象展开更深入、多维度的思考与分析。

5. 总结和课后作业。课程最后,总结课程结构,即从现象、原因。影响三个维度探讨一个社会现象,介绍分析方法与视角。最后布置主题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资料搜集并于下节课进行主题汇报。通过作业和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一方面加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巩固并拓展知识,训练学生搜索资料及主题汇报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和总结

本次基于CBI的解释讨论型国情教学设计有两点教学目标。一方面,融合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对异文化的理解力和跨文化交际御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国情内容的讨论和解释,加强学生语言产出,锻炼学生辩证分析能力,使其对主题内容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见解。

为落实上述教学目标,笔者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主题材料“客观性”,资源内容“多样性”,教学过程“渐进性”。1. 客观性:选取客观贴近社会现状的主题内容,反应当下社会经济文化热点问题;使用真实的一手的教学资源,尽量摒弃加工过的非母语者文字材料。2. 多样性:教学材料形式多样,包括文字、新闻采访、视频、电影、图片、漫画、图表等多模态教学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3. 渐进性:教学过程中注意学习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在语言能力训练上,注意从接受性能力训练(听力和阅读)到产出性能力训练(口语表达与写作)的递进;在内容学习上,注重从现象描述到总结,继而到解释分析以及辩论、主题汇报;在课后作业安排中,区分复习性任务和迁移性课后任务设计。通过合理的渐进式学习任务设计,强化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能力训练,保障学习效果。

尽管基于此理念的国情教学课程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听课兴趣,优化了教学效果,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几处问题:首先,如何在强化内容的同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保障学生有效的语言训练,特别是有质量的语言产出。其次,如何克服注重内容的国情课程目标与专业教材资源缺乏的现实矛盾。国情教材因其时效性和更新需求,很难有长久适用的完美教材,这就导致教学内容和组织受任课教师影响颇大,不同学校之间就该课程的知识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可能在实践教学中笔者更需要跟广大教师增进交流,一起实践,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共同努力,为国情课程设计出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注释:

①德国市民教育联邦管理局(Bundeszentrale für politische Bildung, abgekürzt als Bpb)提供的网络资源教程《Tatsachen über Deutschland》就被视为较典型的概况介绍型国情教材.

②1993Langenscheidt出版社出版的《Typisch deutsch? Arbeitsbuch zu Aspekten der deutschen Mentalitt》是最早几部融合国情学习和语言训练的独立国情教材之一。教材融合了交际型和跨文化教学法理念,编者选取了十个在当下较新颖的日常主题内容,展示德国国情概况并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异同的感知。这之后又有一系列独立的国情教材相继出版,如:1997年Langenscheidt出版社的《Zwischen den Kulturen》;1999年《Widersprüche. Materialien für die Landeskunde-mit Aufgaben und Lsungen》.

③这里的L可以代表Lerner(学习者)或者alle(所有人),意指生活在德国的所有外来有移民背景的人甚至可以包括所有海外德语学习者.

④柏林文化嘉年华(Der Karneval der Kultur in Berlin)是柏林自1996年起一年一期的城市节日庆典活动,以促进在地居民文化多元与融合为目标.

参考文献:

[1]ABCD-Thesen: zur Rolle der Landeskunde im Deutschunterricht[J]. Fremdspache Deutsch 3: 60-61.

[2]Altmayer,Claus&Koreik,Uwe (2010): Geschichte und Konzepte einer Kulturwissenschaft im Fach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C]. In: Deutsch als Fremd- und Zweitsprache. Ein internationales Handbuch:1378-1391.

[3]Altmayer, Claus: Kulturelle Deutungsmuster' als Lerngegenstand. Zur kulturwissenschaftichen Transfermation der ?Landeskunde'[J]. In: Fremdsprachen Lehren und Lernen, 2006(35): 44-49.

[4]Pommerin-Gtze: Multikulturelle Gesellschaft als Gegenstand der Landeskunde[C]. In: Deutsch als Fremd- und Zweitsprache. Ein internationales Handbuch, 2010:1194-1203.

[5]Richards, J.C.&Rodgers, T.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2nd ed.)[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6]Stryker,S. &Leaver, B.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odels and Methods[C].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97.

[7]常俊躍,董海楠.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37-40.

[8]袁平华,俞理明.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59-64.

[9]文秋芳.新中国外语教学理论70年:成就与挑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5):735-745.

[10]朱谕.德语国情教学的发展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