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宇
尽管几千年来,人类一直把消灭或者驱逐老鼠作为一大要务,但很显然,它们从未真正被我们的“逐客令”赶出家门过。而很少被人意识到的是,这些小小的灰色邻居,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我们的近亲。啮齿动物与我们的亲缘关系比大多数其他哺乳类都要近得多。在现有的动物分类学体系中,啮齿动物和灵长动物都被划在广义的“灵长大目”之下。
是的,你没看错,在最宽泛的概念下,你身边的耗子们其实与你一样,也是“灵长类”中的一员。它们与我们的先祖同出于一个家族,这个家族的动物在白垩纪中后期逐渐演化出了其基本形态:高度树栖化,有着可以对握的手指,行动灵活,通常是昼伏夜出的小个头生物。生活白垩纪末期美洲的普尔加托里猴就是其中的典型——此君虽然顶着“猴”的头衔,却长着一副货真价实的老鼠样,其生活习性很可能也类似于树栖的大老鼠,在恐龙的阴影下小心翼翼地生存着。
啮齿纲动物与原始的灵长目动物分道扬镳发生在新生代,随着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后以恐龙为代表的蜥形纲脊椎动物迅速衰败,哺乳纲进入兴盛时代。哺乳动物们随即占据了那些大蜥蜴们让出的生态位空缺,开始了高速的辐射演化。在这过程中,啮齿类更多地保留了当年原始的树栖灵长类的特征,特化程度不高,善于适应复杂的环境。这一优势让它们捱过了新生代生物圈中的一系列大风大浪,并在今天呈现出了高度繁盛的状态,其中一些类型甚至适应了它们的远房亲戚人类的扩张与对环境的改造,产生了被称为“家鼠”的,特别适应人类生态的多个物种。
①新生代
位于中生代之后的地质年代。正是在新生代里,哺乳动物从微小简单的原始哺乳动物发展到占据各个生态圈的巨大的动物群。除此之外,在新生代鸟类和被子植物也有很大的发展。
②白垩纪生物大灭绝
又被称为第五次生物大灭绝(The fifth great extinction of species),發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有研究推测是陨石撞击加上长时间火山爆发导致这次事件。在这次大灭绝事件中,地球上约1/3的物种因此灭绝,影响最大的是导致恐龙灭绝。
虽然从理论上讲,任何以人类的居所为主要活动场所的中小型啮齿类动物,都可以被称为“家鼠”(例如已经宠物化的仓鼠)。但通常而言,“家鼠”指的是鼠属(Mus)下属的小家鼠、褐家鼠以及黄腹鼠等物种。这些物种尽管也可以在野外生活,但人类的家庭已经成为了它们最为理想的安乐窝。而我们最常见到的,就是小家鼠与褐家鼠两种。
褐家鼠
这种老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老鼠”或者“耗子”了,它们的体长可以达到30厘米,体重超过100克。因为块头巨大,且攻击性较强,所以它们对人类危害较大。在过去卫生条件较差的年代,褐家鼠常溜进婴儿摇篮咬伤婴儿,或者伤害卧床不起的老年人与病人。除此之外,褐家鼠对陌生物体较为警惕,单纯的捕鼠笼、粘鼠板和老鼠夹子很难收拾掉它。而它们的牙齿迅速生长的速度和对食物极大的需求量也使得褐家鼠肆虐的地方往往遍布齿痕,一片狼藉。
小家鼠
小家鼠通常不到身长10厘米(不合尾巴),体重小于30克。虽然同样有着咬坏器物、偷吃食物、传播疾病等斑斑劣迹,但是它们因为体型较小所以攻击性稍弱。除此之外,对比于警戒心强的褐家鼠,小家鼠对陌生事物更具好奇心,因此比较容易被诱捕。综合说来,它们对人类危害性相对较小。再加上小家鼠体型较小以及长相“温和可爱”,所以在流行文化中,它们往往被描述成可爱而正面的形象,诸如我们很熟悉的“杰瑞”。市场上出售的宠物老鼠,通常也是人工繁育的小家鼠。它们受到的这些待遇,倒与长相“凶狠狡诈”,在流行文化中只能扮演奸角的褐家鼠大相径庭。
褐家鼠
小家鼠
LINK
小家鼠与褐家鼠在普通人认知中被区别对待,反映在它们的英文名称中,则是前者一般被称为“Mouse”而后者则是“Rat”,这与它们的拉丁学名(Mus musculus与Rattus norveglcus)相关。
有趣的是,褐家鼠与小家鼠通常不会在同一个区域长期共存。以笔者本人亲身经历为例,笔者在读研究生时,宿舍楼所养的猫在半年内捕获了十三只小家鼠,却只有两只褐家鼠毙命——而且还是被鼠药毒死在宿舍外的草坪上。毕竟,两者的体格和力量差异非常悬殊,小家鼠甚至会沦为褐家鼠的捕食对象。
不过,虽然家鼠在人类的家里是货真价实的祸害,但因为它们都具有食性杂,易养活,容易在封闭空间内饲养,繁衍迅速且可以培育出稳定的近交系等优点。褐家鼠和小家鼠的白化种——大白鼠和小白鼠——是众所周知的优秀实验动物。大多数动物学和医学专业的研究者们都会有“养老鼠”的经历。由于从神经科学到细胞科学再到药理学领域,有太多的实验得在这些小家伙们身上完成。有人甚至戏称,现代医学的发展,事实上就是“治疗老鼠的疾病技术的发展”。
“家鼠”是我们最为司空见惯的啮齿目动物,不过作为适应了诸多生态位的大家族,“鼠辈”们可不是只能与人类比邻而居。事实上,啮齿目麾下的“鼠辈”们的身影,遍布了从树顶到河流再到地下的众多区域。
树松鼠
树松鼠
出没于人类居住区的老鼠之外,我们最为熟悉的“鼠”栖息在树上。除了花栗鼠、榛睡鼠等种群之外,大多数树栖啮齿类都可以被统称为树松鼠,也是我们从小熟知的“松鼠”形象(通常是红松鼠或灰松鼠)。
树松鼠也有众多种类,不过它们的长相和行为模式都大同小异:蓬松的大尾巴;有着适合攀爬的爪子的四肢,在树上行动灵活;以树木果实,尤其是坚果为食(也会拿鸟蛋、雏鸟、小型昆虫及爬行动物“打牙祭”);有着对于植物繁衍至关重要的储存食物的习惯,以及糟糕的记性。
地松鼠
地松鼠
与生活在森林,坚持“不沾地气”原则的树松鼠不同,地松鼠们主要生存在干旱化的稀树草原上。由于生存环境内树木寥寥无几,这些家伙不得不将自己有力的胳膊和锋锐的爪子用在了别的方面打洞。因此与树松鼠相比,居住在洞穴中的地松鼠块头更大,也有着更强的“战斗力”。但不幸的是,这并不能阻止它们成为从鼬科到猫科在内的各类掠食者的大餐或者小点心。在南非,猫鼬们就有着免费“租住”地松鼠的地下住宅群的习惯,而且经常会顺带把“房东”吃下肚去。
黄鼠
黄鼠
黄鼠是让草原上牧民们又恨又爱的动物。这些个头中等、长相可爱、黄色绒毛的家伙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的温带草原地区,以草原上的一切出产——草根、草籽、草叶、小灌木浆果和直翅目昆虫们为食。
之所以说它们让牧民又爱又恨,因为它们的“食谱”会导致它们与牲畜争食,甚至造成牧草大面积稀疏枯黄。而它们喜欢在草原上挖“地道”的行为会让草原遍地陷阱,马匹牛羊一旦误踏入黄鼠洞,轻则摔倒重则断腿。除此之外,草原黄鼠还是多种人畜共患病原体的携带者,例如鼠疫。但与之相对,它在很长时间内是牧民们额外收入的来源:黄鼠的皮毛属于较为优质的皮毛,无论是制作防寒用的帽子,围脖、鞋子还是别的服装,都很有价值。从上千年前开始,蒙古草原上的游牧人就开始向南方农耕区出口黄鼠皮。除此之外,黄鼠还有另一大用途——上餐桌。在秋季,被大量滋生的昆虫和草籽养得肥肥胖胖的黄鼠们尤其受到欢迎。
土拨鼠
土拨鼠
啮齿动物中最擅长打洞的土拨鼠,也就是旱獭。它们的分布地域和生活习性与黄鼠们相似,但块头更大,钻洞的本事更加厉害。在大量土拨鼠聚居的地区,动辄连绵好几平方公里的地下区域被全部打通连接,变成这些家伙的“地下城”。
不过,近年来土拨鼠之所以出名,则是因为众多“亲近自然”的城市居民把与这些“大毛球”亲密接触、喂食,当成草原旅游的新时尚。但土拨鼠又是鼠疫耶尔森氏杆菌。的重要宿主,很容易导致鼠疫的传播。所以,无论土拨鼠们长得多可爱,各位在接触野外它们之前,最好还是三思而后行。
山河狸/河狸/水豚
啮齿类“开疆扩土”的重点区域还包括河流与湖泊等淡水水体。例如山河狸以及河狸都以擅长游泳,拥有建造水坝的“独门绝技”而闻名。而生活在亚马孙河流域的水豚,更是因为温和习性而为自己博得了不少人类“粉丝”。
河狸
水豚
①鼠疫耶尔森氏杆菌(Yersiniapestis)
简称鼠疫杆菌,属于肠杆菌目肠杆菌科耶尔森氏菌属。会寄生在啮齿动物身上,并通过跳蚤等寄生虫传播到人类身上,造成腺鼠疫、肺鼠疫以及败血性鼠疫等疾病。该杆菌在1894年一次鼠疫爆发时,由法国医生、细菌学家亚历山大耶尔森所发现的,由此命名耶尔森氏杆菌。
除了啮齿类动物的“鼠辈”们之外,还有许多外表长得像“鼠”或者名字中带“鼠”,但与前面介绍的那些啮齿动物们亲缘关系较远的动物,比较知名的有以下几种。
鼴鼠
虽然长着一副鼠头鼠脑的模样,但是鼹鼠与老鼠的亲缘关系甚至还不如我们现代智人与老鼠的亲缘亲近,它们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食虫目。算是现存的真兽类哺乳动物中最接近于所有哺乳动物共同祖先的一种:有着遍布利齿的尖锐吻部,喜欢黑暗的夜幕和地下环境。鼹鼠大多是动作敏捷的猎手,它们是各种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小生物的天然克星。并且,与啮齿动物不同,它们没有永远生长的门牙。
鼹鼠
鼩鼱
食虫目里还有一些别的典型物种,其中相对比较有名气的就是现存最小的哺乳动物鼩鼱。鼩鼱大多体长4~6厘米,最大也难以超过10厘米,体重往往只有数克。它们分布在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足有20属200多种,算是“鼠丁兴旺”。但由于体型较小,加上生性胆小、昼伏夜出的习性,人们通常很少能见到它们的“尊容”。
鼩鼱
由于身體太小、相对体表面积过大导致散热较快,鼩鼱必须频繁进食以维持新陈代谢,它们捕食活跃,一天往往可以吃下两三倍于自己体重的食物,也算是消灭田地害虫的一把好手。因为它们要对付的对手往往并不比自己小多少,因此某些种类鼩鼱进化出了毒腺,可以用毒液瘫痪和杀死目标,这也让它们成了哺乳类中极少数自带毒性(另一种例外是鸭嘴兽)的物种。
由于长相酷似老鼠,对人类完全无害的鼩鼱也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而食虫目相对原始的身体结构、偏窄的食谱和较弱适应能力,也让它们比真正的老鼠更容易受到威胁。在目前,这些小家伙的生存状态并不太乐观,因此,如果你偶然发现一只个头很小、没有明显外耳和大板牙的“老鼠”,请千万记得高抬贵手。
袋鼠
袋宙/负鼠
虽然名字中有个“鼠”字,不过袋鼠长相和老鼠相差太多,也太过有辨识度,因此实在是不必担心会被误认。但袋鼠有袋类哺乳动物的美洲近亲——负鼠,偶尔也会以“喜欢装死的大老鼠”的形象为人所知。这些家伙们一旦撞上敌害,就会瞬间“抽风晕厥”、倒地不起,以此试图蒙混过关,而这一招也确实保护它们度过了七千万年的漫长时光。虽然不及真正的老鼠们聪明伶俐、分布广泛,但这些有着和啮齿类相似的广泛食性和生活方式的家伙成为唯一生活在美洲大陆的原始有袋类动物,并且继续以它们滑稽的“表演”为人们提供着茶余饭后的谈资。
负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