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进路

2020-05-13 14:37王林林双传学
湖湘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

王林林 双传学

摘要:人作为现实规定中的自为存在物,现实性、能动性、自觉性、实践性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起点,呈现的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确证过程。资本逻辑视阈中人的主体性被消解、多元劳动诉求与多样价值需求相异化,超越资本逻辑、践行人的逻辑是修复人本异化、实现人民主体的逻辑中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关联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解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旨归。历史主体、评价主体、价值主体反映人民话语,人民话语的现实表达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延展。从逻辑缘起、逻辑中点、逻辑旨归、逻辑延展,层层递进,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进路。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逻辑进路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0)03-0013-09

马克思主義原初语境中的人民既包括“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1]403等资本出钱的雇佣劳动者,也包括“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1]411等与资产阶级作斗争的中间等级,还包括“已经提高到能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1]410——自觉向无产阶级归附的少数资产阶级。“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2]685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的批判”的批判中取代抽象主体性,关注现实主体性,在“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中发挥其自觉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和创造性”[3],最终实现人的解放的确证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关照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揭示资本逻辑视阈下人本异化的内在根源,探索超越资本逻辑、践行人的逻辑的革命之道,满足人本主体的多元劳动诉求与多样价值需求,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真正和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的内在规定,要积极践行人民历史主体、人民评价主体、人民受益主体的价值导向。

一、现实属性:人民主体缘起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缘起的逻辑起点,在于立足于人的现实性与社会性、自觉性与能动性、革命性与实践性,把人从抽象主体的虚拟场域中解脱出来,关照人的现实主体,生成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人本主体、历史主体、阶级主体。

(一)现实性与社会性:人本主体的逻辑生成

黑格尔围绕哲学与逻辑学,以绝对精神的自我设定与自我异化表述人的主观规定。在黑格尔哲学语境中,人的理性与主观能动性被无限放大,超越客观存在,脱离现实世界,陷入自我设定、自我否定、自我发展、自我矛盾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中,人不是现实的人,而是绝对精神的载体与虚幻体。费尔巴哈批判与清算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以人的本质代替神的本质,以客观存在代替主观世界,把人规定为自然人与感性对象,试图把人从绝对精神中解放出来。相较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而言,这无疑是对人的本质规定的巨大进步。然而,费尔巴哈在否定黑格尔旧哲学的基础上,也舍弃了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割裂了人的社会关系,把人机械地抽象为单一的、直观的生命个体,对人的认识“缺乏‘客观向主观的转化,缺乏实践维度,导致只能从抽象的个体、直观的方面认识人”[4]。马克思批判与超越了黑格尔的主观绝对精神与费尔巴哈的抽象人道主义,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39,以主体的现实性本质置换主体的抽象性表象,以主体的社会属性取代主体的单个直观。“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146,现实的人是人民主体形成的首要前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现实生活满足的过程就是人本主体实现的过程,人本主体的修复与回归要立足于现实的物质生活与实践活动。社会化的人是人民主体的根本存在形式,人与人之间正是在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满足的劳动关系中,实现自己的类本质,也成全他人的类本质。互为主体,双重地确证自身与他人的存在主体性,是人本质属性主体化的逻辑前提。

(二)自觉性与能动性:历史主体的逻辑生成

人作为现实生活中的历史主体与自为存在物,自觉性与能动性是其区别于一般生命物种的本质规定。“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1]56动物只生产自身,按照它所属的本能属性直接占有物质资料、维持肉体存在,是简单地、消极地、被动地满足自身需求,属于纯粹的一般生命个体,是自在存在物。人不同于一般自在存在物,是具有意识自主性、自觉能动性、人格主体性与价值自由性的类存在物,总是通过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方式,在不断认知自然、改造自然、人化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满足自身多元诉求,实现本质属性主体化。如果人的自觉性与能动性的主体功能异化,自主性与自由性的历史规定幻灭,那么人就与一般的客体存在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仅仅是作为自然界自在存在物的普遍形式。如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中没有灵魂的机器设备一样,每天机械地运转、重复枯燥的日常、粘贴同样的步骤,只创造生产本身而缺乏生产创新,渐渐丧失历史主体性,无法实现真正的人。历史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它不拥有任何惊人的丰富性,也没有任何进步的战斗性,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5]295。人只有充分发挥自觉性与主观能动性,进行自由选择,其历史主体地位才会被不断确证,因此自觉性与能动性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逻辑前提。历史“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6],由此产生一个历史合力,形成一个历史动机,实现历史的整体发展。其中,单个人的自觉只能激起短暂火花,总体自觉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确证人的历史主体性。

(三)革命性与实践性:阶级主体的逻辑生成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人本主体现实性与社会性的根本属性,分析革命性与实践性主体生成的内在逻辑,追溯无产阶级阶级主体的生成语境。实践性是马克思恩格斯阶级主体的现实基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135,现代运动的一切成就都应当归功于人的劳动实践活动。劳动实践不仅生产生命个体所需的基本物质生活资料,也促进社会分工、催生社会关系,推动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由蒙昧走向理性。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是劳动实践与社会发展的一般阶段,在它不到一百年的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个世纪所创造的生产力都要多,它把一切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资本主义文明中来,使无产者从属于有产者,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然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实践活动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工人阶级的现存境遇,资本的积累与劳动的贫困成正比,资本主义越是发展,工人阶级越是贫困。劳动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物化形式成为工人的异化存在,工人阶级逐渐丧失劳动实践的主体性,由此引发的便是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敌对的阶级阵营,无产阶级成为对抗资产阶级阵营的主体阶级。“革命是一种与其说受平时决定社会发展的法则支配,不如说在更大程度上受物理定律支配的纯自然现象。”[7]无产阶级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诉求,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捍卫人的主体价值,必然试图挣脱个体斗争的局限性,自觉地把个体存在与社会存在统一起来,凝聚组织力量、强化组织效力,开展夺取资本主义政权的无产阶级革命。无产者在革命实践中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因此,革命性与实践性是无产阶级自觉成为阶级主体的逻辑动力。

二、两个决裂:人民主体实现的逻辑中点

资本逻辑是人民主体消解与人本价值异化的内在根源,超越资本逻辑,同传统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决裂、同传统的资本主义文化价值理念决裂,践行人的逻辑,是人民主体真正实现的逻辑中点。

(一)资本逻辑是人本异化的内在根源

资本逻辑视阈中,人的现实主体性被消解并为抽象的社会规定形式所取代,劳动诉求的多元化与价值需求的多样化相分裂,人与劳动产品、人与劳动活动、人与类本质、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因此,资本逻辑是人本异化的内在根源。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是人本主体对象化的确证过程,其对应的劳动产品应该为绝大多数劳动者所享有,劳动者应该成为劳动产品的占有主体。然而,在资本逻辑视阈下,勞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者只对象化劳动资料却不占有劳动资料,劳动者完成对象化的劳动产品被资产者赤裸裸地公开窃取与绝对占有。劳动者生产的劳动财富越多,被资本家占有与剥削的资本就越大;资本的积累与壮大反过来会进一步压榨劳动者的剩余产品与价值,劳动者的生存境遇就会越发拮据贫困。因此,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物化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劳动活动是人本主体的价值所需,是人认识自我、肯定自我、重塑自我的发展手段。然而,在资本逻辑视阈下,劳动活动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从人的内在需要变成了外在的、异己的存在,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1]53,劳动活动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人作为现实本质规定中的自为存在物,自觉性、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自由自觉的类活动是人主体化的确证过程。然而,在资本逻辑视阈下,人“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1]53,人的自我活动、自觉能动的类本质被贬低为一种手段并与人的主体性相异化。人的本质在实践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然而在资本逻辑视阈下,人与人的关系是相异化的,“每个人不是把他人看做自己自由的实现,而是看做自己自由的限制”[5]41,人与人成为彼此异己的存在而相互孤立。

(二)同传统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决裂

资本逻辑是人本异化与主体抽象化的内在根源,超越资本逻辑、践行人的逻辑是修复与内塑人民主体的逻辑中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所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使资本主义国家与市民社会二元分化,相较于传统的封建社会制度是一种历史进步,然而从封建旧社会更替新生的资本主义并没有实现人的真正解放,人民主体性从人的依赖转到物的依赖,劳动主体与政治主体被资本逻辑主导下的抽象主体所悬设和架空。资本逻辑视阈下的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劳动雇佣制度,它甚至把医生、律师、诗人、学者等一切神圣的职业都变成了它出钱雇佣的劳动者。一方面雇佣劳动者成为单纯的机器附属品,每天重复的是单调枯燥的生产活动,完全丧失了人的劳动主体属性;另一方面随着生产资料的不断集中,资产阶级日复一日地发展壮大,财富越来越被少数资产者占有。财富集中的结果必然导致政治的集中,无产阶级不仅受到资本主义国家体制机制的政治压迫,还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具体监督机器的政治压迫,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主体性缺场。无产阶级的人民主体性只有“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43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同传统资本主义所有制决裂,实现人民主体,全世界无产阶级必须由自发走向自觉,由地方走向统一,把局部斗争汇合成全国斗争,把全国斗争汇合成世界斗争,把世界斗争汇合成阶级斗争。资本主义政权实质是资产阶级借助资本主义所有制对无产阶级实施的有组织的暴力,运用革命的暴力反对反革命的暴力是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所有制、瓦解资本主义所有政权、建构自由人共同体、实现人的抽象主体向现实主体转变的根本方法。

(三)同传统的资本主义价值理念决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主体价值诉求的逻辑主线与哲学导向在于把人从资本主义“物的依赖”桎梏中解放出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果说“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421是捍卫人民主体的制度逻辑,具有革命性、直接性、暴力性;那么“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1]421则是捍卫人民主体的思想逻辑,具有间接性、长期性、渗透性。资本逻辑视阈下,人的文化价值理念被物的异化理念所代替,它把一切田园诗般的、温情脉脉的人文关系都破坏了,把宗教虔诚、骑士热情、市民伤感等神圣的情感都淹没在利己主义的物的依赖中,“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1]403。在这里,贸易自由代替了个性自由,交换价值代替了人的尊严。随着资本主义发展与交通工具改善,民族的、地方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逐渐被全局的、世界的、相互联系的需要所代替。于是,民族的、地方的文明也逐渐被资本主义文明所同化,被动地表达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理念,使劳动从属于资本,无产者从属于有产者,且资产者对无产者的占有不仅仅局限在物质占有,还扩展到精神占有。“宗教的、哲学的和一切意识形态的观点”[1]419实质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与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是资产阶级思想与意志的反映,是资产阶级价值与利益的代表,根本目的在于麻痹无产者的思想、慰藉无产者的心灵、缓解无产者的仇视、弱化无产者的信仰,充当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再解释的思想工具。由于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1]406,因此同一切法律、道德、宗教等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文化价值理念决裂是修复与回归人民主体现实性的逻辑中点。

三、自由发展:人民主体导向的逻辑旨归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导向的逻辑旨归在于:确证自由自觉的劳动,满足多元劳动诉求,实现人与劳动和解;确证自由自觉的分配,满足多元价值诉求,实现人与社会和解;确证自由自觉的发展,满足多元发展诉求,实现人与自身和解。

(一)自由自觉的劳动,人与劳动和解

劳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价值创造性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化活动。劳动既是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历史自觉性,将自身的主体功能外化到客观对象上,凝结在劳动成果上,满足人生存发展的现实所需,亦是主体认识客观对象,将客观对象的发展规律与内在属性内化于心,积淀为理论知识,满足人主观世界的精神所需。自由自觉的劳动活动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确证过程,是人民主体导向的逻辑旨归。资本逻辑视阈中机器与分工的普遍存在,剥削人的劳动主体性,淡化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丧失了自由独立的劳动魅力,变成了纯粹机器的附属品。超越单一资本劳动,彰显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能动性,实现创造自由,是马克思恩格斯自由自觉劳动导向的价值所在。与此同时,资本经历几个世纪的大发展,对工人劳动时间的剥削与日俱增。自18世纪以来,一切“习俗和自然、年龄和性别、昼和夜的界限”[8]都统统被摧毁了,无论是普通工人还是未成年童工,都要冲破时间界限,最大化地为资本家争取剩余时间,创造剩余价值,使人丧失了剩余劳动时间的支配权。超越无界限的资本劳动,从而“把每个人的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使一切人都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来参加社会的公共事务”[9]189-190,实现时间自由,是马克思恩格斯自由自觉劳动的价值所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1]415,实现资本增殖是资产阶级的终极价值与唯一目的。工人的生活境遇并不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改善,相反工人变成赤贫者,劳动所得仅仅能勉强维持人的基本生命运动,劳动作为异己的力量与人的类本质相对立。因此,超越资本逻辑,践行人的逻辑,实现人与劳动的真正和解,是马克思恩格斯自由自觉劳动的逻辑指向。

(二)自由自觉的分配,人与社会和解

现实的人既是历史主体的逻辑前提又是历史主体的逻辑旨归,实现人的自由自觉分配、完成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解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价值导向。无产者作为社会化生产的既得力量,本应成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受益主体,实现劳动成果的自由自觉分配。然而资本逻辑视阈下,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公开赤裸地剥夺无产者的劳动支配权,加剧无产者的生活贫困,人与人、人与社会处于普遍对立的异化关系中,彼此不是通过自身的劳动满足对方而实现价值主体的双重确证,而是相互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去争夺少数的相对剩余资料。因此,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就是废除资本主义所有制,争夺人的基本分配权,并最终实现自由自觉的劳动分配。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与人的生产劳动成为彼此的现实所需,人与人之间劳动分配的敌对关系被消除,相互补充、相互依赖成为人与人劳动关系的主体,人与人、人与社会真正和解。生产力的极大丰富是实现劳动自由自觉分配的物质前提,是人与社会真正和解的现实所需,因为“只有通过大工业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才有可能把劳动无例外地分配给一切社会成员”[9]189。从生产力现实基础出发,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也没有完成自由自觉的劳动分配。作为刚脱离于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依然停留在一般层面,虽然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恢复了人民主体的劳动占有,消除了资本剥削,但它是以个人劳动天赋与能力等客观因素为主要尺度来评价个人劳动生活资料多寡、区别进行劳动分配的,因此依然是一种限制性的、局部的劳动自由,人的劳动分配自由无法得到整体性保障。基于此,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人民主体的逻辑旨归在于建构自由联合体,实现自由自觉的劳动分配。

(三)自由自覺的发展,人与自身和解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旨归在于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价值前提,立足于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论的内在统一辩证剖析人的自由发展。从本体论上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彻底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自由观与费尔巴哈的抽象主义自由观,把人的自由置于现实实践场域中进行考察——“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9]120,强调人的自由属于现实问题,建立在客观的、现实的、具体的实践基础上,从而实现了自由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从认识论上分析,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自由自觉的发展是人自觉地、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前提与基础,人只有充分地认识规律,才能逐步摆脱人、自然、社会等客观规律对自身发展的束缚,才能熟练地掌握与运用客观规律,将强加的异己的力量与自身和谐,内化成自由自觉的行动,实现人与自身的真正和解。从历史论上分析,劳动是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确证过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自觉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实现人自由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然而,“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1]415,人的劳动从属于资本,人的个性泯灭于资本的积累与集中,劳动丧失了创造的吸引力,劳动者失去了自由自觉的发展魅力。人自由自觉发展诉求的真正满足是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到那时,劳动不再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而是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差异与客观因素不再成为个体发展的评价尺度与自身束缚,其本身就是自我发展的逻辑媒介,人与自身真正和解,实现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四、当代诠释:人民主体走向的逻辑延展

梳理与回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出场、发展与导向的演进脉络,是为了反思与诠释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主线,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话语,实现马克思主义人民历史主体、人民评价主体、人民受益主体的当代表达。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历史主体的现实表达

马克思恩格斯以现实性的对象化活动取代主观性的自我意识活动,表达人民主体的根本立场,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0],人民是现实生活中自我生成的历史主体,历史主体是人本质力量客体化的对象化过程,是摈弃抽象的唯心史观,将历史进程自觉规定为人有目的的、有能动性运动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是历史主体自觉进行社会变革与历史创造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取得最终胜利,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始终发挥着社会变革的主体作用,是促进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进程的根本动力。因此,新时代人民历史主体的现实表达主要表现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集中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坚决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次突破与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的主体实践与集体智慧,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源泉。因此,新时代人民历史主体的现实表达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大力指导人民群众新的实践,推动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由文化动力向物质动力转换升级。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1],因此新时代人民历史主体的现实表达要不断强化党的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最大限度地凝聚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集体意志,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梦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新时代人民历史主体的现实表达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实现人民历史主体力量的客体化。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伟人的友谊也有风波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母亲永远只有一个
恩格斯的亲情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