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然 重体验 乐探究
——儿童立场视域下的“生态农场”项目活动设计与实施

2020-05-13 06:26李乐平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学院路幼儿园
幼儿100 2020年9期
关键词:农场生态探究

文/李乐平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学院路幼儿园

一、“生态农场”的背景及经验

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倡“活教育”,让儿童在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生态农场”的生成源于幼儿对自然有增无减的探究兴趣以及生活体验的需求。其构建基于三大因素:

1.幼儿兴趣。

小班的“生态农场”亲子游让家庭体验了拔草、种菜、生火、做饭等田园生活,这些亲身体验带给幼儿浓厚的兴趣。而后在班级“开心农场”系列区域活动中,我们发现,事先创设好的室内环境已经不能满足幼儿体验与探究的需求,如何将活动延伸到户外,顺应幼儿兴趣,生成有价值的游戏是“生态农场”的设计基点。

2.自然优势。

幼儿园内的种植地一派丰收景象,周边有小竹林、石板小路、草坪等,场地相对安全独立,为游戏的延伸提供了物质条件。

3.家长资源。

家庭间周末结伴的野餐活动给幼儿带来了丰富的户外活动经验,有的家庭有小菜园,有的家庭做种子生意,为游戏开展提供经验基础。

结合以上资源,我们开始设计与创建适合幼儿的“生态农场”。

二、“生态农场”的理念及内涵

“生态农场”开展理念: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和探究能让幼儿亲身感受事物的发展与变化,更直观生动地建构事物系统知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体验与探究既是幼儿的学习目标也是途径。当前幼儿园创设的体验活动及环境多数是教师提前创设的、虚构的,幼儿反馈“假假的”“是老师让我们这样玩的”,这样的体验既不真实灵动,又缺乏探究价值,幼儿在反复操作中逐步流失游戏兴趣和创新能力。

“生态农场”培育目标:

(1)丰富幼儿感官体验,感知大自然事物的发展规律、特征和内在联系。

(2)认识生命,生动有趣、充满灵动的事物与现象激发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提高创新与替代能力,促进主动学习与探究品质的形成。

(3)学习生活技能,丰富生活经验。

(4)热爱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关爱品质。

三、“生态农场”的设计与实施

(一)盘点经验与兴趣——“生态农场”的内容选择与目标预设

《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我们梳理了前期幼儿体验与探究经验及兴趣点,汇总自主体验与探究活动的开展内容。

根据以上内容,预设可诱发的学习有:

(二)动态追踪与优化——“生态农场”的环境创设与支持策略

尊重原始地理优势和幼儿的自主想法,一期初建的“生态农场”划分为农家乐、观赏区、休闲区三个游戏场景,使环境更贴近幼儿生活及活动需求。

1.抛砖引玉——环境设计与支持“三层次”。

(1)投其所好,投放基本件。

自然环境中含有丰富有趣的非结构材料,这些都能为幼儿提供替代和创新的机会,期初教师投放了基本件,旨在给幼儿最大自由想象和物品替代的空间。如在农家乐投放多孔红砖搭建的灶台、废旧轮胎、KT板和奶粉罐组装的简易餐桌椅;在郁郁葱葱的菜园提供铲子、菜篮;在静谧的小树林铺上坐垫;在草地上放置一口大缸,周围随意摆放一些小器皿,里面养有幼儿捞来的小鱼小虾等。材料从自然和家庭中收集,因此幼儿会主动去玩,教师的指导则是“管住嘴、迈开腿”,在一旁静静观察,等待幼儿在原生态环境与材料的互动中迸发出游戏火花。

(2)平行互动,拓展多形式。

“生态农场”于小班下学期生成,考虑幼儿游戏的平行行为及“自我为中心”意识较强等特点,创设的农家乐区域多为平行独立的场景设计,如种植地、用餐处、采摘点等。此外尊重小班幼儿喜爱小生命、喜欢躲藏等心理特点设计休闲屋及观赏区。三个区域虽是独立设计,但在游戏中可以相互承接、联动,如能力较强的孩子可以从菜园里取材进行野炊,延伸出捕鱼抓虾,累了到休闲区休息。在环境上形成一体化循环互动模式。

(3)品质跟进,多元促发展。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有品质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生态农场”利用自然环境开展游戏时,关注了对幼儿珍爱生命的品质教育。如在幽静清新的小竹林投放大班幼儿制作的爱护小竹苗提示牌;安逸舒适的小鱼小虾激发了幼儿保护生命的欲望;用完道具提醒幼儿将锅中翻炒的米饭(泥土)、菜蔬(树叶)及时放回原处,当作肥料持续发挥价值。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环境,却有着不可思议的大讲究。

2.因戏生戏——活动创新与生发“三支点”。

春天到了,幼儿外出游玩带来了蝌蚪、螺蛳、水草等,可爱鲜活的生命诱发幼儿过把抓捕瘾的欲望,试图探索它们。

春暖花开,菜园里播下菜籽,种下菜苗,依据前期游戏经验,菜园里开设一小块“实验田”,种着稀稀拉拉的萝卜,留给幼儿的空土地可以做什么?

幼儿快乐地竹林里穿梭,考虑到不安全因素,二期整改如何完善?

(1)材料创新,拓宽体验与探究。

创新是幼儿参与探究与体验活动的动力。非结构材料给予了幼儿极大的体验内容与探究空间,场地优化过程中已有的资源如何利用?我们对场地进一步做了调整,为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提供了隐性支持。如观赏区铺设鹅卵石小路,用大PVC管做了一条小沟渠,其中放置幼儿带来的螺蛳、蝌蚪、水草、鹅卵石等,并提供放大镜、小鱼网、小脸盆等,将幼儿的兴趣点通过材料的投放落地实践。

表1

(2)场景互动,丰富经验和技能。

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和情节的丰富,体验与探究过程存在很多未知的发展因素和机会,如何及时地支持幼儿学习,教师更多在于观察和鼓励区域间互动,及时分析现象背后的成因,提供必要互动支持。如幼儿喜欢在隐蔽的小竹林中钻、爬,说悄悄话,教师提供简易的纸箱房子,诱发生成新的游戏情节;又如幼儿观察到蚕豆秧折了这一现象,教师及时提供树枝、扭扭棒等,和幼儿一起商量,学习为农作物“搭架”(见下图)。

(3)问题链接,促进学习与发展。

在自然环境中开展活动必须关注场地与材料的安全性。二期“生态农场”在满足幼儿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时刻关注、解决与排除其中的安全隐患,保障环境最大化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小班:这些农具叫什么名字?可以怎么用?小鱼小虾怎么捞才不会让它们受伤?(评价环节或集体教学活动)

*中班:工具怎么使用和放置才更安全?翻新过的土地你们还想种什么?(游戏中抛出问题或视频回放交流)

*大班:还有哪些农具可以投放进来?还可以开展哪些新游戏?(预留问题、亲子知识储备等方式引导他们收集资料自主学习)

3.回归本原——学习品质与发展“三措施”。

基于儿童立场和核心经验的学习理念,“生态农场”旨在帮助幼儿丰富认知,学习生活技能,体验探究自然,提升学习品质。三期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

(1)增设游戏场景。

教师并不是把一片原始场地丢给幼儿,而是通过跟踪观察、分析梳理、优化生发,将自然环境最大化地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三期调整为生活角色区、科学发现区、农夫休闲区、劳动体验区。四个区域外部承接、联动,材料“取于自然,归还自然”的内部循环,以及学习“源于自然,回归本原”的游戏理念,让“生态农场”项目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活教育”。

(2)探讨游戏规则。

为了保障幼儿自主体验与探究,四个活动区在儿童立场视域下,师幼共同制订活动规则或要求,如材料数量与活动人数匹配规则;材料与位置摆放对应标签;幼儿按学号轮流负责制等;发现问题及时商讨规则和要求,细化技能,使幼儿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四个区域功能,做到“心中有目的,行动享自主”。

(3)形成游戏主题。

内容进行研讨与汇总,形成主题内容(见下页表2)

*探究活动实录——感受真实并自主

镜头1:小A将刚拨出的萝卜直接扔进了锅里。小B见状,立马拿起将绿叶掰掉,并拿铲子切碎后重新放回锅中翻炒。镜头中小B做了掰叶子、切萝卜、炒萝卜等一系列动作,说明幼儿利用原有经验在角色状态中真实的生活体验。

表2

镜头2:“我们没菜了。”小C指着锅里的半截胡萝卜,小D四处打量说:“我去捡些树叶吧!”说完拿起篮子往竹林那边走去……面对“菜荒”的景象,老师没有直接提供,而是引导幼儿思考什么可以当菜,寻找“替代物”,从而延伸出捡菜的情节。后期幼儿自主解决“菜”的能力驾轻就熟,不再求助教师。

*探究活动实录——体验快乐与探究

镜头3:小C拿着铲子不断翻动泥土,大叫:“有蚯蚓。”其他幼儿闻声跑来,你一言我一语议论开来,游戏结束后蚯蚓被重新放回菜园。惊喜激发幼儿以更大兴趣主动探究自然环境,体验发现的乐趣,感受生命的意义。

镜头4:几名幼儿蹲在水沟边目不转睛地看着泥鳅。突然,小D指着泥鳅说:“它嘴巴长毛了。”旁边幼儿说:“不对,那是长胡须了,和我爸爸一样。”谈论中,很多幼儿都想用手去抓,于是引发对生成性活动的思考。

*探究活动实录——多元创新促发展

镜头5:“吃饭啦!吃饭啦!”小A看看桌子说:“没有筷子怎么吃啊!”小B放下手中的碗,她俩开始四处找筷子。不一会儿拿回两根树枝,折一折,开始愉快进餐。幼儿因地制宜,利用原始材料——树枝代替筷子,巧妙地演绎了筷子的由来。

镜头6:野炊中,幼儿在茶缸里放点土,炒菜时当盐,用勺子舀一勺撒在锅里就当是调味了;长长的树叶煮煮就是青菜汤……事实上,自主游戏中教师不需要刻意去教怎样玩,只需要提供简单的低结构、非结构材料,等待或简单引导,就会发现幼儿替代能力越来越强,大自然激发了他们无限的创造力。

*创新活动实录——农活:翻地、捞鱼、除草

镜头7:种植园内多出来的萝卜无处安放,小A拿了一根想重新种回去,小B见状也参与其中,他们轮流尝试着把萝卜种进土里。在真实种植地里体验拔萝卜、种萝卜,相互模仿,自主摸索植物栽培方法和技巧,可见自然环境是体验探究的“活教材”。

镜头8:“老师,我们可以拔菜吗?”“这些菜还没成熟,为什么要拔菜?”“我们没菜了。”“野草可以吗?拔掉野草,我们的菜可以长得更好!”适时引导延伸出了新的农作——除草,渐渐地,幼儿学会了甄别草和蔬菜,随着游戏的推进,对自然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创新活动实录——农技:捉虫、搭架、观察

镜头9:“老师,蚕豆都死了?”“它们长得太高,站不稳,我们要怎么帮助它们?”“那就帮他绑一下吧!”师幼一起找来了竹竿,怎么绑不会伤害它们?面对游戏中发现的问题,幼儿渐入佳境,延伸出观察植物、给植物搭架等情节。

镜头10:幼儿尝试将番薯、萝卜种到地里,虽然种植动作不熟练,但兴致高涨,反复操作。他们偶尔把土弄到了身上,也没放弃游戏。幼儿讨论新园艺工具使用方法,改正错误动作,避免危险隐患。他们还会拿放大镜观察土地,寻找“宝藏”。

*创新活动实录——农闲:休闲、娱乐、宿营

镜头11:在农夫休闲区,刚刚劳作过的小农夫躺在里面,时不时从窗口观望外面的游戏情景。小C跑过来用放大镜当作手枪,和同伴嬉闹着。一个简单甚至简陋的纸屋子,成了他们休息聊天、游戏互动的场所,怎么玩,他们说了算。

(三)聚焦核心经验点——“生态农场”对幼儿发展及评价指引

针对“生态农场”活动前讨论、活动中跟踪、活动后评价与跟进,我们汇总并制订出幼儿在该项目发展中的简易评价指引:

表3

*活动建议:先观察后支持—先调查后填充—先计划后总结

四、“生态农场”的成效与反思

(一)内容筛选构活动思维导图

“生态农场”自主体验与探究游戏带动了全园幼儿主动参与生活体验与探究自然环境的积极性,为儿童完整经验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路径,活动导图如右上。

(二)价值挖掘促班本活动生发

“生态农场”活动在全园幼儿的共同参与下,生发出很多游戏内容及主题教学活动,简单汇总如下:

*小班:“认识蚕豆”“蝌蚪”“螺蛳的秘密”“种菜摘菜”“植物的种子”“大树妈妈和宝宝”“捉小鱼”……

*中班:“蚕豆花”“好吃的蔬菜”“各种各样的餐具”“小乌龟爬呀爬”“植物的根”……

*大班:“谁住在泥土里”“蚯蚓日记”“泥鳅”“蚕豆花”“小纸屋可以玩什么”……

(三)创新体验拓活动探究路径

“生态农场”的实践过程让教师真正将环境还给幼儿,将游戏主动权还给幼儿,紧紧追随他们的意愿和需求探究出一条适合他们、促进他们能力和学习品质发展的活动路径。让幼儿在真实的环境中实践和感受大自然变化无穷、丰富多彩的魅力,了解自然环境中事物特征及发展规律,潜移默化地形成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等良好品质,同时促进幼儿多种生活技能的习得,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自理习惯和自信品质。“生态农场”开展近一年时间,介于有些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如何借鉴研究经验,拓宽游戏空间和形式是我们下一步思考的方向。

【结语】

通过“三步走”环境创设以及汇总四个区域内容与评测指标,我们开始挖掘大自然的教育价值。现如今自然环境对幼儿越来越稀缺,也越来越重要,不论是“生态农场”的原始资源,还是后期教师提供材料对环境的改善,最终都是希望通过大自然这本“活教材”更好地促进幼儿自主全面地发展。

猜你喜欢
农场生态探究
农场假期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农场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一号农场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