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钦祎 上海市嘉定区桃园幼儿园
“我是中国人”主题开展之际,我和班级的孩子们进行了“中国传统文化”大调查。当孩子们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时,我们发现他们对“皮影”呼声最高。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为了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点,满足他们对主题的探索欲,我们班的“皮影剧场”拉开了帷幕……
活动开始了,姚姚来到皮影剧场,手拿电筒和皮影嘟囔着:“一个人拿手电筒和皮影,都不能做动作了,要不燕子你来拿。”燕子接过手电筒拿了会儿,抱怨道:“我举好久了,手好酸。” 姚姚建议:“那再换个人拿吧。”
交流分享时,姚姚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有个问题!皮影戏有没有什么省力的方法,这样就不用举手电筒了。”
这个问题一下子激起全班幼儿的共鸣,皓皓说:“可以让老师拿着!”悠悠说:“你们可以试试手电筒放桌上呀。”小糖说:“还可以一起做个支架!”……姚姚听完大家的想法开心地笑了。我说:“谢谢大家的出谋划策,那不如我们一起去试试朋友们的好方法。”
“皮影剧场”是个别化活动中幼儿最喜爱的地方,他们喜欢聚在这里探索着皮影戏的各类道具材料。从姚姚的状态中可以看出他质疑能力较强,对自己的问题渴望得到解决,且姚姚的提问引发了集体的共情,班中的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帮助姚姚解决问题,他们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以分享交流为契机,鼓励幼儿把操作过程中的问题与大家分享,满足幼儿的表达欲望,提高幼儿的表达力,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活动做好铺垫。
第二天,活动开始了,姚姚、梓鑫来到皮影剧场。他们试了试小伙伴们提出的好方法,但发现:如果请老师帮忙拿手电筒,活动空间会变小;如果把电筒放在搬来的桌子上,幕布上的影子会不完整。结果总是有些不尽如人意。于是,他们把自己的问题呈现在“五板一墙”上。
自由活动时间,几个孩子聚集在一起,小鱼指着小舞台的“五板一墙”问:“你们记的什么呀?”“手电筒放太低的话,幕布上的影子就会不完整,叫老师拿又太挤了。”姚姚说,“有没有什么方法把手电筒架高?”幼儿们开动脑筋为姚姚出谋划策。最后,他们决定做一个手电筒支架。我问道:“那需要做些什么呢?”小鱼说:“首先要收集一点资料。”另一个孩子说:“还要准备一些搭支架的材料!”……
我欣喜地发现幼儿能根据活动的具体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后再提出问题寻求答案,他们的提问更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幼儿互动中出现“首先”“还”等字眼,可看出他们萌发了逻辑性并有计划性的预设。在实践失败时,幼儿选择记录问题并展示在“五板一墙”上,也体现幼儿的自主和独立,他们的毅力也得到了磨练。但我观察到幼儿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实践方法就近取材,对适宜性考虑不全面,方法的多样性仍有提升空间。
“五板一墙”作为教师活动的抓手,通过墙面激发幼儿探索兴趣,提供幼儿自由的空间,提出疑惑,增加幼儿参与感,助推幼儿互动,触动他们的解疑热情。在记录问题、解答同伴问题时,幼儿的书写能力和解读信息能力得到了锻炼。
又过了一天,姚姚、梓鑫、燕子再次来到皮影剧场,这一次他们要制作支架。
方法一:使用吸管做支架,但吸管太软,无法支撑手电筒,支架散架了。
问题解决:姚姚和梓鑫商量,吸管实在太软,决定用木棍代替塑料吸管。
方法二:用绳子扎的木棍三角架会松动,不够牢固,支架再次散架了。
问题解决:三人找来扭扭棒,梓鑫和燕子扶好木棍,姚姚用扭扭棒不停地绕,使劲地拧,支架出现松动。
尝试了两次都失败了,幼儿有些沮丧。我拿来平板电脑在他们面前晃了晃。姚姚看到后说:“我们去网上查查资料吧!”几个孩子凑在一起查资料,很快又有了新想法。
方法三:手电筒与三角架接触面少,虽然夹住了,但稍碰一下便会掉下来。
问题解决:他们用相同的材料连续做了两个三角支架,用扭扭棒将两个支架连接在一起,再将手电筒的两头分别架在两个支架上,增加支架的稳定性和牢固性。这一次,木头支架完成了。
制作木头支架使幼儿的学习变得更为聚焦,更有目的性。幼儿在活动中的动态调整是将脑中零星的想法变成实际的操作,也是幼儿思考与反思如何制作更牢固的木头支架的过程。当幼儿屡次失败后自然出现消极情绪时,幼儿再次尝试获得成功,他们的抗挫性得到提升。
本次活动聚焦幼儿运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制作支架的过程中,幼儿的综合能力不断被挑战。当幼儿出现消极情绪时,教师以动作暗示介入,不削弱幼儿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幼儿再次尝试。让幼儿在体会成功的满足感后,也将进一步调动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能,从而让幼儿的探索激情得到最大的发挥。
此次个别化活动的开展,不仅给予幼儿全面发展的机会,也给予教师机会,充分解读幼儿行为,优化教学能力,更新教育理念,进一步优化师幼互动。
1.幼儿的发展——做一个会思考会探索的“小当家”。
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当家作主,成为活动真正的主人。幼儿在自己的兴趣和问题需求的驱动下自主学习,尝试查阅资料,寻求解决方法。幼儿的思维围绕解决问题运转,并不断推进问题的解决,在潜移默化间他们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幼儿自主探索的过程也对幼儿多元能力进行综合考验。当同伴提出不同建议时,幼儿接纳其他人建议的能力得到提升;当同伴间共同搭建三脚架时,合作能力有了进步;当遇到挫折时,坚持性提升到新高度;当分享自己的成果时,语言表述能力也能得到发展。
2.教师的发展——做会优化会推进的“调味剂”。
“光源支架”的深入推进是基于幼儿的兴趣与生成的问题,教师充当优化活动过程,助推师幼互动的调味剂。发挥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那么教师做了些什么呢?
表1 教师收集的幼儿对皮影戏的问题
(1)转变视角,肯定幼儿多样化提问。
在宽松的环境中,幼儿不断地更新自己的问题,从“是不是”“有没有”到“为什么”“怎么可以”“还可以”,从宽泛的提问到针对性提问,幼儿的提问变得更有效更聚焦,在实践后也就出现了继续深入研究的新想法。
(2)转换身份,支持幼儿多维度探究。
《指南》指出:“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的掌握而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在活动推进的过程中,教师努力地“管住自己”,更多地顺应和支持幼儿。在幼儿解决手电筒问题时,教师没有过多介入,而是成为“观察者”,观察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的探索与发现比之前多了许多。
通过对幼儿的观察与解读,转变为支持者。在幼儿不断碰壁时,教师提供了平台让他们与同伴信息交换(交流分享;设置皮影戏“五板一墙”);在幼儿灵感乍现时,提供幼儿所需材料(在百宝箱里添置木棒、吸管、扭扭棒、橡皮筋、固体胶等材料);在幼儿陷入困境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有意识地与幼儿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幼儿出现困难时给予暗示或提示(“五板一墙”信息板内放入支架的制作信息;动作暗示),帮助幼儿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也充分调动幼儿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1.发挥“工具”最大价值,为幼儿答疑解惑奠定基础。
幼儿的活动通常是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过程。下阶段我们将“五板一墙”、录音笔、平板电脑等多媒体工具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我们发现在“五板一墙”的使用中,幼儿看不懂、读不清同伴的记录,所以投放的工具试图帮助幼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疑惑,让同伴更明白他人的观点。同时,利用“五板一墙”,增加幼儿之间的互动,持续提升幼儿共同协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资源”最优效益,为皮影戏深入拓展提供保障。
从活动开展至今,幼儿信息的输入来源多为亲子收集的资料或教师的高结构活动,幼儿与皮影戏的距离似乎总隔着一层纱。教师希望利用周边的资源,把课堂搬出幼儿园,让幼儿真真实实地去看一场皮影戏演出,感受皮影戏现场的台前幕后。有了幼儿的真看、真摸、真感受之后,相信接下去的活动开展也会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