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一:聚焦大湾区建设,推动产业科创协同发展

2020-05-14 05:11
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20年5期
关键词:科创都市长三角

宁波是重要的沿海城市,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依托深水良港和对外开放门户的综合优势,宁波的大湾区建设已经形成以临港产业为特色、智能经济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以港兴市的宁波,如何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大湾区建设无疑将成为宁波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大引擎。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宁波产业发展空间将得到进一步拓展。《行动计划》提出,依托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围绕我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条和创新体系。

规划建设区域合作战略平台。建设宁波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推进产业、科技、人才、公共服务、政策机制等领域合作接轨,选择特定区域实行沪甬共同合作开发,探索园区共管、规划共编、开发共投、产业共兴、制度共轨、利益共享新体制机制,努力建设沪浙合作标杆区。积极参与省内跨区域重点板块协同发展,探索建设绍甬、甬舟等区域一体化合作先行区。重点聚焦甬舟一体化发展需求,以跨海设施通道为支撑,以管理体制突破和开发模式创新为抓手,以六横、金塘为切入点,以同城化为最高目标,重点加强两地港口发展、设施建设、产业联动、资源配置、开放政策、公共服务等方面协作。

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继续做强先进制造新优势,围绕绿色石化、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软件与工业互联网等产业领域,选择一批具备核心技术、产业链完整、骨干企业支撑的优势产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大湾区高能级产业平台整合提升,加快建设杭州湾、梅山两大产业集聚区,推进北仑芯港小镇、鄞州微电子创新产业园等新兴产业平台。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转移,共同编制沪甬产业合作目录,联合漕河泾、张江等开发区,集中打造一批合作产业园。

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主动对接“上海服务”品牌建设,提升发展金融、信息、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打造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拓展,支持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加快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支持发展养老、家政、教育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依托宁波东部新城等区块,集聚发展大宗商品交易、船舶交易、金融保险、海事仲裁、法律咨询、航运咨询信息等高端服务产业,加快打造国际海事服务基地。

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实施《数字宁波建设规划(2018—2022年)》,优先发展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核心产业,培育提升智能网联汽车等优势产业。支持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制定《企业上云应用指导规范》,分层分类引导企业开展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深化与航天科工集团合作,推进宁波国家级云制造示范基地建设。

共同打造区域重大创新载体。加快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集聚高端科创要素,增强自主创新功能,与G60 科创大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联动发展,推进创新要素流动共享。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水平建设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弗兰采维奇材料问题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复旦科技园浙江创新中心等创新合作载体建设,加快在上海设立科技飞地。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推动科创资源联动共享。共建上海闵行、浙江、苏南、宁波等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协同联动机制,实现跨区域技术转移合作常态化。探索实施沪甬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开展重大科技项目跨区合作,联合攻克一批核心技术,推动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专项成果应用。引导科研机构、仪器设备、研发基地开放共享,加强与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数据对接。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优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相关链接

长三角都市圈一体化排名:宁波都市圈位列第三

杭州: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聚高地

去年年底,在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的长三角国际论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分论坛上,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表示,都市圈已成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抓手,长三角都市圈一体化水平由高到低为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

据了解,当前上海大都市圈发展规划共包含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等“1+8”市。

根据课题组在功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交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加政府合作“六位一体”的指标体系下测算得到的“一体化指数”,长三角目前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作为主要资源配置节点向外辐射的较为密切的一体化发展网络,由27个城市组成的长三角中心区也是网络最为密集、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其中,上海一体化指数最高,作为整个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上海在长三角资源配置网络中的核心节点作用较为明显。南京、杭州、苏州、合肥、宁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枢纽型节点城市。

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其相互之间特别是与上海间的一体化程度也是明显高于其他城市间的情况。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前十城市对为上海和苏州、上海和杭州、上海和南京、上海和嘉兴、杭州和宁波、上海和宁波、上海和常州、上海和南通、宁波和舟山、上海和无锡。

课题组认为,长三角一体化要依托城市群、都市圈、毗邻区、示范区、新片区的多维空间发展模式,其中都市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对比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一体化水平从高到低为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从高质量发展指数来看,也呈现出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现象,受到都市圈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圈内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普遍要高于非都市圈城市。■

猜你喜欢
科创都市长三角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