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感受视野下的古诗教学艺术

2020-05-12 01:08董文静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4期
关键词:指向意境古诗词

古典诗词作品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精华所在,它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值得关注,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均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英国哲人培根曾经说过“读诗让人灵秀”的话,教师指导小学生以教材中所提供的古诗词为出发点进行学习,特别是基于意境感受视野而探讨古诗词的独特之处,更容易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现以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目标指向为基础,指出意境感受对于接近目标指向的作用,并分别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的赏、听、想、演、诵各个环节,古诗教学的具体意境感受策略。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目标指向

古典诗词作品的教学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它的欣赏和诵读能够让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意境感知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具体则可以基于意境感知而突出想象力、审美力与创造力几个方面的目标指向。

(一)想象力

众所周知,想象力是所有发现和发明活动的源泉,如果缺少了想象力,那么便无法谈及创造。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讲,他们的想象力本就十分丰富,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借助古诗词这一特殊载体,为学生的想象力提供宣泄的空间,使之以构想诗词作品画面为主要形式,对意境进行开拓,将是十分有效的教法。而这种教法,也恰恰符合古典诗词作品简洁、凝练、意境丰富的特色。

(二)审美力

当代小学生普遍尚未形成科学而完整的审美思维体系,往往以外部形象感知的形式分辨好坏、美丑、善恶,而无法对事物内在审美价值进行理性分析。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能够从意境感受视角出发,关注到学生的审美力培养目标指向,那么将会让小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古诗词作品的意境之美,并自然从中受到美的影响与熏陶,像《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竹石》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句子,无一不是紧紧抓住了画中有情、情中有理的特点,闪现出美好和智慧的光芒,对于学生审美视野的拓展极有帮助,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目标指向中值得重视的一点。

(三)创造力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创造力的培养,小学是人才培养的奠基阶段,根据古诗词中的创造力培養目标指向,对小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开发,可谓独具慧眼的做法。在此做法引导之下,学生可以利用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形式,对诗中所描绘的各种形象及所代表的意境进行体认,接下来根据诗意,将这些意境进行再造组合,由此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全新的画面,整个过程正是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发展的绝佳途径。这种能力的形成,将对小学生未来阅读能力与作文能力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二、意境感受对于接近目标指向的作用

前面所述及的想象力、审美力与创造力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目标指向,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指向,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使学生得以从意境视野接近目标指向。笔者认为,意境感受的作用主要在于基调奠定与认知发展。

(一)基调奠定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率先体会到古诗词内容的独特之处,并借助古诗词对学生的语言情感进行激发,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为进一步深化学习奠定基调。在此阶段,教师可以用与古诗词教学内容相统一的、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诗歌意境之中。比如在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时,教师便可以利用深情导语把学生带入深切的意境之中,让其在意境基调奠定下接近上述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目标指向:教师用提问的形式指出,乡愁是广大游子心中一种独特的情感,在表现出乡愁时,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范仲淹说“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而在《泊船瓜洲》一诗中,作者又是怎样表达的呢?利用这样的基调奠定形式,学生便可在意境感知的视野下,对各项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进行关注。

(二)认知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视域之下,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日益值得关注,为此,小学生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持续增加经典作品的认知与积累范围,并促进参与兴趣的提升。然而此时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意境体会的角度做好教材中古诗词内容的认知发展,而非不顾古诗词特点的思维任意迁移。举例来讲,当面对某一特定情感类型的古诗词作品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就作者创作背景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切入点,帮助学生了解作品意境与创作背景之间的关联,利用这种形式,达到学生深化理解本次教学知识内容的效果,促进其更接近于教学的基本目标指向。

三、意境感受视野下小学古诗教学具体策略

在意境感受视野下,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具体策略可包括赏、听、想、演、诵等多个环节。

(一)从赏的角度介入

古诗词的突出特点正在于其意境与韵味,而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恰可以通过前期的鉴赏,让抽象的、静态的内容变为具体的、动态的形象,使学生在感官调动后若闻其声、若临其境,非常直观地体会诗中意境。举例来讲,当教学至李绅《悯农》一诗时,作品中的丰富形象便值得鉴赏,灼人的红日、充满生机的禾苗、汗滴如雨的农人,这些信息若只进行口头讲解,是无法让学生深切体会的。所以,教师可以基于诗中意境,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资料,使之在教学时发挥出诗画对照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鉴赏平台,帮助大家轻松地融入于诗作意境之内。

(二)以听的方法了解

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正可印证,教师在教学古诗词作品时,需要让学生意识到优秀的诗词作品会因特定的人文环境或者自然环境而形成,无论写景、叙事、咏物还是抒情,均有其独特之处,而我们常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则说明在学习与接受古诗词作品时,可从兴趣的角度介入,用听的方法加深了解,在明确其创作背景之后,主动关联背景与意境,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及体会深度。举例来讲,当教学至柳宗元《江雪》一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与之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读给学生听,让学生了解到作者柳宗元因何要写一个寒江独钓的老翁,明确这首诗正表达了作者当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这个角度再对照意境进行分析,诗作认知理解便将水到渠成。

(三)在想的渠道感受

诗是语言的菁华,学习者学习诗句不能孤立进行,而是要将诗的语言和诗的意境结合起来考虑,这已经成为教学的共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指导学生在意境中咀嚼诗句,从想的渠道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之美,让作品的诗情、诗境在剥去语言的外衣之后依然能够展现出艺术的价值。例如当教学至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教师便需要让学生在想的渠道感受:作者首先写的是月亮落山,满天繁霜,几声乌鸦的啼叫引人注意,使夜深人静的氛围更添几分,接下来又写了江边枫树、渔船灯火,在此情此景之下,怀有羁旅之思的诗人又怎能不愁肠满怀,难以安睡。而在诗作的后面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不但烘托出环境之静,也烘托出旅人之思。当学生想到这些以后,诗句的意思理解不再成为难题,而诗句的意境也终将立体化和生动化起来。

(四)依演的方式体会

包括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選的经典古诗词作品,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在于它们可以穿越千年时空,直达读者内心深处,让读者产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感受,然而毕竟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知识积累程度不够,如果直接讲解意境内容,学生接受起来难度很大,因此教师可在赏、听、想几个环节之后,给学生提供创设有关生活情境进行表演展现的机会,用于加深学生对于意境的理解。例如当教学至《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清明》等作品时,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充分准备之后,演一演“劝君更进一杯酒”的王维;说出“莫愁前路无知己”的高适;“借问酒家何处有”的杜牧,使画面在学生面前以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当学生表演的时候,其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将被充分调动起来,诗的意境体验也将变得更加顺畅自然。

(五)借诵的形式强化

小学生具有记忆力较强的优势,这种优势使其在面对篇幅短小、凝练古诗词作品时具有天然的优势。为此,为了达到理想的基本目标指向接近目标,教师可指导学生借诵的形式强化对古诗词意境的印象,利用教师范读、配乐朗读指导等手段,帮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增强语感。而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在于给予绘声绘色的领读,及学生诵读时的问题指出和纠正。

一直以来,古诗词都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所在,而在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所提供的古诗词往往具有短小、凝练、琅琅上口的特色,易于成诵,也易于感受其中的优美意境。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基于意境感受视野对小学古诗教学的价值和策略进行探讨,特别是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赏、听、想、演、诵各个环节,均能注意到古诗词意境的独特之处,把自身的情感充分激发出来,从而为提升古诗词乃至语文整体综合素养提供帮助。

董文静,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指向意境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