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传统文化思维 筑牢中医药学教育与发展根基

2020-05-14 07:26刘博仓吴雅晨徐天宇包巨太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医药学传统思维

刘博仓 吴雅晨 徐天宇 包巨太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0)06-082-06

在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中,传统中医药学在防患病势加重和治疗调养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中医药学有其自身的整体性思维特征,在发展和加强新的医疗技术应用的同时,加强具有深厚扎实的传统文化基本功底、长于传统文化整体思维方式应用的中医药学后备人才培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根基。

1传统中医学思维的优长

祖国的传统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辩证治疗中与传统哲学思维一脉相承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和临症实践中辩证论治的宝贵经验,理应随着治疗实践的丰富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为国人的身体保健和传染性疾病防治、功能性疾病的治疗发挥积极作用。培养长于辩证思考并能够切实应用于中医学的后备人才,应是新时代从一个具体方面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

1.1传统文化中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观念

传统哲学观念中,阴阳是对于天道、人世及万事万物带有具象特征的最高层面的总结和概括。从阴阳观审视,世上万物和各种物体的内在组成部分都是由相互依存、相互对立,并在一定具体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所构成。言其具象,是因为在感官可及的范围内,从日常生活现象即可感知,如天与地,昼与夜,物体的阴面和阳面,有些则需要在事物间相互联系和事物内部相对性的领悟中把握这种特征。在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中,这种表达很多,如上与下,短与长,窄与宽,小与大,暗与明,外与内,表与里,即是构成事物整体和整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两个对立方面,又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同时又可在某种适宜的具体条件下互相转化。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用于感官可见可触的物与物之间关系的认知,更是在深层领域中对物质无限区分的相互关系的把握,各种事物及其内部各个有机组成部分,都处于阴阳的动态平衡中,这是传统思维对事物存在形式的认识与把握。《老子·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易经·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思维方式要求在审视某种事物或是现象的时候,既要在事物外在直接的相互联系中认识事物,更要充分调动人的主体思维能力,在事物内部自身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依存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中把握其特征,寻绎其相互作用过程中变化的轨迹,以在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其特征所在。

1.2传统哲学整体思维方式在中医药学中的具体应用

中医学理论由《黄帝内经》奠基,其关注人自身整体性生理机能以抵御外邪侵袭的养生治疗宗旨与哲学思维中的整体观念一脉相承,是其延伸和具体应用,包括对生命现象的感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对身体脏腑机能相互关系的认识。在治疗疾病中,根据不同的病理表现,调节身体机能自身的阴阳平衡,通过滋补正气以抵抗外邪,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黄帝内经·七十二·刺法论》)[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更为具体地概括出了这种思维方式的特征:“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1],即对身体发病与自然的关系和临症治疗的宗旨做了高度概括。

后世用于指导中医临床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辩证,与这种思维方式一脉相承,应用于对病理症状、病势深浅、病势传变的把握及处方治疗准则。

在中医临床诊治中,重在辩证论治,即以整体观为前提对症状做出分析辩证,不仅仅针对某一种具体症状处方用药,如消化机能不足,会从消化机能减弱的深层原因和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思考。疾病的发生,通过症状、体征而表现于外,中医的优长在于依据症状和症状传变的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方剂对症治疗,在这次新冠病毒肺炎的治疗中,经典方剂的合方“清肺排毒汤”起到了抵御病毒侵袭的治疗作用,即是证明。

在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的中医药救治中,传统中医药学自身优势显而易见。因历史条件所限,传统中医学中没有病毒感染的病因说,但在历史进程中,对某些呼吸系统病症的传染性早已有了清晰明确的认知。病毒感染性肺炎,在中医学中属于“瘟疫”类别。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和经验积累,至明代,从传统的伤寒理论中发展出了对瘟病发生、辩证和治疗的深刻认识与总结。明代吴有性的《瘟疫论》中就辨析了传染性瘟疫与一般伤寒的差异,认为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在于“疫者感天地之厉气”,虽然没有能够细致地把握这种“厉气”的具体特征,但已充分认识到其传染性,“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2],这与现代医学所认识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的特征基本一致,应该是了不起的见识,在这部著述中,依据不同阶段的症状系统地总结了辩证要点和处方应用。

中医在临症治疗过程中,重在整体审视,依据病患者的体质、临床症状包括生活环境、精神状态等因素予以辩证论治,对于病毒传染性肺炎来说,补虚润肺,健脾祛湿,退热解毒,并在经典方剂的基础上临症加减,自可见效。

据报道,“清肺排毒汤”由传统经方“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复合构成,其中麻杏石甘汤解表清热、宣肺平喘,射干麻黄汤化饮祛痰,小柴胡汤和解表里,五苓散健脾利水,从处方功效看,其所应用的症状与病毒感染性肺炎体现出的症状相对应,根据不同症状和症状传变的不同阶段,临症调整用药,自身机能增强了,症状得以改善或是逐渐消除了,即是效果。从立方宗旨上看,則不是单一的治疗肺部感染,在于通过协调肺、脾、肾多个脏腑之间的机能,促成自身抗病能力的提升,不是以单纯的治疗肺部感染为准则。

1.3传统文化中的预防、养生观念

预防和养生,对于呵护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值得重视的是,养生预防同样是以把握和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体自身脏腑机能阴阳平衡的整体调养为深层内涵的。

《黄帝内经》首篇“上古天真论”中以黄帝和歧伯的对话论述到的顺应自然、起居有时、劳作有节等观念,有着永远的启示作用。

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行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3]。

如去其崇古以重其旨义的内容,其中讲到的顺应自然天道的养生观念,显然是在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关系中所做的思考,人只有充分做到自身与自然运行规律的一致,即“法于阴阳”,并保持“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的心境,才是正确的养生方式。在养生中既重视外在的“形”,更要守护内在的“神”,企慕“形与神俱”的守护,方可渐臻“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境界。

2加强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知识功底和思维优长的中医药学后备人才培养

文化的传承倚赖后备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惟有能够贯通传统文化各学科知识,并具有传统整体思维优长的人才逐步充实到中医临床,或是能够以自身厚重的传统文化知识功底,在各自的岗位和领域,对传播中医药文化发挥积极影响和作用的人才,才是筑牢中医药学长远发展的根基。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区、农村的中医诊疗网络建设,并与西医疾病防疫网络体系紧密联系,互显优势,为防控疫情建立基层屏障,为功能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有益保证。

如上所述,中医学与传统哲学思维紧密相关,是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人體脏腑机能平衡,疾病预防与辩证诊治方式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总结,学习中医药学,须熟读中医药学经典,博及群书,明辨源流,同时应尽可能广泛熟悉经史诗文文献,强化整体性传统文化修养。熟读经史文献和相关古典文学作品,这是熟读中医典籍并能够理解和领悟其深层内涵的基础,因为研读中医典籍,必以扎实深厚的古代汉语和文化史知识为根基,同时,中医学和传统文学艺术创作在更高的层面上,都和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紧密相关,其内在思维方式都属于传统哲学思维,这是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值得进一步重视的方面。

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例·大医习业第一》中说:“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深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4]强调了博览典籍、贯通学科界限,具有扎实厚重的传统文化修养对于完善医道的支撑作用。

《内经》中对身体“形”与“神”的关系做了深刻思考,在后世文学创作和理论概括的发展历程中,亦在强调文学的极致在于“形神兼备”,其内在的思维特征是一致的,以白居易的一首《寄韬光禅师》为例,其中事物间相互贯通和相互联系的构思方式显而易见: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诗中所描写的山寺布局特征,其构思方式传达出来的哲理意蕴与哲学传统中的思维方式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历代中医药学大家往往文史皆通,并非浮泛的知晓一些中医基本处方即可登堂入室,窥其堂奥。从《备急千金要方》的“序例”的“大医习业第一”和“大医精诚第二”中即能见出孙思邈非等闲可比的扎实深厚的传统文化多学科的功底。明末清初与顾炎武为友的妇科大家傅山诗文兼长,其《傅青主女科》中的经典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应用。清代温病学大家薛雪即是一位医学大家,著有《湿热病篇》,在诗文研究领域亦有所建树,著有《一瓢诗话》,以《聊斋志异》广为后世所知的小说家蒲松龄亦博学多识,作有可为日常中医药知识应用参考的《药祟书》,当代中医大家岳美中亦能诗善文。这表明,真正学好中医必以深厚扎实的传统文化基本功为根基,博及经史百家,多方涉猎,贯通传统文化各学科本为一体的内在有机联系,在承继传统文化中合理内核的同时,感悟和强化整体性思维,并在当代理论的视野中发展和完善。之所以以“贯通”为称,是因为传统文化中所内含的各学科本为一体,因为现在学科分类使之分离,与现在所说的“通识教育”,即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渗透有所不同,当回归本源,并在更高的层次上予以发展提升。

3发展中医药学、普及中医药学文化知识途径的思考

3.1中医药学专业

对于中医药学专业来说,加强综合性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筑牢传统文化基本功底,提升传统思维方式的感悟能力,以此为基础发展专业特长至关重要。

3.1.1中国文化史课程或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纳入教学

文化史或是传统文化概论课程内容须涵盖哲学、文学、史学、绘画、音乐、美术和书法艺术等多方面内容,具体而言,包括先秦诸子选篇、史传文学选篇、经典诗文作品选篇、传统绘画音乐鉴赏等内容,使学生能够较为初步完整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在文学绘画等艺术作品欣赏的审美愉悦中体验和领悟传统的思维方式,这一方面应予以必要的重视。

古代文学创作传统中也有涉及医药学知识应用方面的内容,如能适当选入相关教学内容,既能增加学习过程中的形象性、趣味性,又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领悟,如古代文学中枚乘的赋作名篇《七发》中就涉及到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在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中医药学常识也以创作素材的方式进入文学领域,据载南宋词坛大家辛弃疾即作有【满庭芳·静夜思】一词,以连缀中药名而成,即传达了内心思绪,又很有谐趣,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整体发展的氛围。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磺。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月,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宿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

这首词以中药名连缀而成,体现出辛弃疾博闻广学的功底和谋篇立意、驾驭语言素材的艺术才能,文学描写的形象性、情感性特征,有助于提升专业基本知识记忆的效益,实际上,中医药学中有助于记忆的歌诀亦与诗歌创作的方式紧密相关。

3.1.2进一步提升医古文课程的教学效益

医古文课程应进一步侧重于对古代汉语中与医药学紧密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的讲授辨析,医古文教材中多选取部分古代医学大家传记,这当然有益于对医家生平经历和治疗水平的了解,对于提升独立阅读和理解医学典籍的能力训练来说,尽可能多选择包含传统医学认知疾病和辩证思考的相关知识点的篇目,并尽可能结合当代医学理论予以阐发说明,当助力于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传统医药学典籍的内涵,如现在常用的词“膏肓”“肌肤”的确切内涵是什么,如何在与当代生理学和医学理论的衔接中做深层次理解。提升教学效益,即是有意识的充实和强化与中医药文化传统相关的语言学基础知识传授,在提升古代文献阅读和理解能力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对传统医药学中整体思维的感悟和理解。同时,可适当增大造字法的教学比重,促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如课时允许,适度增加以形音求义的训诂学基本知识教学,训诂学的基本功会对学生阅读古代文献有所助益,有条件的院校,可考虑开设训诂学课程。

需要说明的是,调整教学内容或是课程设置,是严肃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里主要是建议应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实和强化,至于具体如何取舍,则需要审慎研究、分析考辨、广泛调研并听取多方意见后确定。

在加强传统文化修养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才能,既可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中发展传统思维的优长,以利于未来的临症应用,又可拓展学生多方面的知识领域,使修行仁心和习学仁术,即修德养身和发展专业特长融为一体,对在临症治疗中和热爱传统文化的患者热诚坦荡地深层情感交流,起到積极的辅助作用,如长于诗词的医者为喜欢诗词的朋友诊治,则会在交流探讨中增进相互的信任和了解。

3.2非中医药学专业的高等院校教学

在非中医药专业尤其是文史类及相关专业中,逐步让中医药学基础知识进入课堂,使高等院校学生了解传统中医药文化基本知识,是浓厚传统文化氛围、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经过这次疫情和所报道的关于中医药学在参与治疗中的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大学生对中医药预防、养生和中医药药理作用的兴趣和关注,可在不影响规定课程的情况下以系列讲座形式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启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熏陶和整体思维方式的启示,当有助于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应用。

3.2.1文史类及相关专业

3.2.1.1在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贯通中医药学和传统文化基本知识 早期传统文化典籍多是文史哲集于一体,随着各个学科的独立发展,被划分为不同的学科知识予以传授或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更高的层面上贯通不同学科知识,使学生在更为全面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不同学科视野下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如古代文学课的教学中,对与中医药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做必要的深入阐释,会对文学作品的内涵产生新的理解,至少能够引发有启示作用的思考,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出自《诗经·小雅·鹤鸣》)。

《诗经》中所描写的植物,无论是作为环境的铺垫,还是作为情感的衬托,相当一部分具有中药药理作用,充分体现出先民在农耕时代由于与自然的亲近,在生活实践中对植物的药理作用,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部分作品中的植物,即是文学的描写,也是对植物药理作用的认识和把握,如(《诗经·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诗中所称的“芣苢”即车前草,至今在中医学的临症处方上仍广为应用。多家对这首诗的阐释认为诗中呈现出古代女性兴高采烈的劳动场面。试想,在《诗经》的年代,农家女恐怕难以有兴致欢快的劳作,如果理解为上层贵族女性郊游的观赏兴致,恐怕也难以说的通,因为那个时候的田野上比车前草好看的花草很多。车前草为农村田野中常见植物,多生长在比较荒僻的路边、沟壑边上和草滩上,叶子稍大,花和果实非常小,怎么可能引起那么高的观赏兴致,可能合理的解释是,采摘车前草是为了备用[5]。诗中以古朴的复沓形式,通过连续的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和襭,呈现出采摘车前草的忙碌和有了收获的自足欣慰之情。《诗经》中的作品历来注释阐发甚多,历代解释各有不同,这种解释属于个人思考。车前草具有清热利湿、化痰止咳作用,其果实车前子药理作用与之相似,且有明目作用[6]。如能在文史类课程的教学中有意识的贯通相关内容,即能深化对文学描绘的理解,亦可使学生初步了解相关中医药学基本知识,至少可以从一个方面引发对相关内容更为全面深入地思考。

3.2.1.2开设中医药学选修课程 与文史类相关的专业开设中医药学选修课程有其必要性。相对来说,文史类的不少学科,如古代史、古代哲学史、古代思想史、考古学等专业,在其源头上,本与古代哲学有着内在联系,如能与中医药学课程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切地感受和领悟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对于其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具体应用,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使学生得到较为系统的中医学养生观念、养生方式和功能性疾病治疗的辩证思路等基本知识的传授,并与当代医学中的急救基本知识贯通,则对身体保健和传播中医药学基础知识起到积极作用。

3.2.2理工类专业

3.2.2.1和中医药学有交叉内容的学科 对于和中医药学有相关交叉知识点的专业来说,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扩展中医药学基本知识的讲解和介绍,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领域,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由于中药基本来自于自然物,尤以植物为多,故亦称中药为草药,在理工类专业学科中,有部分专业的知识内容与中医药知识点相关,如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地理学、生理学等,植物学中对植物分类、植被分布状况、植物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的知识传授过程中,可加强和扩展对该植物药理作用的相关介绍。生理学课程则可以当代理论,对相关知识点结合古代养生观念和对脏腑机能的认识,做出更为全面的分析阐释,需要说明的是,涉及珍稀植物、动物入药的,应依据相关保护法规予以说明。

3.2.2.2纯理工类专业 对于纯理工专业来说,以系列讲座形式传授中医药知识,既可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可避免学生的过度负担。知识体系较为完备全面的讲座,是课外知识的有益补充,可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理工类学生在求取自身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的同时,如能较为系统的了解中医药学保健知识,熟悉传统思维的优长,会对完善知识结构、普及传统中医药文化有所助益。

3.3中学阶段教学

在中学相关课程内容中充实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能够逐步了解传统文化的优长,是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的坚实基础。

3.3.1语文文言文教学

在文言文的课外阅读资料中,适当选择或是节录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古代医学大家的传记或是医药学典故,使学生既能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又能在古文阅读能力的训练过程中感受古代医学大家的仁心风范和精湛的辩证治疗技艺,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3.2生物、地理、历史课程

在基础教学过程中,扩展与中医药学相關的知识点,即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如地理课中,可在地理环境的介绍中适当介绍该地域所出产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当然需要说明,药物毕竟属于药物,不能自行随意应用。

3.3.3组织与中医药学相关的课外活动

中医药学是深邃博大的知识体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有许多引发思考且生动有趣的故事,如能纳入学生课外活动中,会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感受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和厚重,如搜集中药名的对联,古代诗歌中所描写植物的观赏价值和药理作用的知识竞赛等。有条件的学校,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适当时节组织辨识中药植物的郊游活动。

3.4小学阶段教学

小学阶段的教学中,直接设置中医药基本知识的课程,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当以寓教于乐为教学准则,以生动多样、活泼有趣的方式使学生感受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1)在课外活动或是课外阅读中,增加古代医学家志在济世、治病救人的生动活泼的故事,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陶冶学生情操,熏陶学生对传统医学的认知,如神农尝百草、李时珍重修本草的故事等等。

(2)以辨识常见的药用植物为重点,组织课外阅读知识比赛、绘画比赛等形象性、趣味性强的课外活动,如常见的蒲公英、马齿苋、浮萍、艾叶等,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在此基础上,逐渐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启迪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

(3)韵文是强化记忆的有效方式,在传统文化中,韵文形式一直占据着启蒙教育的重要位置,如熟知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皆是如此,在中医学传统教育中,韵文同样起着帮助记忆的作用,如《医学三字经》。现今时代条件下,可为小学生编写适合当代观念的药用植物歌谣,在审美愉悦中促成牢固的记忆,或许小学生对其中的内涵未必能完全理解,但韵文形式和谐流畅的韵律,会形成长远的记忆,为日后的兴趣发展奠定知识基础。

中医药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传承和发展,传承倚赖后备人才的熏陶、教育和培养,在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强化中医药学知识的传授,是中医药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代有人才和发扬光大的根基,重视中医药学的发展,对于提升文化自信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传承中医药文化并非意味着不加选择的因袭,发展需要以当代科学技术的视野和观念做出审慎选择,在继承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固守本根。在传统中医药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因历史条件局限,也确实包含着不科学的因素,需要甄别,在加强中医药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也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调整与安排。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在重视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的同时,理应同样重视当代西医学的发展。事实上,西医学在应用医疗仪器诊疗、身体机能指标与药物成分的分析上,有其自身优势,在器质性病变的治疗和危重患者的救治中,有着中医不能相比的技术优势,中医也理应潜心汲取先进的西医学发展成果,自觉开阔视野,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加强中药药理作用的精细分析和中药剂型内在药理机制的研讨,在诊疗实践中不断进取,不断充实和完备,基于此,在重视和强化相关教学内容的同时,不宜厚此薄彼,有失偏颇,需要的是各显优长,使中医药学和西医学在面向未来的新时代背景下共同发展和提高,为民众的预防保健和疾患治疗做出各自的贡献,才是促进中医药学发展振兴的坦途。

本文意在促进对传统中医学内涵发展的重视,加强不同学习阶段后备人才培养,以筑牢中医药学长远发展的根基。有条件的学校,通过可行性调研,经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研讨统筹,使中医药学知识以适当方式纳入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中,通过学生培养过程中强化传统文化知识的贯通教育,起到进一步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系统中各学科知识内在有机联系的理解与领悟,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坚实基础。文中所思考的不同阶段的教学方式,是总体而言的思路,具体课程设置方式、课程内容选择、教学内容文本的取舍,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宜简单化的直接设置课程。

同时需要深入思考的是,贯通各传统文化学科的教学,无疑会对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和各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一点,可通过有专长的教师的学科交叉培训解决,随着专业学科的发展趋势,在条件成熟之时,可设置相关专业培养知识能力复合型的师资。

(文中中医药学以寓教于乐方式进入中小学教 学内容的思考,借鉴了唐山市丰南区中医院张艳 春院长的思路,谨致感谢!)

4参考文献

[1] 吴润秋. 中华医书集成(第1册):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5.114.

[2] 程丑夫. 中华医书集成(第3册):瘟疫论·上卷·原病[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1

[3] 吴润秋. 中华医书集成(第1册):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1.

[4] 蔡铁如. 中华医书集成(第8册):备急千金药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1

[5] 罗元恺.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6]颜正华.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34-336.

说明:文中所涉及文学作品,皆为常见作品,在网络上搜索即可了解更多。

[2020-04-09收稿]

猜你喜欢
医药学传统思维
浅述葛洪及其医药学
浅谈如何提高药事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兴趣
关于《物理化学》与医药学紧密联系的探讨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少年力斗传统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清明节的传统
中医药学名词(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