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豪
[教材简析及安排]
把《骆驼》《找骆驼》《蜜蜂引路》三篇课文作为一组进行教学。其中《找骆驼》是重点讲读的课文,《蜜蜂引路》是阅读课文,用以巩固在《找骆驼》中所习得的知识。由于本班多数学生没见过骆驼,甚至认为驼峰是用来存水放草的东西,所以又选了《骆驼》一文,作为辅助材料,使学生初步认识骆驼,了解它的生理特点,并知道它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
《找骆驼》一课主要讲的是,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很着急,在一位老人的指点下,最终找到了走失的骆驼。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到骆驼,而且指点得非常正确,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因为老人善于观察,看到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判断出骆驼的左脚有点跛;看到路上有蜜有米,就判断出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看到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就判断出它缺了一颗牙齿。正是因为这个老人既善于仔细观察,又善于动脑筋分析,所以能准确地指出这只骆驼的特征。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蜜蜂引路》一课主要讲的是,列宁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能独自找到养蜂人。这也是列宁善于仔细观察,又善于动脑筋分析判断的结果。正好让学生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巩固在《找骆驼》一课中所获得的知识。
把这三篇课文编成一组进行教学,先学《骆驼》,再学《找骆驼》,最后学《蜜蜂引路》。
[评]教材简析部分清晰揭示了课文组合的意图。《找骆驼》是本单元重点教学的课文。《骆驼》是一篇辅助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主要为学生学习《找骆驼》提供知识准备。《蜜蜂引路》写列宁在没有向导的情况下独自找到养蜂人,与《找骆驼》中的老人在思想方法方面完全一致。将这两篇课文组合起来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懂得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找骆驼》和《蜜蜂引路》两课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讨论《骆驼》一课,使学生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特殊本领,知道它适合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
3.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运用“肯定+否定=疑问”的句式造句。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骆驼》一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老人能准确地指出丢失的骆驼的特点、列宁能独立准确地找到养蜂人,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
1.《骆驼》一课的朗读录音。
2.骆驼的模型。
3.幻灯片若干张。
[教学时间]
《骆驼》:二十五分钟,《找骆驼》:四十分钟,《蜜蜂引路》:二十分钟,布置作业:五分钟。共计两课时。
[评]本组课文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能力”。但教师也没有忽视课文生字新词和句子教学以及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目的中特意提出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骆驼》,运用“肯定+否定=疑问”的句式造句等,这些都是教学课文的基本要求。从时间安排看,《找骆驼》教学四十分钟,其他两篇课文的教学时间分别为二十五分钟和二十分钟,三篇课文没有平均用力,重点非常明确。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分析课题《找骆驼》,听《骆驼》一文的朗读录音,使学生了解骆驼的生理特点和特殊本领,知道它适合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
2.分析阅读《找骆驼》从开头到“要不你怎么会知道得这样”这部分课文,使学生知道:商人丢了骆驼,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找到,很着急,而老人的幾句话,使他有了找到骆驼的希望。这是因为老人讲的几句话,准确地说出了商人丢失的那只骆驼的特点,好像老人看到了那只骆驼一样。
3.处理两篇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分析课题
(板书:找骆驼)
指导读“骆驼”一词,“驼”读“tuo”,是轻声;在“驼峰”这个词中,读“tuo”,是第二声。
通过分析课题,使学生知道这篇文章是按“丢骆驼一找骆驼一结果怎样”的顺序来写的,重点部分是“找骆驼”。
提问:谁看到过骆驼?谁能说说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征?
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听《骆驼》的朗读录音,认识骆驼。
2.放《骆驼》的朗读录音,展示骆驼的模型,放映幻灯片
(1)第一遍放录音,听后让学生初步讲出:骆驼生活在沙漠里,由于它生理上的一些特点,有特殊的本领,能适应沙漠里的生活,所以一般让它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
(2)第二遍放录音,听后提问,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问:
①沙漠有什么特点?(放映幻灯片一)
沙漠的特点:
宽广无边 风大 水少 沙厚 天气热
②骆驼的生理特点有哪些?这些特点在沙漠里有什么作用?(放映幻灯片二,板书右半部分的词语)
③骆驼有什么适应沙漠生活的特殊本领?(放映放幻灯片三)
特殊本领:
带路 报警 驮东西
(3)观察骆驼模型,按幻灯片上的字幕复述课文,随后总结《骆驼》一文,引入《找骆驼》—课的讲读。
[评]在二十分钟时间里听两遍课文录音,着重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第一遍听懂课文的内容,第二遍听清课文中有关沙漠的特点、骆驼的生理特点以及特殊本领等细节。然后利用幻灯片梳理文章细节内容,帮助学生记忆课文,降低学生复述的难度。
3.教师范读《找骆驼》全文
要求学生注意听,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并能说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质疑
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以便了解其对课文的掌握程度,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为什么根据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呢?
(2)为什么看到骆驼啃过的树叶,就知道它缺一颗牙齿呢?
(3)为什么老人能说出商人丢的那只骆驼的特点呢?
(4)商人为什么自己找不到骆驼呢?他不会也按老人看到的情形去找吗?
5.指导阅读第一小节
提问:骆驼丢了,应该怎么办?想想下面该写什么了。
突出“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找到”“很着急”。(板书:丢)
突出“找”字。(板书:找)
6.指名读课文中有关找骆驼的部分
提问:
(1)老人提出了几个问题?都是什么问题?
(2)通过商人的回答,你知道了什么?
(3)商人为什么又生气了呢?
小结:通过商人的三次回答——“是的”“不错”“对极了”,可以知道老人说的骆驼的特点是非常正确的。商人在十分着急的情况下,听了这些回答充满了希望,但是一听老人说“那可不知道”,马上就生气了,觉得一定是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商人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因为老人说得太正确了。为什么老人能说得这样正确呢?下节课再接着学。
[评]这个教学环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讲读教学的特点,讲讲读读,以讲为主,以读为辅,强调课堂内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当下语文课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观形成明显的差异。可以圈点的是霍老师在教学《找骆驼》这篇课文时,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且具体预设了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着力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继续分析《找骆驼》的后半部分,使学生知道老人之所以能说得正确,正是他善于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的缘故。
2.学习《蜜蜂引路》一课,使学生知道正是由于列宁善于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才能独自找到养蜂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分角色朗读《找骆驼》
2.学生自学《找骆驼》的后半部分
布置思考题:老人为什么能正确说出商人丢失的骆驼的特点呢?
着重让学生理解,由于老人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所以才能作正确的判断。
3.指导学生从书上找出有关老人“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正确判断”的词句
例如:
仔细观察:看见 骆驼的脚印 右深左浅
又看见 路的左边有蜜 右边有米
还看见 啃过的树叶 留下牙印
认真分析:想
正确判断:左脚跛 左边驮蜜 右边驮米
缺一颗牙齿
4.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提问:商人为什么能找到骆驼?(板书:找到)
小结:商人按照老人的指点,终于找到了骆驼。这是老人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结果。
[评]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霍老师在这一环节设计的教学方法,课文重点部分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完成。教师提出了关键问题“老人为什么能正确说出商人丢失的骆驼的特点呢”,先是引导学生自学,然后再通过讨论,总结出“由于老人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所以才能作正确的判断”这个道理。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也为学生自学略读课文《蜜蜂引路》作好准备。
5.指名朗讀《蜜蜂引路》
提问:蜜蜂给谁引路?它是怎样引路的?
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由于列宁善于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判断出蜜蜂采蜜后一定会飞回蜂房,所以他能独自找到养蜂人。
6.总结课文
今天学习的《找骆驼》和《蜜蜂引路》两篇课文,使我们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老人和列宁一样,只有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评]二十分钟时间完成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采用的主要是朗读、提问思考和讨论,最后的总结紧扣这组课文教学的重点目标。以讲读课文带出这篇略读课文,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能够使学生对课文阐明的道理有更加深切的认识。值得关注的是,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语文知识和写作方法方面没有新授内容,很好地体现出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7.课堂练习:用“肯定+否定=疑问”的句式造句
(1)你是少先队员。
“是”表示肯定的意思。(板书:是)
(2)你不是少先队员。
“不是”表示否定的意思。(板书:不是)
(3)你是不是少先队员?
“是不是”表示疑问的意思。(板书:肯定+否定=疑问)
口头造句:说出日常生活中“肯定+否定=疑问”的句子。例如:“你要不要?”“你走不走?”……
8.布置作业
(1)朗读《找骆驼》《蜜蜂引路》。
(2)简要复述《骆驼》,并写在作业本上。
(3)用“肯定+否定=疑问”的句式造两个句子。
[评]虽然霍老师教学这组课文的重点在于明理,但她并没有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最后抓住课文中老人说话时反复出现的“是不是”的句式,让学生进行口头造句练习,布置的三项作业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中提出的要求,朗读、复述、造句,课外作业与课堂教学前后呼应,融为一体,有利于将本课的教学目的落到实处。
[总评]
霍懋征老师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是我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小学语文教师中的旗帜性人物。霍老师一直站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她注意学习他人的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讲读”的教学方法,即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住规律,讲讲读读,以讲为主,以读为辅。这套教学方法在当时的语文讲坛有着广泛的影响,受到了学生和广大教师的欢迎。“十年动乱”结束后,57岁的霍懋征又回到了离开多年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重新挑起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重担。她认为对过去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也要一分为二,既要敢于肯定应该肯定的东西,也要敢于否定脱离实际的东西,哪怕是自己最习惯的教法。当时霍懋征老师新接了一个三年级的班,她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本着数量要多,速度要快,质量要高,负担要轻的原则,努力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改进教法,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开始进行大胆的教学实验。她的基本做法是合理组织课文,根据大纲、教学目的和需要,把联系紧密或者有相同之处的文本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教学单元,有的精讲,有的略讲,有的留给学生自己阅读。教一篇,带几篇,增加学生阅读的数量,改变了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现象,闯出一条多快好省的路子。
她在三年级教学中,把《一头学问渊博的猪》《蚕和蜘蛛》《农夫的遗产》《旅人与熊》《鲁王养鸟》《砂锅捣蒜》等六则古今中外的寓言组成一个单元。先用一个多课时重点教学《一头学问渊博的猪》,接着用二十五分钟教了《蚕和蜘蛛》,然后用一个课时让学生自己练习阅读其他四则寓言,读后说出寓意。这样有讲有练,六篇寓言故事三个课时就学完了,学生不仅较好地掌握了寓言作品的特点,而且提高了阅读寓言故事的能力,效果很好。
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课时,霍老师让学生读读背背,仅用十分钟时间教完了这首诗,然后顺带复习了李白其他五首诗。她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强的特点,在最小的单位时间里达到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展现出高超的教学技艺。古诗教学如何实现高效,霍懋征老师的教学方法堪称小学古诗教学的典范。
本文这个课例呈现的也是霍老师一篇带几篇改革实验的典型课例,她把《骆驼》《找骆驼》《蜜蜂引路》编成一个单元,用两节课时间教了三篇课文。先教《骆驼》,让学生看骆驼的模型,听读《骆驼》的录音,并要求学生注意骆驼的模样,学着录音复述。课后作业是练习写介绍骆驼的小文章。接着,重点教《找骆驼》,课文第一层写丢失骆驼,第二层写寻找骆驼,第三层写找到了骆驼。审题后,在黑板上板书“丢”“找”“结果”几个字,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作者的思路,注意老人观察和分析的方法。课文中有三处用了“是不是”的句式,教师借此进行了句式训练。最后用二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蜜蜂引路》,提问列宁为什么能找到养蜂人,进一步促使学生学习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方法。
霍懋征老师这样的方法,一学期教了九十五篇课文,其中课本上的有二十六篇,补充了二十六篇,还学了古诗、新诗四十三首。在教学实践中霍老师深深感到,要让学生大量阅读,有了数量才有质量。单元编组为加大阅读量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仅在课堂上多教了课文,而且学生也有时间阅读课外读物了;学生读书多,能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尽管这是一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教学设计,距离现在已近半个世纪了,但是其中包含的许多语文教学理念至今仍熠熠闪光,值得当下小学语文教师借鉴。
第一,用“一篇带几篇”的方式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霍老师进行的这项实验完全符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当下非常火爆的“群文阅读”,不少学者、教师误认为其发源地在台湾,这个案例以事实表明“群文阅读”的创始人是霍懋征。尽管没有明确地以“群文阅读”冠名,但二者并无实质性的差异。台湾“群文阅读”的倡导者是否受到霍懋征老师这项实验的影响一时难以考证,但是霍老师“一篇带几篇”的实验在时间上至少领先将近二十年,这是不争的事实。一篇带多篇课文的组合,不是一种简单的“凑合”,也不同于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材大多采用的人文主题组元的方法。霍老师组合课文的方法是灵活的、多元的。比如《找駱驼》这组课文,霍老师组合的方式就不是单一的,前一篇主要用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后一篇主要是以加深学生思想认识作为组元的依据。她把《一头学问渊博的猪》和其他五则古今中外的寓言作为一个单元组合,是将文章体式作为组元的依据,意在指导学生认识怎样读出寓意,指导的是一类文体阅读的方法。她将《望庐山瀑布》与李白的其他几首诗歌组成一个单元,引导学生对李白有更加宽泛的认识,既是一种文体的组合,又是意在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霍老师组合单元的依据主要不是课文的思想或内容主题,而是充分关注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阅读能力的提升、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体认,等等。这样灵活多元的组元方式,源于霍老师自身丰厚的语文学养,对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课文内在学理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第二,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语文课关注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的教学。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外先进教学思想的引入,语文课开始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霍懋征是这一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领跑者,引导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当时的语文课堂上还是盛行着以教师指导为中心,以教师分析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霍老师在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几个主要环节采用的都是学生自学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教师烦琐讲解分析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找骆驼》的重点部分,霍老师抓住“老人为什么能正确说出商人丢失的骆驼的特点呢”,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寻找答案,通过讨论总结出“由于老人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所以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个道理。然后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自学《蜜蜂引路》,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地体悟《蜜蜂引路》的重点,寻找老人和列宁身上的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收获的不仅仅是课文中阐明的道理,更多的是自学课文的能力,并且对如何有联系地观察生活,如何对生活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会有深切的体验,能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结合自学课文,霍老师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第一课时,霍老师在范读诗文前,要求学生注意听,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然后专门设计一个单独的环节,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以便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霍老师还精心预设了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充分说明她对培养学生质疑提问能力的重视。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当下语文课堂上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难能可贵的。霍老师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课堂伊始,设计了听两遍课文录音的环节,两次倾听的要求逐步提高,第一遍要求学生了解沙漠,了解骆驼;第二遍要求学生说出骆驼的生理特征和特殊本领,记住文章的细节。层次非常清楚,这是融倾听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一体的综合训练。
第三,霍懋征老师在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
从教学要求可以看出,霍老师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能力”,但教学目的3中特意提出“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运用‘肯定+否定=疑问的句式造句”;教学目的4提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骆驼》一文”。字词句学习,朗读、复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教学每篇课文的最基本要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落实。
霍老师在审题时指导了骆驼的“驼”读轻声,并且举出“驼峰”这个词,通过比较让学生掌握“驼”的两种读音,指导非常细腻。在指导《骆驼》复述时,先让学生听两遍录音;然后结合学生讨论,用三张幻灯片梳理清楚骆驼的生理特征和特殊本领;最后再观察骆驼模型,按幻灯片上的字幕复述课文。这样的指导过程不仅训练并检查了学生倾听能力,也为最后的复述课文作好了准备。霍老师指导用疑问句“是不是”造句也颇具匠心。先用例句认识什么是肯定,什么是否定,然后板书“肯定+否定=疑问”,然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说出“你要不要”“你走不走”……这样学生就顺利地完成了口头造句。在布置课外作业时,霍老师还特意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造两个句子。以上举的这些事例,看似平淡无奇,其实隐含着霍懋征老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深刻认识,对学生学习规律的正确把握,也反映出她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
周一贯老师曾经对这个课例作出如下评价:本设计无疑是我国小语教学发展史上的一项标志性设计,因为它不仅是由霍懋征老师所倡导的“一次多篇法”阅读教学模式之范型,而且穿越了近三十年的时光隧道,体现出历经岁月的风雨而历久弥新,秉承时代的洗礼而光彩倍增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