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
金融委4月15日会议之后,中国证监会开始大行动。最新的消息是:截至目前,中国证监会已对84家拟IPO企业完成现场检查工作,其中已有30家公司撤回IPO申请,并终止审查。尽管此项工作从2019年6月已经开始,但此时公布内涵丰富。
值得期待的是:未来A股市场在推进注册制改革的过程中,不仅会更大幅度地提高IPO公司真实性和透明度,而且也会加大对存量上市公司中“大扫除”的力度。
一段时间以来,刘鹤主持的国务院金融委持续关注股市。这一点,从4月7日和4月15日的金融委两次会议的公告大篇幅对股市提出要求就是证明。尤其是4月15日召开的第二十六次会议,这次会议“专题研究了加强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问题”。会议提到:最近一段时间,一些上市企业无视法律和规则,涉及财务造假等侵害投资者利益的恶劣行为。会议指出:资本市场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依法诚信经营是最基本的市场纪律。会议要求:监管部门要依法加强投资者保护,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确保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披露,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对造假、欺诈等行为从重处理,坚决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和投资者的功能。
“恶劣行为”“最基本的市场纪律”“从重处理”,这些带有“强烈态度”的用词,很显然预示着中国股票市场誓以“铁的纪律”清除败类,维护市场底线。
毫无疑问,全球经济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过程中,股权资本、实业资本争夺白热化,而中国也正在以积极的姿态,扩大金融国门迎接全球资本。值此关键时刻,“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发生了,随后,4月8日爱奇艺遭浑水公司出具负面报告,指称其存在日活用户数据造假、夸大公司费用等问题而被做空。
浑水公司做空不是什么新鮮事。从2010年做空东方纸业开始,之后分别做空了绿诺国际、中国高速频道、多元环球水务、嘉汉林业、分众传媒、新东方、网秦、奇峰国际等一系列中国公司,甚至迫使一些公司退出了美国市场。而此次“瑞幸咖啡”的丑闻可能对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中国在海外的资本触角带来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果然,4月22日爆出新闻,美国证监会主席、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主席、首席会计师、企业金融部主管、投资管理部主管联合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官网上发布一份声明,标题为《投资新兴市场涉及的重大信息披露、财务报告和其他风险;补救措施有限》,向投资者警示在美上市的新兴市场公司的投资风险。声明指出:这些公司存在信息披露不完整或误导性风险,且因为公司注册地并不在美国,投资者利益受到损害时索赔的可能要小得多。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文件中,多次单独提到中概股。
看到这样的报告,看到这样的评价,每位中国市场的投资者恐怕都会心痛不已。但这该怪谁呢?当然需要自责,今年恰逢中国股市30年,为什么30年我们没有守好股票市场诚信的底线?从早期的大庆联谊、琼民源、蓝田股份无底线财务造假的教训,到如今的康美药业300亿存款不翼而飞的事实,这都是为什么?
从证监会对84家拟IPO企业现场检查的结果看,有的公司2016到2018年大量更改银行流水对手方名称、摘要、明细账记录;未完整披露关联方及其贷款走账、资金拆借等资金往来情况;会计基础及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如材料采购验收单、领料单缺失,劳务采购未能提供劳务费用明细,未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等。整个过程中,证监会对12家公司出具警示函,对48家重点关注企业督促整改会计处理及内控等问题。最终,受检的84家企业30家撤回上市申请。
30:84或35%,这难道不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不意味着问题非常严重?那些保荐人、会计师、律师是不是都变成造假“合伙人”?据证监会披露,在这次检查中,存在执业质量问题的保荐机构21家、会计师事务所17家、律师事务所7家,尽管对这些“败类”已经根据情节轻重启动相关处理程序,但是否可以确保问题得到有效修正?
不能再掉以轻心了。中国公司、中国股市要赢得全球投资者的尊重,坚守诚信底线是最基本的市场要求,也该是中国股市不可触及的“钢铁纪律”。可以肯定,在底线问题上,没有任何一位投资者愿意去听任何解释,而任何的解释也都是苍白无力的。所以,中国股市必须要有铁腕手段,把所有“类瑞幸咖啡”的上市公司全部踢出市场,有一个算一个,尽快还中国资本市场一片蓝天。
要开门迎客,必先清除家中垃圾。据了解,证监会对华创证券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后,屡碰红线的中介机构正在被严厉追责。4月10日,中国证监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公布多份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其中12名保荐代表人、6名注册会计师及3名律师因科创板IPO项目问题被采取监管措施。另外,还有45家中介机构进入相关处理程序。
可见,中国股市“大扫除”已经开始了,但力度还应该加大。中国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清扫行动”,以此有效恢复全球投资者对投资中国股票的信心,尤其要打消境外愿意投资中国企业的、长期投资者的顾虑,否则中国股市极易变成“国际劣质投机资本”的聚集地,这不仅无益于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反而会使我们承受巨大的金融风险。
这绝不是个小问题,而是中国经济能否赢得高质量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责编:吕江涛 lvjiangtao@ceweekly.cn
美编:孟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