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停歇,一种可怕的新型病毒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散播。在两年的时间内,病毒杀死了数千万人。英国历史作家凯瑟琳·阿诺德在大量阅读原始档案和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亲历者的记述,在书中细致呈现这场疫病的方方面面:患者的可怕症状,与大疫相伴的次生灾难,医护和研究人员抗击疫病的努力……这里有人性中最好和最坏的一面:谋取暴利、投机倒把和英雄主义并存,官方的否认和绝望的补救并存。
这本《见鬼》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幽冥世界的独特方法论。在作者看来,笔记小说中关于鬼世界的描述都可看作一种民族志材料,将其整理、分类,可拼接出那个世界的整体图景。全书分为“鬼的日常”“鬼的社会”“鬼世界的政治”“人鬼之间”4个部分,在妙趣横生的讲述中,呈现了鬼界是怎样的存在,又为什么会那样存在。似是画鬼,又像写人;似是嘲古人,又像讽今世,足可博读者会心一笑。
本书是知名学者束景南先生继《阳明佚文辑考编年》《王阳明年谱长编》《王阳明全集补编》之后又一部阳明学力作。本书对王阳明传奇复杂的一生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都作了全面、深刻的研究。学者评论说:“束景南教授在对王阳明思想的研究上有十大新发现,颠覆了五百年来人们对王阳明的传统认识与看法。该著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物传记之书,而堪称一部宏大的思想史著作。”
初为人母的里沙子偶然被选为一桩杀婴案的庭审陪审员,正为育儿、经济等事困扰的她从被告(案中溺毙婴儿的母亲)的经历中反观自身,重新审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身份与关系。以敏锐反映社会话题、擅于呈现今日日本女性形象的角田光代在这部长篇中以庭审进程推进叙事,一步步深入聚焦此案来龙去脉,进而透视身处家庭、事业多重压力下的女性生存状态。本书的问世在日本成为话题之作。
李佩甫的这部新作以河南巩义康百万家族人物为原形,描写了在河洛文化孕育下,以康秀才、周亭兰、康悔文为中心的三代人,由“耕读人家”走向“中原财神”的创业史。其惊心动魄、峰回路转的艰辛历程,折射出晚清到民国的国运家境。这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活财神”的创富传奇与心灵秘史,同时也蕴藏着解读中国历史与未来的密码。
本书收录杜小真先生近年所写学术随笔20篇,记录了作者研读萨特、加缪、阿尔都塞、褔柯、德里达、于连、利科、巴什拉、西蒙娜·韦伊等法国当代学人的所思所感,内容几乎涵盖了二战前后存在主义在法国的兴起和传播,以至此后的荒诞派哲学、结构与解构、知识考古学、符号人类学、宗教伦理学各派各家的学说与主张。作者以他者立场解读法国当代思想,分辨其中与我们自身传统及思维定式相同和相异处,以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一种镜鉴。
虽说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卡尔丘克作品中译本出了好几种,恰当描述她的作品依然不易,比如她这部长篇,由一百多篇故事、传说、随感组成,叙事和议论交织其中,探讨了若干或大或小的主题,阅读体验有趣而梦幻,与她一直以来自由、别致的作品风格相一致,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所謂文学的边界,这些片断在文本结构上仿似天上群星。
雍乾之际施行“耗羡归公”,清代田赋与财政制度基本定型,本书即从此一时间讲起而迄于清末。作者对清代田赋制度、政府财政与国家治理问题作了细致梳理,论及清代的陋规与摊捐、漕运问题、地丁银制度、同治年间的第二次耗羡归公、江苏减赋、光宣之际的平余提解与钱漕加捐等制度与史事,大大深化了我们对清代赋税问题的认识。
市面上流行的林徽因的传记大多囿于世俗视角,赋予林徽因以重重网红滤镜。本书试图穿越公众话语营造的层层迷雾,还原新型知识女性的林徽因,以她的个体成长和生命体验为线索,描画晚清到五四两代知识分子在剧变的时代下的命运选择,再现他们从末代“士大夫”转向新型知识分子路途上的勇气与坚持、浮沉与思考。
小说从儿童的视角,以幽默的笔调表现了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对乡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以乡村少年岱二牛必须要归还捡到的昂贵手机为主线,以少年的往返奔跑和寻寻觅觅串联起了当下乡村生活温暖、亲切又略带荒诞的日常。这部作品在如水的时间流动中,在略带戏剧性的生活洪流中,复活了个体以及群体鲜活的体验,洋溢着浓浓的烟火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